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旅德的朋友分享了一件事情,还来了个自我检讨。


事情很小,但他却是第一次被孩子的学校请去。有一天,他以为孩子做错了一件事情,就批评了一通。后来发现是误会,他就像自己的父母一样,告诉孩子“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我说错了也是为了你好,你不要纠缠我说的对不对,应该学会思考重点。”


过了几天,孩子学校请他去一趟。老师告诉他,孩子对自己的同学也说了类似的话,作为老师,她觉得不可思议,后来知道是家长教的,所以请他来探讨一下。


朋友就说,自己批评孩子也是为了孩子好,老师反问“他真的错了吗?”朋友又说“其实在中国,这样的教育方式很常见,我们都是这样被教育过来的”,老师依然反问“他真的错了吗?”朋友还说,如果孩子对其他同学说类似的话,引发了误会,他可以道歉,老师继续反问“他真的错了吗?”


朋友回忆道:“我的天,一个30岁的德国女性,平时总是一脸温婉笑容,但在那一刻,她直视着我,不管我说什么,始终是一句‘他真的错了吗’,一脸严肃和坚定,我所有的回避都显得猥琐。”


结果朋友正面回答说“孩子没错,是我误会了。”老师终于笑了,说“那你应该向他道歉。”


朋友很感慨,说当时自己非常惭愧,突然发现自己从小接受的那套东西实在太糟糕,因为道理再冠冕堂皇,“抛开事实不提”都是荒谬的。如果连具体的是非对错都没搞清,有什么资格讲大道理呢?


我告诉他,当年有个投票,“有则改之无则加勉”曾经位居“我最讨厌的父母语录”第二位,仅次于“别人家孩子”。原因很简单,因为这句话原本是自我要求和约束,是用来自省的,但在现实中,许多人将之变成了胡搅蛮缠、死不认错的工具。


朋友也说,现在想想,这句话如果用来推卸责任、无视对错,那确实是太野蛮了,以后要戒掉。


我的朋友当然不野蛮,因为他有自省精神。我相信经过这一次之后,他会举一反三,将那些曾经被灌输的糟糕话语体系摒弃。


但在现实中,大多数人显然既没有足够的智识,也没有足够的自省精神。更糟糕的是,你会发现在现实中,无数人基于所谓的“生活经验”,会将各种野蛮当成混世法宝,视之为“厉害”“有能耐”“会来事”。


这个说法一点也不极端,它甚至是生活的常态。有一次,在某博物馆排队,有一对父母想让自己的孩子悄悄插队,毕竟小孩子不为人注意,他们也可以顺势插进去。我看着他们在一角鬼鬼祟祟地吩咐孩子,然后将他推向队伍的拐角位——他们认为能够钻空子的位置。


但那个五六岁的孩子显然没有这样的经验,他显得笨拙和尴尬,迟迟不肯迈出去。被硬推出去之后,他停在半路,看看前面的队伍,又回头看看自己的父母,一脸茫然。最后他的父母火了,上前揪住他,母亲说“你真是个废物,蠢成这样,你这样子以后在社会上怎么混?”父亲也说“这点小事都做不了,你就不能精明一点吗?换成别人家孩子,早就进去了。”


这样的父母,显然不配为人父母。他们的嘴脸太过难看,会得到人们的鄙视。但鄙视他们的人,就真的比他们更高明吗?未必。


我敢担保,如果自家孩子能够非常“机灵”地插队成功,不少父母和老人心里面都会乐出花来,觉得这孩子以后“有出息”。在多数中国家庭,如果自家孩子处处精明,显得很有心眼,父母都会颇为荣耀,老人更是老怀快慰。因为在他们的认知里,基于那些并不体面的“社会经验”,他们会认为这样的孩子以后才能“混得好”,最低限度能“保护好自己”。而在这个认知里,“文明”“体面”“优雅”这些词都会被鄙视,只能靠边站。


其实这也很容易理解,如果作为父母和长辈,作为成年人,动辄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之类的话当成胡搅蛮缠的借口,这种野蛮也会传导至其他方面。不客气地说,许多人一辈子都只会用野蛮的方式、野蛮的标准去看待问题。他们理想中的孩子,同样也是不讲道理的——因为他们自己也不明白何为道理,当然也不会教会孩子如何讲道理。


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网络上,这种野蛮都无处不在。你讲道理时,他跟你讲感情;你说人需要自由,他跟你说“没有绝对的自由,你别想着为所欲为”;你说人需要空间,权利应该得到尊重,他跟你说做人别太自私;你说有些地方还不错,他跟你说那你怎么还不滚过去;你批评两句社会阴暗面,他骂你汉奸;你说自己不喜欢吃某样东西,他说你挑食毛病多,但你反问他为什么不吃某样东西,他说这是他的口味和自由;你比较一下两样东西或者两个地方的差异,他就跟你说“哪里都有好有不好,凡事不要太极端”,你问他“凡事”是不是就已经很极端,他说你懂个屁,没点人生经验……


这些话、这些思维模式,就像开头这个故事一样,换一个社会,会让人们感到惊诧,就像一个怪物。


因为各种现实原因,中国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往往被赋予了更多“野性”。但这种“野性”并非取其本意,不是鼓励孩子亲近大自然,事实上如果不是因为体育要考试,他们恨不能孩子永远被拴在教室里。他们所鼓励的“野性”,实际上是基于一种“在野蛮社会里生存”的思维。这种思维当然有一定的现实因素,但也存在着反作用力,也就是说,他们潜意识里希望做到的,是“如果这个社会还不够野蛮,那就快点野蛮起来,好让我家孩子的野蛮有用武之地。”


所以,一个孩子嗓门大、动辄大吼大叫、不讲道理、爱钻空子,在中国家庭中往往被视为正面的优点,被视为“泼辣”“厉害”“精明”。


这些特质在某个社会里或许确实有用,但在其他许多地方,它都是无用的,甚至会带来反效果。


我有一个朋友,从小在小县城长大,因为当地民风剽悍,社会关系复杂,所以从小就养成了泼辣性格以保护自己。后来她在上海读书、工作,继而移民海外,逐渐发现自己从小习得的社会经验失效。嗓门大是没有用的,强词夺理是没有用的,转移话题是没有用的,钻空子更是违法行为,她必须学习新的处世方式:说话轻声细语,道理先行,最重要的是遵守规则,否则,就会被人像怪物一样看待。


毕竟,如果野蛮“有用”,那并不是好事,因为它意味着社会本身的野蛮。能让人安心做个文明人的社会,才是正常社会。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