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34万——这是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去年一年时间内,我国减少的学前教育阶段在园幼儿数量。在此之前,尽管幼儿园在园人数已经连降两年,但降低幅度从未如此之快。2021年,首次出现下降,减少13.05万;2022年,延续下降势头,减少177.66万。从十几万,到一百多万,再直接大跌五百多万,减少十分之一……这个速度超出了很多人的想象。



与此同时,幼儿园关停潮也在加速。22年幼儿园减少5610所,23年幼儿园仅剩27.44万所,较上年减少1.48万所。幼儿园之外,小学生、初中生和高中生的数量都将迎来拐点。学生缩水,教师过剩……大环境变了,教师退出机制已经箭在弦上。在这个节骨眼上,近日一纸教育部关于《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的文件,被市场解读为教培行业迎来新转机。真相果真如此吗?背后,究竟是什么样的考量?教培行业,会成为新的教师蓄水池吗?

1
何去何从?沉寂已久的教培,被一纸文件又“挖”了出来。今年2月8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校外培训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的公告,引起了很大震动。用华东师范大学副校长戴立益的话来说,课后校外培训可以作为正常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消息一出,曾经“不务正业”,要么开月子中心,要么做起直播的教培企业们,似乎喘了一口大气。体现在股价上,就是一路“飞升”——


来源:平安证券“中国教育第一股”新东方在多个交易日增长势头良好;好未来也不甘示弱,股价增幅超过7%。

来源:平安证券


千万别误会!这一文件并非教培的“松绑”,而是在对学科类机构持续“双减”的前提下,进一步规范行业秩序,防止泛滥教育焦虑。再仔细扒拉文件,要划重点的部分都在这里:

1)面向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应当登记为非营利性法人;非盈利并不是让机构不收费、不盈利了,而是让校外培训更加纯粹,回归公共服务,将收入用于自身的发展,而非用于分配、向外投资或用于投资人的经济回报。然而,在这样的分配机制下,是否还有私企愿意加入教培行业?教培行业是否会转变到政府为主导的阶段?这里要画上一个问号。

2)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的教学和教研人员,应当取得教师资格。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的教学和教研人员,应当取得相应的专业资质;

3)幼儿园、中小学在职教师、教研人员不得从事校外培训活动,这也是教育部首次明确教研人员不得从事校外培训活动。这两点可以简单总结为“术业有专攻”和“做好本职工作”。

4)校外培训应当安排在培训所在地中小学教学时间之外的时间,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这可以说是减负的一大妙招——“一次只做一件事”:回校上学的时间内就别到外面上课了,要补课的话,就在周一到周五放学后,还孩子们休息的时间。

5)面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实施的学科类校外培训,应当依法实行政府指导价管理。曾经的高价将不复存在,亲民的价格即将普及。就以网传的学而思线上小班课程价格为例,数学网课16节课收费2080元,平均一节课130元;语文网课16节课收费1600元,平均一节课100元;英语网课16节课收费1760元,平均一节课110元。而浙江金华早在2021年就率先公布了非盈利性学科类校外培训收费的政府指导价:



来源:金华市教育局培训班班型分为10人以下、10~35人、35人以上三种类型;基准价分别为45元/课时人次、40元/课时人次、30元/课时人次,上浮不超过10%,下浮不限;标准课程时长为45分钟。相比之下,政府的指导价格仅为其他教培机构价格的一半不到。
来源:金华市教育局

乍一看,限制政策仍然很多,但相比之前的紧张环境,最新的文件措辞是:办学许可证由县级以上教育部门审批!也就是说,可以审批办学许可证了!有人认为,这相当于变相承认了教培行业及其从业者的合法性,让他们有了名分,不需要再偷偷摸摸。教培行业的回暖似乎是大趋势。不过,中国民办教育协会则在其官网上提醒:请勿误读《条例》。《条例》旨在推动依法管理校外培训,既非“收紧”,也非“放开”。对于学科类机构仍然执行中央“双减”精神,不审批新的机构。



也许有不少人会疑惑——双减政策实施了短短两年多,这一政策有什么指向呢?02 用心良苦做个大胆的猜测,这背后可能与“教师数量过剩”和“学生基数减少”相关。因为新政实施后,有两条队伍能从中受益——一是大量过剩不知去处的教师和预备教师役;二是在未来即将被清退的教师队伍。无论从供求哪个方面来看,教师过剩问题都成了亟待解决的当务之急。2024刚开年,#2035年全国或有近200万教师过剩#就登上了微博热搜。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高等教育研究院乔锦忠研究团队测算的结果:到2035年,全国将有约150万小学教师、37万初中教师过剩。


来源:知乎

然而,当市场过饱和的同时,供应还在不断增加。据麦可思研究院《中国-世界高等教育趋势报告》统计,本科教育学毕业生从2017年的14.19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18.43万人,五年间规模扩大30%;专科院校教育与体育大类专业毕业生从2017年的36.20万人增长到2021年的48.62万人,五年间规模扩大34%。



换句话说,还有源源不断的新生力量,涌入教育这个赛道。“僧多粥少”的局面愈演愈烈,“教师退出机制”也应运而生,旨在打破编制内教师的“铁饭碗”,让部分躺平已久的“老油条们”退位让贤。这也可能是2024年第一个被打破的“铁饭碗”了。毕竟,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编制很紧张,一些公办学校存在着大量没有编制教师的情况。而有些教师占着编制,却在能力、师德上不匹配,在教学业绩上也不符合基本要求。北京市某中学的校长就曾直言不讳地指出:有些教师评上高级职称后,马上申请转岗到图书馆工作。因为教师的收入与职称挂钩,转岗后工作轻松且收入相当。在宁夏,民办转公办教师甚至存在数量多、年龄偏大、部分人长期生病等突出问题。于是,当地从2011年起有针对性地建立起教师退出机制,为符合条件、自愿申请的教师提前办理退休手续。短短三年内,共有6155名教师退出教学岗位,腾出的编制全部用于补充青年教师。



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官网

事实上,不止宁夏,中国不少地区早已开始探索教师退出机制: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就提出,加强教师管理,完善教师退出机制;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提出,实行定期注册制度,建立完善教师退出机制,提升教师队伍整体活力;四川省成都市、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北京市丰台区等地,也已出台文件探索建立相关机制。教师数量如此之多,如何筛选和淘汰,是教育工作者们避不开的难题。当供给还没来得及跟上形势减少,需求却已经以断崖式下降的速度开始萎靡。最新的《中国人口预测报告2023版》显示,在中预测和低预测的前提下,截至2035年左右,中国出生人口都会保持持续下降的趋势。这里的低预测是指没有采取实质有效的生育减负政策,中预测则是减负力度达到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那高预测情形就不难理解了,即需要采取超过目前所有国家(包括发达国家)的生育减负力度(几乎是难以实现的)。

从2024年开始,也就是今年,义务教育总在校学生数将会出现快速下降的趋势。学者乔锦忠团队研究的数据显示,由每年减少一两百万(2025—2028年),加速至每年减少三四百万(2028—2035年),最终到2035年减少到约1.10亿,较2020年预测值下降3000万。

来源:2020—2035年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研究最先受到冲击的,是教育第一线——幼儿园。文章开头就提到,光是去年幼儿园在园人数就已经减少534.5万,关停的幼儿园多达1.48万所,是2022年(5610所)的近3倍。一切都在加速。户籍人口第一大县安徽临泉,去年甚至一次性关闭了超十分之一的幼儿园。



放眼全国各地,类似的一幕还在上演。去年9月,福建省漳州市龙海区17所民办幼儿园申请终止办学;去年11月,海口市2023年民办中小学校和幼儿园年检结果发布,33所民办幼儿园停办;同月,温州市下辖的瑞安市6家幼儿园终止办学;……幼儿园还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收缩的,则是小学、初中……2024年,也是小学适龄人口下降的拐点;初中适龄人口到2029年仍有缓慢上升的趋势,但到了2030年也开始迅速下降。


来源:2020—2035年

我国义务教育阶段资源配置研究庞大的教师群体何去何从,是摆在眼前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双减”砍掉了 K9 学科教育培训,却砍不掉消费者对校外培训机构的需求,教培不失富余教师的一条出路。从这个角度看,一纸文件,效用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