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开年后的第一篇文章,这个年过得很舒展,一家三口窝在家里,每天吃了睡睡了吃,没有工作焦虑,也不用无效社交。炸小酥肉藕圆子,炖排骨藕汤,做北京烤鸭,吃夏天亲手采的牛肝菌,煲个红豆椰汁西米露,只要吃得开心,就毫无乡愁。

我之前写过,是走上工作岗位把我从一个纯e人(外向型),逼成一个纯i人(内向型)的。

随着年龄变大,我越来越i,我如今i到什么程度呢?出门旅游最喜欢那些鸟不拉屎,没有手机信号,谁也联系不上我的地方;吃饭聊天时会假装e人,开朗活泼健谈,但是只能伪装一会儿,假笑三个小时,我就会因为过量输出而偏头疼;我不坐班快10年了,当数字游民,所有工作对接都远程完成,如果需要现场social的活动,我就直接拒了;手机常年静音,接电话全凭缘分,微信问“在吗”那我肯定不在;除了孩子的关系基本不需要社交了,不搬砖的时候,比起和朋友喝奶茶看电影逛街,我更喜欢一个人躺在沙发上进入游神状态。

经常听到在美国的e人吐槽,觉得这里简直像坐牢,还是那种单人牢房:“无论怎么说都比国内差远了,国内可以晚上9点和朋友约饭,之后再去酒吧续摊儿,这边9点餐馆都关了,去个bar或者夜店要开车一个多小时,还不敢喝多,因为一会还要开车回来。”对身在海外的e人来说,国内丰富的夜生活、娱乐项目和人间烟火气,是最魂牵梦绕的。

在国内,晚上八九点正是渐入佳境的时候,各种宵夜、烧烤、酒吧、蹦迪、聚会预热刚开始,广场舞阵营你方唱罢我登场,步行街上人头攒动摩肩接踵,小吃摊烟火缭绕。

(武汉万松园路上等待翻台的人)

但美国居民区晚上九点的街道,已经是寂寥无声,连狗都不叫。碰上周末或法定节假日,家家关起门自己过节,马路上都看不到几辆车。

在国内的时候,本i人就从来不去酒吧、夜店,也不喜组局,打牌,看到人多就本能想逃,美国没有夜生活这点对我来说完全不构成损失,人少寂寥反而成了优点。

e人能在人类的交互中获取新能量新灵感,但是对i人来说,除了自己真心想聊的个别人,其他社交全都是能量支付和情绪损耗。

两种生活方式没有高下,全看各人体验,小红书上e人和i人也没争出个所以然来,但大家的共识是,e人在国内比较爽,而i人在美国更自洽。

有个e人跟我说,她在美国很孤独,因为想找人一起吃饭逛街都很难,在国内,群里随便一叫,都是一群狐朋狗友。这也是两地社会结构的不同。

费孝通在《乡土中国》里说:“我们的社会结构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中国是一重又一重圈子,美国更像一捆捆扎清楚的柴这个比喻,我是很认同的。

美国最基本的捆扎单位是小家庭。

不管是别人请你去暖房party,还是逢年过节聚餐,都是以小家庭为单位出动,大家休息时间也是用来陪伴小家庭。东亚那种已婚中年男人,把老婆孩子扔在家里,在酒桌上深夜搂着对方脖子边哭边喊哥的场景,挺罕见的。第二层捆扎单位,就是社区。

美国本地人成年后密切交往的,还是那些从小在一个学区从k读到12年级,一起参加学校球队,一起在乐队排练的好友们。第一代北美新移民们,就好比买房扎根的新北京人、新上海人,看起来微信上5000人,但最铁的朋友,还是在故乡。这对社交需求很高的e人来说,美国可不就像单人牢房嘛,孤独了需要人唠嗑陪伴的时候,要么得喊上对方一家人,要么就是“栏杆拍遍无人会”——家家户户平时忙着接送孩子上培训班,节假日陪家人度假团聚,谁有空听你的心得分享会啊。

对i人来说,没朋友这个问题也不存在了。其实在国外生活,我反而感到前所未有的轻松。从前费心维护的圈子和关系,各种喊不出真名的亲戚,本质都只是个退路,“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万一以后用得上呢?”实际上,当物理距离发生改变,这些弱关系从我的生命中断舍离了,对我的日子毫无影响。我只用心维系好生命里最重要的那几个人就行了,伴侣、孩子、知己,其他的人,平等友善待之就够了。

30岁之后,我就再也没交过新的朋友。6、7岁时一根棒棒糖一张洋画就能交上一生挚友,成长背景相似,拥有共同的回忆,不管分开多少年,再见面毫无隔阂,这种绵密坚韧的情感在走入社会后几乎不可复现。长大后,不是社交圈变狭窄了,而是人变挑剔了,不会为了交友数量降低自己对人类的审美,更不想去钻研成年人之间那些复杂幽微的小心思。从小到大,有四个无话不谈的闺蜜,已经满足了我所有的社交需求。

有人总问你融入主流了吗?

我其实比较迷惑,什么是融入主流?天天在比佛利山庄和社会名流把酒言欢那种?可我i到在中国都不是主流啊,连领导都吐槽我不太合群……对i人来说,费力融入某个集体简直是恐怖故事,因为i人信奉“莫向外求”,只能从自己身上找到快乐和归属。

美国对i人最友好的一点就是,家家户户都是关起门来过日子,只要你能靠劳动养活自己就能获得尊重,无人打听你结没结婚生不生孩子性取向如何年薪多少房子贷款还是全款(华人圈可能除外)。

网上总结北美生活用得最多的一句话是“好山好水好无聊”。这千真万确,对于移居美国的e人来说,沉默的大自然和无边的玉米地是一种心灵酷刑。女儿妮莫就是个典型e人,有多社牛呢,她上初中第一天就准备了个小本子,专门记录每天交了多少个新朋友,朋友按人头计件的。回国过暑假买奶茶坐地铁,只要看到漂亮小姐姐就上去搭讪,姐姐你的裙子/鞋子好漂亮,加个微信吧。本i人看得目瞪口呆,这是杀了我也干不出来的事啊!

在武汉的日子,妮莫仿佛找到了本命,回到了快乐老家,各种好东西无边无际涌到面前,每天逛满10小时,我已经气若游丝,她却眼放贼光。但是,一回到美国她就没了精气神,山里没走300米就说好无聊好累肚子疼想回家,焊上了痛苦面具。所谓甲之砒霜,乙之蜜糖,北美对喜欢新鲜热闹的小孩来说,乏味透顶,但对于想逃避人类的中年i人来说,却根本不会无聊,全都是好山好水好惬意。我和桑姐夫尝试过自驾、房车、露营、游轮、独木舟岛宿等旅行方式;

按着四季时令钓鱼、采蘑菇、捞多春鱼、徒步、赏枫、追极光、滑雪……一年到头简直忙不过来。

就算不出远门,在家附近十分钟的小野湖夏天游泳晒太阳、冬天滑雪橇冰钓黄鲈,也快乐得不行。大自然可以治愈一切人类社会给i人带来的痛苦。

怎么检验你是不是一个正宗的i人?在玉米地住一年就知道了,还没憋疯的肯定是i人。

我看到网上的报道,现在国内不少年轻i人想开了,如果社交带来的是内耗,而不是滋养,就不再逼自己在大都市装e了,他们开始转战慢节奏小城市,每天5点准时下班,逛菜市场,做手工,挖石头,捡叶子,锻炼身体,用网购能买到一切物资,也过得挺舒服的。

不管i人e人,人这一辈子,最幸福的事就是能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过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