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了,余承东回了一趟安徽老家,过完年,又从安徽返回了深圳。余承东是开一辆问界M9回去的,用他自己的话说是,全程智驾,被“罚”两次。怎么被“罚”的呢?
因为他太相信华为智驾技术了,双手超时离开方向盘,遭到驾驶员监控系统的处罚,强制关闭智驾系统,切换到有人驾驶。第一次是强制关闭3分钟,第二次就是不让用了。余承东只要到附近服务区休息一阵子,才重新开启智驾。
为什么会被“罚”呢?因为现在的交通法规强制规定,驾驶员双手不能离开方向盘,得放在方向盘上。华为智驾技术强,不代表其他车企的智驾技术也强,为了安全起见,统一强制要求双手不得离开方向盘。余承东回老家过年,都不忘亲自宣传一波问界M9配备的华为智驾技术,由此可见,中国新能源汽车之卷。
问界是第一家凭借华为智驾技术打开市场的新势力汽车品牌。在问界之前,特斯拉虽然也有先进的智驾技术,但国内只开放了L2级智能辅助驾驶,L3以上就不开放了。在全球范围内,智驾系统能够不依赖高精地图的智驾系统只有两家,一家是华为,另一家就是特斯拉。
特斯拉不依赖高精地图,是因为它采用的是纯视觉技术路线,大量配备摄像头和传感器,让汽车就像人的眼睛一样,观察路况,并随时做出驾驶判断。华为则主要走的是激光雷达路线,利用激光反射判定行人、车辆、建筑等障碍物,采取规避动作。
纯视觉路线对软件技术要求极高,而且比较容易出错。特斯拉就曾频频爆出,晚上的时候,特斯拉会出现“灵车”现象。在漆黑的小路上,明明什么都没有,车机却会显示有车辆的存在。为什么特斯拉会选择纯视觉路线呢?原因就一个:激光雷达太贵了。
特斯拉是全球第一个智能化电动汽车品牌。在特斯拉开始量产的时候,激光雷达单价在1万元以上,配置2到4颗激光雷达,成本就太高了。为了节约成本,特斯拉才选择走纯视觉路线。但是,从2023年开始,特斯拉便不再坚持纯视觉技术,转而测试搭载激光雷达的样车。因为激光雷达的成本被中国公司打下来了,单价降到了3000元左右。
华为从一开始就选择了激光雷达路线。华为在2016年就自研了激光雷达,拥有极高的成本优势。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特斯拉最先搞的智驾技术,却被华为迅速追了上来?华为一个做手机的公司,怎么跨界造车,短短几年就在智驾技术上引领全行业了呢?这跟华为的产业布局有关。
智驾系统有三大核心技术:
一是感知技术。这个主要靠激光雷达,华为自研。
二是电控系统。华为很早就开始做电机电控了。以前有一家名叫“安圣电气”的公司,就是华为旗下的。华为受到外部经济影响,为了增强现金流,度过寒冬,以60亿的价格把“安圣电气”卖给了国际电气巨头艾默生集团。
“安圣电气”的前员工在艾默生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就自主创业,打造了“汇川技术”,迅速崛起,成为中国第一大电机公司。做电机、电控、电驱这样的三电系统,对华为而言,只是干起了老本行,早就积累了深厚的技术经验。
三是决策技术。有了感知技术、电控技术后,最关键的还得是驾驶决策。究竟在什么时候减速?什么时候超车?什么时候刹车?这些都需要一颗强大的AI芯片,恰好华为又有国内第一的海思半导体。当别的车企都在采购英伟达智驾芯片时,只有问界用的是华为的智驾芯片。问界M5和全新M7用的是麒麟9610A芯片,问界M9则用的是MDC610智驾芯片,都是华为海思自研。
华为问界看起来很容易取得的成功,其实是多年技术的积累。
当前,智驾技术的阻碍主要来源于两个方面:
一是,华为一枝独秀,冲得太快,其他友商暂时还跟不上。这不是一个好事。因为智驾技术不能得到普及,就无法形成广泛的共同认知。就像特斯拉,如果不开放代码,智能电动汽车就难以在短时间内抢占燃油车的市场份额。但华为是一家供应商,不是整车厂,它主要就是靠卖技术来赚钱的,不可能公开代码。
二是,相关法律法规的限制。从容错率来讲,一套成熟的智驾技术比人力驾驶,整体安全系数更高。因为人会疲劳,会分神,在极端情况下,还会脑子短路,受情绪影响等。这些问题在智驾系统上,都不存在。尤其是在大货车远程物流领域,智驾系统能够极大地提高效率。
像大客机的飞行航线,基本都做到了高度智能化。只是差异在于,空中航线飞机较少,空况没有路况复杂,人们对汽车智驾技术的要求比飞机智驾技术的要求更高。
为什么很多特斯拉的早期车主,都来自于女性群体?就是因为它极大地解放了女司机的驾驶心理负担。
相比于电动化,其实智能化更加重要。这也是理想、问界能够取得成功的关键原因。理想、问界都是增程式混动,搭载一个40多度的电池包,用来支持电气化改造,同时背着一个60升的油箱,边走边充电,解决续航问题。未来的长途货运,基本都可以走这种模式。电是一种常规能源,本身并不具备颠覆性的技术革命。
信息化、智能化,才是真正颠覆传统汽车产业的核心技术。
就像报纸、杂志被社交媒体取代,不是因为有了电,而是因为有了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