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大年初二的时候,最小的妹妹一家来拜年,提了两件礼物,一件是“六个核桃”,另一件是牛奶。这是农村拜年很常见的年货礼品。等他们一放下礼品,我就瞅出了名堂,他们提的不是“六个核桃”,而是“六果核桃”,包装与六个核桃都是一致,连包装盒上代言人的头发头型都一样,只是签名变成了蒋某某。妹妹和妹夫在我指出之后才恍然大悟。
这让我想起前两年过年的事情。年前,妈妈从镇上批发了一大堆蒙牛牛奶用于餐桌上待客和年后拜年。大年初二,我提了两提牛奶去舅家拜年,走到半路上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将牛奶提到眼前仔细看,才发觉我妈买的不是蒙牛,而是“蒙午”。典型的偷梁换柱的冒牌货。
知道是假货之后我当然是不好意思再提了,就让弟弟妹妹他们提着了,幸好他们没发现。后来我到镇上的批发店去看了,各类包装精美的年货确实掺杂着假货。一位经营批发店的亲戚介绍说,这两年假货其实少了,2010年左右基本上没有真的。
那么,为什么假冒伪劣产品会充斥着农村市场?
过年不收礼,收礼就收“六果核桃”
二
我思考了一下,原因有很多。最直观的是这些假货跟真货的包装极为相似,只是在品名上稍作修改,往往一字之差,字形不变,如果不仔细辨认,很难分辨真假。譬如,伊利改成“尹利”“伊和”,康师傅改为“康帅傅”“康师博”,清风变成“清香”“吉风”,旺仔成了“旺子”,奥利奥变为“粤利奥”“奥丽奥”,特仑苏变了“特仑特”等。
加上农村人的辨识能力、品牌意识等本来就不高,很多产品他们只是在电视上见过,却从未曾仔细去辨别。认为打过广告的绝对没错。农村人的价格意识、质量意识也不强,喜欢便宜的东西。我后来去店里问过,同样的包装规格,“蒙午”牛奶要比正牌蒙牛便宜十五块钱左右。我妈很高兴,同样的牛奶,她买的比别人买的要便宜,以为自己占了便宜。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相关部门在农村的监管体制不健全,监管力度不大,这造成农村商家的违法成本很低。农民的健康意识、维权意识也不强,即便知道自己买的是假冒伪劣产品,只要吃不死人,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过去了,省了很多麻烦。当然,还有人会列出官商勾结、厂家黑心、商人不道德、农民愚昧等其他可能的原因。
小镇早餐店桌上的“吉风”“清香”牌餐巾纸
事情总是多因一果的。尽管做了这么多解释,每一个解释都有道理,但我还是不满意。总觉得还有更深刻的原因。在拜年观察和思考中,我突然发现了一个不用刻意去发现的问题,现在家乡人过年和拜年都是在市场上购买年货,而不再是自家制作年货。
在过去,一到年前,家家户户除了杀猪、磨豆腐之外,还要自制年货。自制年货一般是用米粉、面粉做成不同形状、花样的东西,再进行油炸或蒸煮,等过年的时候,餐桌上摆着的都是这些年货。年后出行拜年,篮子里挑着的也是这些年货。
我记得我们湘南一带一般要制作桃环(米粉揉丝捏成六小环六大环再油炸)、酥饺(跟饺子一样的,馅是花生、芝麻和白糖,油炸)、烫皮、兰花根、牛耳朵等。大年初一开门大吉之后,要吃甜酒,桌面上摆的都是这些东西。招待客人和拜年也是这些东西。
我记得去亲戚家拜年,除了上述自制年货外,竹篮里还要放上一包糖,用报纸包着,上面贴上红纸条(“红糖”)。拜年将这些礼品送出去之后,回家时主人家还要回礼。回礼一般也会回些他们自制的年货,或者把你送的礼品送回去。但是主人家一般会把红糖收着。如果主人家把红糖也一并回礼了。那么你就得明白,这意味着断了亲戚,下一年不用到他们家去拜年了。
三
现在拜年轻松了,提两件现买的年货就好了,也不用回礼,空手回家还方便省事。但是从什么时候起,农民过年开始不再大规模做年货,而是直接买年货了呢?即,从什么时候开始,伊利、蒙牛、六个核桃、奥利奥等成了农民的消费品?
“旺子”与“伊和”,你喝过没有?
带着这个问题,我做了个小小的调查,经多方访谈、证实,那些原本属于城市市民消费的产品,是在2007、2008年左右成规模地摆上了农民的餐桌。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农民不再大规模自制年货,理由是吃的人少了,人懒了。偶尔还有人家做,也是用作零食,而不是用于招待客人和拜年。也就是说,从2008年左右开始,城市消费品全面取代农村自制消费品,成为农民餐桌上的主要消费品,也成为农民过年往来的礼品。
这个“取代”是“突然之间”实现的,而不是一个缓慢、漫长的发展过程,不是从改革开放时起就开始取代的,那个时候一直到2008年左右,农村里有钱的人、没钱的人吃的都是自制的食品,市场上大规模购买的少。可以说,在2008年左右,农村一夜之间对原本城市的消费品有了消费,并舍弃了自制的农村消费品。也就是说,农民对城市消费品的消费需求,是突然之间被制造出来的一种需求。不是建立在充分认知基础上的理性需求。
那么,农民“突然之间”对原来的城市消费品有了消费,在农村就会形成一个巨大的市场,这个市场需要由商家来填补。如果你是伊利蒙牛的老总,当你面对这个巨大的农村市场的时候,你会想些什么?你可能会想着怎么去占领这个市场,怎么到农村去做广告宣传自己的产品,或者想到这个巨额的利润晚上睡不着等。但是如果我是伊利蒙牛的老总,面对突然出现的农村市场,我第一时间只想着哭。
因为,这是“突然之间”出现的一个巨大市场,在二十年前、十年前,甚至数年前,农村人都不喝牛奶,农村小孩也不喝牛奶,我作为伊利蒙牛的老总是不会预料到会出现这么个市场的。那么,十年前我就不会先知先觉地预备好以供应农村市场所需的牧场。我所有的牧场都是供应城市既有市场的。当农村市场突然出现的时候,我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个市场,举手无措,不哭还能怎么办呢。
但是农村的这个市场太大了,利润太丰厚了,在巨额利润面前总会有不怕死的人。很多小的生产厂家就开始面向农村制造销售假冒伪劣产品。正规知名厂家对这个市场虽然垂涎三尺,因为原材料供应不上,只能作罢。但有些正规厂家还是耐不住寂寞冒了风险,“三鹿”就是这样冒出来的。
所以,农村假货横行的基本线条是:农村在某个时候突然之间制造了对原本城市消费品的消费需求,正规厂家的原材料供给不上,假冒伪劣产品就一定会冒着风险去弥补这个市场空间。加上农民的各种意识都没有跟上,假冒伪劣产品就一定会有市场。
我们可以将这个道理一般化、原理化,即只要一种消费需求是被突然之间制造出来的(而不是经过理性认知、缓慢发展起来的),其正规厂家满足这种需求的原材料就一定供应不上,如果这种需求足够大、利润足够丰厚,那么就一定会有假冒伪劣产品进去填补这个市场,假货就一定会存在。只有经过一段时间,正规厂家的原材料能够满足新增市场需求的时候,假冒伪劣产品才会退出市场。
四
按照这个道理,就可以理解西方国家和中国的一些消费现象。我们的普遍印象是,中国假冒伪劣产品很多,西方国家对我们这个问题的批评也很多,说知识产权保护不严格。而西方国家似乎没有假冒伪劣产品。我的解释是,西方国家已经过了市场上充斥着假冒伪劣产品的这个阶段。
西方国家是发达国家,他们的市场发展经历了数百年的时间,已相当成熟,其民众各方面的需求也已日趋稳定,很难再“突然之间”制造新的需求。这就意味着他们的需求都已经被正规厂家所满足,假冒伪劣产品早已被赶出了市场。
而中国是后发国家,其民众的消费需求是跟着西方走的,或者说是在不断复制西方国家的消费需求,如奢侈品、视觉节目等。因此中国一定会不断地在某些时候,突然之间制造出一些新的消费需求来。而只要是突然出现的市场,正规的厂家就一定会在原材料上受限制,就一定会给假冒伪劣产品留下足够大的空间。
当前中国市场的奢侈品消费,时尚消费,很多都是被突然制造出来的,那就一定会有假货。中国还在不断地发展,新的需求还会不断地被制造出来,假的东西也一定会不断地涌现出来。只有当中国跟西方一样,发展到一定程度,新制造出来的消费需求渐渐少了,不同阶层安于自己的那几份消费,正规厂家的货源供给充足了,假货才会没有市场。
回到农村的假冒伪劣产品中来。相较于前几年,现在农村的假货明显少了,真货越来越多了。假货之所以变少,与农民的各种意识的提高有关系,与监管下乡有关系,也与这些需求逐渐成为平稳的需求,正规厂家的原材料逐渐供给上来有关系。但还是那句话,只要在农村发展过程中,一些新的需求被制造出来,假冒伪劣产品就会继续充斥农村。也可以说,假冒伪劣产品是一个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新乡土(ID:xinxiangtuzhongguo),作者: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