3 月 11 日上午 11 点,外面淅淅沥沥下着小雨,香港会展中心会议厅却频繁有窸窸窣窣的响动从前排传来,香港本地媒体早已架起了长枪短炮,古天乐、曾志伟、林峯、黄宗泽等港星悉数到场,不时有人从座位上站起来拍照。


随后,阿里大文娱 CEO 樊路远宣布集团将豪掷 50 亿投入 “港艺振兴计划”后,现场有人发出“唔”的惊呼,而后亮出的合拍榜单更是星光熠熠——《新闻女王 2》已提上日程,《执法者们》正在拍摄,《家族荣耀之继承者》已杀青,合作伙伴涵盖 TVB、邵氏、寰亚、天下一等制作公司。


这场事先张扬的攒局,甚至拉动“港艺振兴”概念股多日出现异动——3 月 11 日~12 日,TVB、英皇、阿里影业、寰宇、邵氏兄弟等概念股持续飘红;其中,TVB 在 12 日上涨超 9%,阿里影业上涨 9.64%,英皇文化上涨 5.26%,寰宇娱乐上涨 6.76%,邵氏兄弟上涨 4.39%。



事实上,2023 年底《新闻女王》强势出圈后,外界一度觉得“港剧越熬越精神了”,其豆瓣评分至今依然维持在 7.8 分,被网友戏称为 TVB 最新一抹余晖——但近来年,很多人开始将追港剧视作一种怀旧,尤其短视频、短剧正在重塑年轻人的娱乐习惯,港星北上、港片式微也渐渐被更多人所默认。


即便是《新闻女王》导演钟澍佳也对虎嗅苦笑称,“这是一个潮流,本质上是对注意力的争夺,我们暂时不能抗拒的事情”。


如果深入探究后发现,整个行业环境变化的根源在于用户需求迭代:

 

  • 一方面,现在人们获取信息的效率越快,对视频内容密度需求也越高,碎片化娱乐需求为短视频野蛮生长提供了土壤;且年轻用户更喜欢个性化表达、个性化推荐——基于此,用户注意力正随着内容形式变化而迁移:抖音、快手本质上是“兴奋剂”,它们在碎片化时间内呈现更接地气、有爽点的内容,通过强悬念/强冲突刺激用户,而当用户越来越沉迷于即时反馈的爽感以及密集的梗时,就越发对一个完整故事、一段完整剧情缺乏耐心;

  • 另一方面,用户内容喜好及消费习惯正在发生改变。工作、生活竞争越来越“内卷”的情况下,时间对用户变得越来越重要,他们更愿意牺牲一些体验换取更便捷的娱乐方式,而短视频无疑成功完成了新娱乐方式的驯化。


那么,港片导演、香港投资人如何面对这种时代的撕扯,该“打不过就加入”还是阵地死守?


虎嗅 3 月 11 日亲赴香港,现场与优酷副总裁谢颖、阿里影业总裁李捷、邵氏兄弟执行董事乐易玲、TVB77 工作室总裁&《新闻女王》导演钟澍佳进行沟通(部分表述因阅读需要有删改):


当抖音与港剧狭路相逢


Q:短视频、短剧成本很低,对影视冲击很大,从创作角度如何看待这样一个趋势?


乐易玲:有时候我们会想去慢慢享用一顿烛光晚餐,但也会免不了吃快餐;既然我们会吃快餐,那也避免不了去“拍快餐”,我认为这是训练艺人很好的一个方法,更是一个机会——艺人是需要训练的。


钟澍佳:这是一个潮流,本质上是在争夺注意力,我们暂时不能抗拒的事情。现在很多年轻观众都没耐心去看剧——《新闻女王》有评语说“终于可以不倍速追剧了”,好像不倍速是很给面子的事,你就明白他们为什么看短剧,那是娱乐消耗品。

 

注:虎嗅与数位从业者沟通发现,短剧商业化能力能迅速驶入快车道,主要源于两大推动力:


第一,视频平台规则日益完善。


  • 首先,投的更准了。出品方在积累某个类型片的数据表现后,会通过各种模型去预判观众“口味”,基于大数据分析什么题材好卖、什么 CP 受欢迎、什么元素流行,从而精准立项,甚至不惜为此开发新题材;

  • 其次,利益捆绑更紧了。以优爱腾为例,三家会将项目(更多是网剧、网络电影)大致分为 S+、S、A+、A、B、C 级,对应匹配的流量、资源完全不同,例如平台重点推荐的 S 级项目几乎会包圆全线平台产品营销资源。



第二,片方的策划运营更专业、精细化。

 

  • 首先,选“准”赛道,即利用大数据分析,从基本盘中找出增量盘;

  • 其次,针对项目上线平台、卖点,团队会做详细测算。例如先分析平台优劣势,测算票房下限基础;再做产品对标测算,像盗宝会对标《鬼吹灯》,古装玄幻对标《倩女幽魂》;然后针对性选导演、编剧、演员等;

  • 最后,极致营销,放大卖点。

 

Q:很多港剧班底和港星陆续拍短剧、网络电影,您认为港剧内核该回归影视质感,还是追求用户基数、播放数据?当两者冲突的时候,导演怎么去平衡?

 

钟澍佳:投资方肯定优先受众基础,各项数据越高越好;但片子质感问题上,我认为短剧和长剧是两个不一样的赛道。我家小朋友爱看短视频,我问他们为什么喜欢这种?他们说主要是可以快速知道想知道的剧情,部分观众已经没有耐心慢慢跟你的叙事走,这些人不想动脑子,就想看脸谱化、很狗血的剧,但也有观众喜欢有内涵,深度的故事,喜欢在娱乐时引发思考。

 

导演要做的是把长剧的观赏性和节奏提速,提到观众不用倍速追剧——因为很多剧冗长,台词、剧情逼观众倍速追剧;但其实观众能力越来越强,密集地给很多信息都能看得懂——这跟以前不一样,以前讲得太快会看不过来。


当然,提升讲故事的能力不单是提升内涵,还要做到情节处理是情理之内、意料之外,你不可能再拿 20 年前一个美剧的犯罪心理案件重拍一次,观众不买账的,从业者必须提升自己的内容能力。


Q:港片现在荣光不再,您觉得主要是观众口味变化吗?

 

钟澍佳:香港影视为什么会走下坡?其实是市场问题,我们只有 700 多万人的市场,观众基数比起内地,甚至亚洲、全球来讲太小,市场小资源就少,创作就会受限,市场就会一点点下坡;但日本、韩国也经历过这个情况,能不能翻身再往上走,就看愿不愿意进步,去把传统的、老概念去升级。


小时候会买光盘(或不知哪来的资源)去看,那时多辛苦,但也会学到很多东西,原来世界是这样、原来可以这样拍、原来可以这样讲故事;现在港剧如果愿意改变一些固有观念,在保留过去优秀经验的基础上重新再走,新港剧还是很有希望的。


说回观众口味,观众是进步的,小时候看光盘《六人行》《老友记》,现在大家可以通过互联网看到全世界的制作,二十年前的桥段、风格观众不再买账;我们有经验,比如动作片、大场面,特别是矛盾冲突很强烈的戏,在写剧本、场面调度、设计方面都有经验,拿《新闻女王》做例子,提升技术层面、制作规模外,对女性主义要提升地位,有一些内核进步才好看。


乐易玲:我在 TVB 负责所有艺人的培育、发展,所有艺人的计划,TVB 应该有两百多个不同年龄层的艺人,有很多东西、很多方向要帮他们去打造;但香港这么小的地方,出了很多很出名的艺人、明星和导演。


对大部分香港观众来说,影视娱乐是娱乐当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这个趋势会一直走下去,只要我们跟着时代进步——当然,中间也会有一些公司、人被淘汰,但想进步的人一定跟着时代进步。


港剧显然被低估了


Q:近年来,港剧用户画像出现了哪些变化(包括人群占比、地域特点、类型偏好等)?


谢颖:港剧长期以来形成了稳固的受众基础,有其高光时刻,但过去一段时间用户看港剧更多是怀旧、为情怀买单,虽然港剧用户构成涵盖全年龄层,但 70、80、90 后居多,他们追《寻秦记》;去年《新闻女王》火了,用户结构也发生了改变,90 后、00 后成了主要群体。


从地域来看,以前西南地区港剧受众少,《新闻女王》撬动西南地区用户上升接近 10%;现在,大湾区用户依然是港剧主力用户,但从东北三省到京津冀再到江浙沪、大湾区已经是一条完整的收视观众线。


所以,未来港剧不管在年龄构成还是地域分布上,只要内容足够好就不会有这些局限,会很容易破圈被全民热追。


Q:随着影视行业复苏,市场资金也在加速流入影视行业,影片储备情况怎么样?


李捷:疫情三年对整个影视行业影响很大,拍摄、上映均受到影响;但去年有个数据让大家振奋,国内 2023 年备案立项电影 3008 部,达到历史最高峰,远比疫情前高。3000 多部影视立项意味着按照国产电影每年大概 500~700 部会开机和上映的规模来看,足以支撑 4~5 年的拍摄计划。


当然,电影从立案到开拍、上线会经历漫长过程,但至少能明确感受到电影市场在恢复;尤其 2023 年春节后,能明显感受到剧本参与合作的量在激增。


Q:5 年投入 50 亿港元,这笔钱具体会怎么分配?


李捷:50 亿只是一个估算数字,包括 4 个方面,一是剧集,二是电影,三是演出,最后是人才培养。至于分配比例并没有明确预算说某个领域一定要花多少钱,一切以合作伙伴片单和合作制作计划为准,大头主要会在版权采买、剧集采购、电影投资、演出投资、场馆建设上。


当然,50 亿对整个香港文化娱乐产业力量有限,但香港市场现在最需要的是信心,行业和观众迫切需要重建对香港影视包括文艺内容的信心,而我们合作的信心主要是过去港片建立的市场品质,以及香港头部制片公司的管理能力、专业能力,有好的契机一定能产出优质内容。


Q:那么在合作模式上会有哪些新的突破和改变?


谢颖:会更深入一点或更前置一点。以前模式是香港团队拍好一个剧,我们看成片,然后他们来做版权发行,而且以前的生产目是要本地有平台,稍带卖给国内,他们会以本地观众为主;现在,香港团队会把注意力放在内地,把受众设定成所有用户,包括各个年龄段、题材不设限。


具体到合作模式,一是政策层面联合香港团队、影视制作公司跟内地推动政策上的支持;二是提前告诉香港制作团队年轻用户的审美变化、情绪点,包括一些内地演员市场数据表现,一部剧演员会新老面孔混搭,比如《新闻女王 2》就会用新生代演员——就是说,从前期选题策划到制作、营销再到成片,各个阶段双方会一起共创。


港片必须要变了

 

Q:钟导作为一个资深“北漂”,在拍《新闻女王》时如何把握观众口味?


钟澍佳:我 2002 年离开 TVB 住在内地拍电影、拍国产剧,直到 2021 年才回到 TVB 负责合拍片,当时不太清楚前面合拍片是什么样,虽然也有看,但每个项目都有个别问题;幸运的是,在内地生活这么长时间,我对观看习惯、观众口味知道得多一点,国产剧做宣传,微博是怎么一回事、抖音是怎么一回事、小红书要怎么做,这些都有基本认知。


回归创作,第一先想好要讲一个什么故事,再想故事需要什么思想内核,比如要做女主题材,里面一定是有一个独立女性的思想内核,确定命题再围绕其发挥、讲故事;当然,还要兼顾话题性、社会性,比如现在提倡男女平等,事实上是不是呢?这就是一个可以拿出来讨论的问题,有它的社会性。


视线拉回《新闻女王》是职场主题,会有蛮多共鸣——打工都受过苦、被骂过甚至是被无理取闹地骂过,这种氛围之下看剧的人就可以找到共鸣。我经常说每个公司总有一两个飞爷的角色,只要把握好这种共鸣,不管内地还是香港,甚至全世界,观众会感受到剧的故事内核。


所以,一个好故事、好人物设定,理论上应该是共通的。为什么看一些韩剧、美剧会觉得好看?不管哪个地方播出都会受到一定欢迎?本身是剧好看,既然这样的话,我们自己的剧和电影为什么不能做到这样——事实证明,之前很多经典港片做到过。


Q:《新闻女王》热播后,新港剧计划也被搬上日程,但新港剧背后还是老班底(导演、监制、IP),“新”体现在哪些方面?


谢颖:打开看细节,才能看得更清晰。《新闻女王》演员是老面孔,但编剧团队不乏新生代。以前 TVB 创作是自己发工资的编剧,这次加了对电影有研究的新生代,观众会发现里面很多“金句”与以往 TVB 的创作套路很不同。


再看新港剧,港剧此前优势品类是悬疑、犯罪、刑侦、商战、黑帮,但现在用户口味多元化,审美也在迭代,港剧必须把剧的类型与题材多元化、把谱系做得更广,比如古装喜剧、科幻、都市奇幻、都市商战等;现在,奈飞创作审美在引导大家,观众会拿奈飞剧去对照其他,这就要求港剧在常规之上多一些反转、加快节奏。


当然,新审美还体现在制作思路上,包括考虑用户情绪、时代环境等,原来创作更关注香港地区用户观影习惯和情绪,现在必须要顾及内地观众及审美变化。



乐易玲:现在香港演员,不管 TVB 还是影视圈都有点断层。观众喜欢看的艺人超过 40 岁,年龄偏大;所以我们希望用旧的带一批新人出来,希望更多年轻艺人可以让观众熟悉,当然先要让更年轻的艺人有机会被看到。


李捷:其实影视新生代力量已经很强了,以 2023 春节档为例,除《满江红》(张艺谋导演)、《流浪地球 2》(郭帆导演)是前辈导演和中生代导演,《消失的她》和《孤注一掷》都是宁浩和陈思诚监制下的两个 85 后导演,呈现出“长江后浪推前浪”的趋势。


这次来香港和片方交流,大家都认为市场对年轻化渴求强烈,这对香港电影是巨大的机会,因为市场变化会让更多年轻导演进入,是一次很好的行业推陈出新的机会。


Q:港片全球化过程中,香港制作团队如何面对品类依赖的问题?


钟澍佳:过往港剧有警匪、黑帮题材,这些慢慢成为标志性元素;可即便相同黑帮题材,拍了很多年,其实在这个命题上,很多内容已经在与时俱进改变、提升,因为观众想看新东西,旧的只是情怀,观众可以买单一次、两次,但不可能一直为情怀买单,所以创作团队既要保持情怀,也要敏锐捕捉到时代变化,与新时代观众一起成长。


#我是虎嗅商业、消费与机动组副组长黄青春,关注文娱社交、游戏影音等多个领域,行业人士交流加微信:724051399,新闻线索亦可邮件至 [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