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传奇浙商宗庆后的人生在2024年2月25日谢幕。


昨日,娃哈哈官方发布公告,称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宗庆后因病医治无效,享年79岁。


作为改革开放后我国第一批民营企业家,宗庆后出身贫寒,从蹬三轮卖冰棍开始白手起家,一手建立如今的娃哈哈帝国。那一时期成长起来的民营企业家,有着敢为人先的勇气和身先士卒的作风,他们的企业家精神影响着无数投身实业企业家和如今活跃在各个领域的创业者。


那么,何为企业家精神?一位研究企业家群体近40年的学者张维迎教授曾在采访中说道:“我研究企业家将近40年,但只有最近几年我才真正理解企业家精神是什么。要理解企业家精神是什么,要先明白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


在张维迎教授的新书《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中,列出了5个“不是”:


  • 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


  • 企业家决策不是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求解,而是改变约束条件本身;


  • 企业家有梦想,不以利润为唯一目标;


  • 企业家不能完全听命于投资人;


  • 企业家不是“好员工”。


从改革开放初期的创业大潮开始,企业家群体经历了怎样的变迁?中国企业家精神应该做一个怎样的定义?理解企业家精神对当下创业者有何启示?以下,Enjoy:


一、沉浮与激荡:企业家阶层如何出现?


在“企业家”这个名词提出之前,主流语境普遍使用的是“商人”“资本家”或“实业家”来称呼这一群体。


尤其在1978年以前,中国没有一个私营企业。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后,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新的阶层叫“企业家阶层”。但那个时候,最早一批有钱人叫“暴发户”,因为这一批做企业的人大多文化程度不高,为了混口饭吃,他们成为第一批下海经商的人。


这部分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族群,一是政经合一的村级带头人,二是社队作坊或小工厂的厂长,三是县村个体劳动者。他们可能出身草莽,性情飘逸,但坚韧果敢和勇于拼搏的精神为后续企业家奠定了基调。


而海尔张瑞敏、万科王石在1984年创业的群体,属于中国第二批崛起的企业家。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搞城市体制改革。所以,第二波创业的这一批人都是被体制推出来的,他们敢于挑战传统体制的束缚,对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宗庆后做了一场题为《致一直在奋斗的人们》的演讲:“我们之所以选择成为企业家,并非来自我们的本能,也并非我们真正的性格使然。我们只是在一个找不到出路的年代里,使劲儿地在为自己找一条出路。等到年纪大了,回头一看,自己竟然走出了一条路——一条水路,‘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的路”。


第三批创业是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之后。中国真正进入“发展才是硬道理”、用金钱重估一切价值的世俗狂欢时代,知识分子等社会精英人士纷纷下海创业,催生与培育了以王传福等为代表的“92派”企业家。在某种意义上,企业家作为一个社会阶层开始大规模创业经商运动,是从1992年开始的。


第四波是在1999年。2000年纳斯达克泡沫破灭之前,中国出现了一批互联网企业,新浪、搜狐、网易、腾讯、百度、阿里、携程、360、京东全是在这个时候出现的。这一部分人与之前的企业家有一个很大的区别,是资本意义上的,就是所谓的“资本阳光化”,因为在这个时候出现了“风险投资”。


现如今,中国企业家又一次发生了变化:现在套利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家开始朝着创新型企业家转型。《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一书中提出一个关于企业家职能的观点,并将职能划分为套利和创新两个方面。


所谓套利,就是在给定技术的情况下,找到赚钱的机会,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创新是通过创造新的产品、新的生产方式、新的资源,把生产可行性边界往外推。按照这个框架分析中国的经济增长,认为过去几十年的高增长主要靠套利型企业家,尤其是前几代基本上都是套利型企业家。


未来需要创新型企业家,而他们要做的事情是,将由配置效率改善驱动的增长,转向创新、新技术驱动的增长。


二、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万物肆意生长,尘埃与曙光升腾,企业家这一群体改变了自己的命运,同时改变了这个国家。现如今,中国又一次出现了供需崛起和供需错配,各种技术革命接连发生,机遇与不确定性交替出现。


当我们身处这样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应对变化最好的方式就是掌握背后那些不变的东西,而企业家精神正是那些创造变化但自身不变的东西。


关于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很多人都做了大量总结,譬如英雄主义、有担当、冒险、好奇、创新、自信等,这些描述企业家精神的词汇,大家都已耳熟能详。


《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中写道:想要真正理解企业家精神是什么,就必须理解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


第一、企业家决策不是科学决策。


企业家决策是基于直觉、想象力和判断。同样的数据,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象力和判断,选择会很不同。因此,科学决策能形成共识,有标准答案;企业家决策是非共识的,没有标准答案。换言之,有标准答案的决策都不是企业家决策。


所以,我们看到,那些杰出的企业家做出的最重要的决策,最初常常是多数人不认同的,甚至被认为是荒谬的。


譬如,埃隆·马斯克在很早就开始做特斯拉,他说未来能源结构会大大地改变,认为未来的能源是太阳能;他要带领人类移民太空、研究脑机接口等等。很多人都认为他是在胡说八道,但他用事实证明,他的确改变了电动车产业,也重塑了商业航天,甚至还要革新更多行业。


第二、企业家决策不是在给定约束条件下求解,而是改变约束条件本身。


企业家能力的差距,很大程度上体现在改变约束条件的能力差异。所谓创新便是改变约束条件,把看起来不可能的事情做成。


譬如比尔·盖茨在七十年代就说,未来每个人桌子上都应该有一台电脑,不是预测有一台电脑,而是想象应该有一台电脑;而乔布斯领导下,苹果公司推出iMac、iPod、iPhone和iPad等一系列划时代意义的颠覆性产品。


企业家为了成事难免会撒一些“谎”。与真正的骗子不同的是,企业家笃定自己的事业是真的,自己的财富投入进去了。晚点一篇采访中写道:“很多人类的进步都是由这些人带来的,所以企业家的过度自信对人类来说是好事。实际上,即使只有 10% 的成功概率,他们也会 100% 去完成,当然这是少数人。不过一旦成功,他们对人类的积极影响就是巨大的。”


第三、企业家有梦想,不以利润为唯一目标。


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一些人雄心勃勃,想要干大事、出人头地。在商业世界中,雄心勃勃的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当企业家,建立自己的商业王国,通过提供给客户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战胜精神对手,把资源纳入自己的执掌范围。


用德国西门子创始人的话来概括:我肯定也追求过利润和财富,但主要不是为了享受它们,而是为了获得资金实施别的计划和活动,是为了通过成果认可我的行为的正确性和我工作的有用性。


而且,企业做到一定地步的时候,企业家每赚的每一分钱,就要在相当的意义上承担着社会责任。2018年底,宗庆后在《中国企业家》领袖年会上发表演说时表示,:“以前很多人觉得做实业赚钱慢,玩资本来钱快,还没那么辛苦;现在大家会觉得,还是要踏实做实业,才能为自己、为社会创造财富。”


第四、企业家不能完全听命于投资人。


企业家与投资人的冲突更多来自认知的不同,也就是“意见冲突”,而不是利益冲突。卡森说:“当每个人都认为错误的时候,企业家认为自己是正确的。因此,企业家精神的本质就在于他具有与他人不同的对未来形势的预期。”过度约束企业家行为,可能会损害企业家精神的发挥,最终会损害投资人自身利益。


因此,在创业公司努力狂奔的过程中,我们则是秉承着“帮忙但不添乱,为公司提供业务外的保驾护航”理念,尽一切可能赋能,关键时刻,鼎力相助。


第五、企业家不是“好员工”。


所谓“好员工”,就是执行命令、按程序办事的员工。他们很具有专业精神,但把服从权威当作天职,缺少企业家精神。具有企业家精神的人不仅有自己的想法,而且固执己见,不愿意服从权威,经常不守规矩。他们喜欢摆布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摆布。他们是规则的制定者和破坏者,不是规则的执行者。他们是偏执狂,不是“好好先生”(Mr. Yes)


《哈佛商业评论》曾发过一篇“创业的阴暗面”的文章提到一个观点:“通常企业家都是难搞的员工,他们不能接受别人的建议或命令,并渴求经营自己的公司,于是自己创办公司。”


在过去40年,一群小人物在改革开放的春风中,冲破当时的规则与准绳,书写了一个充满激情的时代故事;如今,时代变了,创新门槛变高了,但企业家精神并未发生太多变化,本质上还是指人类不安分的创造力。


三、从创业者到创新型企业家有多远?


企业家是经济活跃的核心驱动力,而创业者是企业家的前身。中国不缺少心怀祖国、扎根实业的企业家,更不缺少锐意创新、意气风发的创业者。


中国是一个年轻人创业非常多的国家,每天都有新诞生的注册公司。新华信用数据显示,全国新注册企业数量在2023年最后一个月小幅下降,是本年度除一月份之外,注册量最少的一个月。但是,同比依然呈现上涨趋势,12月全月共注册企业255.4万家,同比增长30.66%。2023年以来,企业注册量平稳增长,说明我国经济活力正在逐步恢复。



但同时中国也是创业失败率非常高的国家,每天可能都会有不少创业者在失败边缘徘徊。坦白来说,过去40余年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可能得益于那一代企业通过套利行为推动的。而随着套利空间缩小、模仿难度加大,创新、创业门槛也随之变高,新生代企业家则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才可能成功。


任何人都有权利选择做企业家,但成功的企业家毕竟是少数,也就1%左右,而杰出的企业家只会占人口的千分之一甚至万分之一。可见,当下创业环境只会更加残酷。那么,在科学家创业时代,创业者如何成为创新型企业家?


首先,创新的不确定性远大于套利的不确定,甚至无法预测。这意味着创新型企业家要比套利型企业家有更大的耐心和长远的预期。所谓伟大的企业家不可能没有经历过失败,这需要创业者具有强大的毅力和耐心。“伟大是熬出来的。”


其次,创业者的想象力是最大的宝藏。熊皮特说,创新是一种新的组合,一种产品或技术从无到有组合而来的。而组合就是想象力。正因如此,无论是哪个时期的企业家都应该是社会当中不安分、做事打破常规,最终创造新产品、为给消费者创造价值的人。总而言之,创业就是要敢于“走别人没走过的路”。


再者,创业者应该学会把问题简单化。把问题简单化能够抓住问题的本质,也会给解决问题的勇气。李书福敢于造汽车,就是因为他把造汽车想得很简单。他有两个著名的比喻:一个是,汽车有什么难的?不就是两辆摩托车并排起来吗?另一个是,汽车不就是把一个沙发放在四个轮子上吗?这就是他当时对汽车本质的认识。正因为这个简单化的认识使他成为中国最有影响力的民营汽车制造商之一。总而言之,创业就是不要主动给自己设限。


最后,时刻保持对盈利机会的警觉性。但企业判断力不来自大数据,而是软知识,即个人对市场前景、技术前景和资源可获得性的想象力、感知与判断力。


基于大数据产业日益发达,很多创业者很依赖数据,也会请了很多顾问和咨询公司来整理数据,以证明自己是对的,但这些都不如创业者自己的认知。


站在当下,我们强调,创业者要看清宏观,看清身边的趋势,看懂你自己的产业。在今天,行业认知无比重要。企业家必须看到这些知识和数据背后的、一般人看不到的东西。而且,别人看不到机会的地方,你能看到机会,就是企业家的与众不同之处。


不得不感叹,世界变化太快了,新一代企业家不可能总按老的套路去出牌。宗庆后曾经总结做企业要有这些素质,特别在中国市场上,那就是:诗人的想象力、科学家的敏锐眼光、哲学家的头脑、战略家的本领。


奋斗未有穷期,行者永无止步。当下可能是一个漫长且充满不确定性的调试周期,但新生代企业家会将其视为自我磨练的绝佳时刻。旧的共识已经瓦解,而新的共识未曾达成。企业家队伍永远在新陈代谢,但不变的精神内核将会代代传承。


References:

1.《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作者:吴晓波,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2.《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作者:张维迎,出版社:海南出版社

3.吴晓波谈企业家精神:成为微生物 来源/笔记侠

4.吴晓波×张维迎:重新理解企业家精神 来源/吴晓波频道

5.张维迎:企业家精神不是什么 来源/企业观察报

6.张维迎:企业家总不愿在失败中收场 来源/《中国企业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经纬创投 (ID:matrixpartnerschina),作者:经纬创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