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已经复工一周多,如今在工位上闭上眼睛,很多人脑中仍跑马灯似地,回放着春节假期的记忆。砸吧砸吧嘴,好像还能品出饺子、汤圆的味道。


2024年的春节假期,可以用久旱逢甘露来形容。经历了漫长的就地过年,和去年春节的“变阳”困扰,今年终于能踏踏实实自由出行。春运早已成为春节期间的“传统民俗”,而“春游”也正在变成新时代的年俗。



早在假期来临之前,仅在微时光的办公室,各种春节出游计划就已漫天飞舞:去韩国扫货、到潮州赏民俗、海岛看海、北国玩雪······


然而,天往往不遂人愿,他人也并不遂己愿。再细致的规划,也覆盖不了现实里的林林总总,旅程中的各种意外,有时能为行程增色,但也能让旅程变得不堪回首、一败涂地。


许多深圳人带着期待和憧憬出发,却败兴而归,唯有一声长叹:“害”。


敬请观赏人山人海


有一种恐怖类型,叫:你觉得想到一个独家好主意,结果别人也是这么想的。


穿衣会撞衫,旅游当然也免不了撞行程。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作用下,人流爆满,是“春游”绕不开的头号问题。


最近,海南岛天价离岛机票的新闻,就连续霸占了几天的热搜。“来时机票一千,走时机票1万”,造成这种现象的一个根本原因在于,涌入的游客太多,超过了海南交通运输的承受力。


可就算景区和城市能够“海纳百川”,百川中的水滴们也未必受得了浪涛的翻涌。


“我错了,我再也不出来玩了,我要回家。”


这是小王在去汕头旅行过年后,发自肺腑的呼声。


大约从两三年前起,潮汕地区凭借丰富的民俗逐渐在网络上走红。英歌舞、营老爷、烧瓦窑, 这些古朴却又带着旺盛激情的民俗,总能让外地人静观许久,一时忘了滑动屏幕。



小王也是其中的一员。


“平时在深圳就接触过很多潮汕人,以至于都学会了几句潮汕话(虽然粗口居多),更别提吃过无数碗潮汕汤粉了,但一直没有亲自去潮汕玩过。”


目的地选在了汕头。虽然小王早已料到,回家过年的汕头人不在少数,然而没想到的是,和他一样来围观汕头人过年的人,更多。


《十路诸侯合围小公园》《天下客拍照打卡点聚义》《网红饭店排队三生三世海枯石烂》,小王用一系列章回体小说标题形容自己的经历。



想看的年俗没能看见,游客太多,导致本地人根本不想来凑热闹。


专门复习准备的几句潮汕话也没机会用上,几天来听得最多的话基本都是“踩我脚了”和“前面的让一让”。


小王的朋友阿琳,在与他相隔不远的潮州,同样被人潮冲得措手不及。


“广济桥登桥排队3个小时起步,就算好不容易排上走过去了,想回来又麻烦了。”


本来想看全潮州八景,实际上看得最多的却是第九景——人山人海。



价格刺客


每逢佳节倍思金。这早已是服务业的共识。


人多折磨游客的肉体,而春节期间原地起飞的各种费用,则痛打游客的钱包。


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机酒刺客”。


去程的机票就已抢得心惊肉跳,热门目的地的票稍有迟疑就价格翻倍,回程机票价格如何,更是得靠行善积德。去了容易、走时扒皮的状况不仅发生在海南,甚至境外游也难以幸免。



阿明早在1月初就订好了飞大阪的机票,不到2000元,比有些北方朋友回家还便宜。但回程机票马上带来了小小的震撼,清一色的6000元起步,主打的就是个有去无回。


类似的状况还发生在一些去泰国旅游的游客身上,看着扶摇直上的回程票价,一些游客纷纷在网络上哀嚎:


这价格是不是疯了?


真敢卖啊。


明明可以直接抢却还给我一张机票。


“你在新加坡4000块住金沙(酒店),我在大理1000块住如家。”


一位到大理过年旅行的同事反映,春节期间不少酒店涨价5倍起步。但这还不算最离谱,有人记得10年前,电影《心花路放》带起了大理旅游热,之后春节四星级酒店房价都涨到了5位数,游客多到旅游区不够住需要出租帐篷和地铺。


除了老生常谈的机酒,节日期间景区的各种“暗坑”,也让人防不胜防。简言之,年年都上当,当当不一样。


经过潮州一游,阿琳觉得自己患上了“孙悟空PTSD”:“牌坊街有个十字路口,站了六个孙悟空。看起来只是在热情地招呼游客拍照,可你一旦拍了他们或者跟他们拍照,下一秒他们就拿出二维码让你给钱。要是不给,就要强行检查相册删图,就差拿金箍棒打你了。”


有的景区自己就擅长设坑。


例如将景区大门故意设置得离游玩处很远,想去玩,要么走上半天,要么只能掏钱坐景区的摆渡车。又或是借着“古城”“古镇”的名头宣传,实际去了发现全是仿古建筑,最老的可能是退休又来当保安的大爷。长沙臭豆腐、火爆鱿鱼、大米刻字、汉服出租......走过几十个景点,里面都是同质化的造景和商铺。


和旅伴相处,不比和伴侣相处简单


人多、宰客这些尚属“不可抗力”的范畴,只能认栽,但旅伴之间的冲突具体又直接,搞不好就会掀翻感情的小船。


在社交媒体上,不乏有深圳人后悔带父母去国外自由行。


除了时刻要为语言不通的父母担起“保姆”职责之外,另一大原因在于,一些家长总爱“扫兴”。


“这个酸酸的,哪有家里的菜好吃。”“这不跟马峦山差不多,还没那个景好看呢。”


“什么?要花钱,不看了不看了。”“啊?这么贵?别买别买,走了走了。”


种种冷水,总能一下子浇灭旅程中的热情。遇上家人头铁不愿吃外国菜的情况,甚至还要专门去买食材带回民宿自己做饭。


“到了国外,当熟悉的一切几乎都离自己远去,家长发现自己失去了平时的掌控能力,变成了弱势的巨婴。这种落差感,可能会演变成不安,进而刺激他们做出一些不合理的举动来彰显自己的存在感。简单地说,就是一种闹人、一种逞强。”微时光编辑部的J君如是说。今天春节的东南亚家庭之旅,让他认识到了很多家庭冲突的根源所在。


“强扭的瓜不甜,以前我觉得自由行才叫旅行。现在看来,跟团游确实还是有很多受众在。”


旅行失败,无奈的妥协


说回旅行本身,其实向来和不确定性密不可分,无非是从已知的庸俗里脱身,去往一片相对未知之地寻求新鲜。


只不过,处在春节这个特殊时期,不安定的因素会集中放大。


景点和城市规划组织能力不足、部分物价缺少市场监督、游客准备工作不够······种种因素都可能成为暗雷,在某个时刻爆炸,导致旅行失败。


而说来说去,终究还要落到打工人的共同之痛上:公共假期少。


一年当中,姑且能算得上是长假的,只有春节和国庆,外加前两年才加量的五一


五天假——当然,这还都是调休拼出来的长假。


至于带薪年假,有的单位公司选择统一调配,集中用在了团建、除夕等日子;有的则视其为“皇帝的新衣”,只听过没见过,更没享受过。还有的公司,年假只按本公司的工作年限算。折合看下来,春节的旅游高峰,也是一种带着些无奈的妥协。


失败归失败,但身体总归享受了一次游荡,好过被“班味”捆绑在工位上。


“啊?春节还长假?我连值了五天的班。”一位电力系统的工作朋友说道。


那么在这个春节假期,你又有哪些或失败、或成功的旅行经历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深圳微时光 (ID:szdays),作者:深圳微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