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酸和她堆满书的房间。
她擅长揭露“童年真相”,也喜欢在经典里“找茬”,作为北大毕业的研究生,还常常变身贴心学姐,分享各种科学学习方法。她的创作,因纯粹的好奇出发,抵达知识的深处,如今,也在走向更广阔的科普世界。
01
找回“童年真相”
在给“被误读的《海的女儿》”这条视频配音的时候,酸酸哭了好几回。
她为文本里超越时空的深意而感动,也庆幸这个故事在新的时代能被重新理解。
和很多同龄人一样,酸酸第一次读到安徒生的这篇童话,是在小学语文课本上。那其实是原著的节选,“结局”给她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她再次深情地朝王子望了一眼,然后纵身跳到海里……她感到自己的身体正在一点点地化为泡沫。”
小时候,这个结尾让她觉得,这是一个美人鱼追求爱情失败的故事。直到她偶然看到原版全文,才发现,在课本节选的故事后面,还有长达500余字的结尾。而这,完全颠覆了她对这篇“爱情童话”的认知。
她翻阅多个版本的原著译文,采用已故翻译家叶君健1990年从原丹麦语直接翻译过来的中文版本,并用对应的英文版作为参照,发现了更多鲜为人知的细节。
酸酸在抖音解读《海的女儿》真正大结局。
原文中,小美人鱼对陆地的向往,并非因为爱上了王子,而是源于对人类世界的好奇,“人类能够乘船在海上行驶,能爬上高耸的大山,他们的土地连带着森林、田野伸展开来,望都望不尽。”
而最终让小美人鱼下定决心去往陆地的,是祖母的一番话:人类会死,但人类有灵魂,不灭的灵魂。而人鱼的死,就像水上的泡沫,转瞬即逝,什么都不能留下。
至此,我们完整地知道了小美人鱼之后所有选择的行为动机:并非追求王子的爱情,而是获得永恒的存在。
而故事真正的结局,小美人鱼也没有为爱牺牲化成泡沫,而是成为天空的女儿,因为她没有将尖刀刺入王子的心脏,而是甘愿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幻灭的后果。“你忍受过痛苦,你坚持下去了,你已经超升到精灵的世界里。通过你自己的努力,三百年后,你将为自己创造出一个不灭的灵魂。”
这是整个故事让酸酸觉得最震撼的地方,“因为它意味着在安徒生的眼里,小美人鱼可以不再需要依靠外来的力量去获得永恒的存在;意味着女性不需要依靠爱情,也可以开拓自己的广阔天地。”
她花了20天时间,写了2842字的脚本,解读原著细节和结局,配上动画手书,制作出近8分钟的视频,告诉大家,《海的女儿》讲的,其实是关于灵魂与生命的终极探寻。
酸酸为解读《海的女儿》画的动画手书。
这个视频在抖音被点赞了超160万次,评论近18万条。而与童年认知截然不同的“真相”,也打动了无数网友——“格局打开,结局升华,太震撼了”“这其实是关于生命的探讨,关于女性意识的觉醒”。
有网友在评论区讨论起童话原版和改编版的差异,“格林童话原版就不是童话的感觉,暴力血腥”,这条留言被点赞了14万次,也引起了酸酸的注意,“不如就考证一下原版的《格林童话》是不是真的很暗黑?”
25天后,她更新了一条关于《格林童话》的科普视频,全面考据了初版《格林童话》的内容和风格,以及《格林童话》在历史上遭遇的禁令、传播和改写。
《格林童话》到底是不是暗黑童话,引起了很多人的兴趣。
类似遭遇误读甚至刻意被改写、却在一代人记忆里留下深刻印象的,不只有童话,也有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比如中国孩子的唐诗启蒙《静夜思》。
实际上,我们从小背到大的版本是后人“伪作”,“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才是目前被证实可信度最高的李白原诗,这也是现藏于中国国家图书馆《李太白文集》中的宋原版《静夜思》。
《静夜思》原版和如今流行的版本只有二字之差,但意境大有不同。
从《海的女儿》到《静夜思》,这些充满着“反转”和“意外”,又考据严谨、逻辑清晰、形象生动的视频,让酸酸成了很多人的宝藏博主。
02
“把好奇心和知识画成视频”
但对酸酸来说,创作一条视频并没有那么容易。
一条8-10分钟的视频,文案约3000字,她需要花7-10天去创作,加上动画、剪辑、配音,正式完成至少需要20天。其中,花费时间最多的环节,是资料的检索和考据。
酸酸为动画视频画的分镜草稿。
要用最全面可靠的视角解读原版《格林童话》是否“暗黑”,她看完了Jack zipes教授考据出的1812年初代《格林童话》500多页英译版、哈佛大学民俗学学者Maria Tatar的论文集、国家人文基金会相关的项目文件等一系列资料。
为了搞清楚《静夜思》“伪作”的流传脉络与原因,她收集了近50年来不同版本的《唐诗三百首》以及《李白诗选》《李太白文集》等逐一对比,也参考了诸多学者的研究论文。
因为好奇《黑猫警长》到底有没有大结局,她持续半年收集上世纪关于《黑猫警长》原著的各种资料、文本和画册,甚至包括很多闻所未闻的盗版和奇葩版。
考据的过程很繁琐,有时候甚至称得上漫长,但对酸酸来说,满足感大于疲惫感。从正式制作发布第一条视频开始,她就对自己提出两个要求:一是所有的引用、论据来源,要尽可能详细表述;二是分享的内容可以追本溯源,观众要能够根据视频去找到更多想要获取的知识。
在写文案前,酸酸需要做大量的资料收集和考据工作。
相比考据,更让酸酸头疼一些的,其实是写文案。
要在艰深晦涩的学术表达里总结出自己的逻辑,并“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她来说不算难事。“枯燥的是理论的表达,而不是表达的理论,所以视频文案其实是要与学术表达反着来,一旦理解这个逻辑,表达就不太会形成困扰。”
但视频文案并不只是写一篇有理有据的小作文,开头怎么写才会引起观众的兴趣,在哪个时间节点抛出结论或观点,怎样的节奏观看起来舒适度更高,以及如何做到与画面结合,都需要反复琢磨。“开头和结尾最难写了,就像读书时写作文一样。”
即便如此,她依然在一次又一次创作中用心打磨,于是我们可以看到这样“高光”的语句:
“这轮明月,在过去的1300年里,曾平等地照亮过每一个人的故乡。”
“很多时候,故事未写完之时,或许也正是它最具吸引力的时候,而比起揭开他的全部,好像反而还不如就让它静静地留在遥远的记忆里。”
“我也还是想用微小的努力,向这些坚守在历史边缘的人们表示敬意,因为是他们在残破的历史中步履维艰地寻找真相。”
在视频中,酸酸也为这些动人的瞬间,以及那些被讲述、重读、甚至续写的故事,配上了手绘的动画。
一个视频,有多达几百张画稿图片。
在寻找《黑猫警长》大结局的视频中,她甚至根据资料发现了最有可能预备改编成第六集动画的故事《奇怪的投毒案》,并复刻了这个故事的手书原画,让粉丝们惊喜不已。
酸酸根据搜集到的资料,自己画了一集《黑猫警长》动画。
酸酸做视频的出发点,其实就是喜欢画画。
她上小学时就开始去上美术兴趣班,那时候教她画画的老师是纺织厂师傅改行,没教过她怎么画素描,反而先让她学习画牡丹。后来上了大学,她赚到第一笔钱就给自己买了块手绘板,重新捡起因为高考而中断的爱好。
酸酸一直觉得,自己画得并没有多专业,但做视频让她明白一件事——做内容创作,并不一定非得在某个领域非常专业,有时候就是创作者个人技的组合。
“从小对读书画画的兴趣,学术训练培养的信息检索、文本写作能力,再加上创作实践中一个个学起来的剪辑、配音、后期,以及积累的网感,就有了我现在创作出来的视频。”
03
“什么样的内容,吸引什么样的观众”
在抖音,酸酸把她的作品分成三类:经典重读系列、童年真相系列和科学学习系列。
曾经,酸酸做过一期讲语文课本“已删节”内容的视频,引起了粉丝非常强烈的讨论。她才发现,原来大家对以前学过的东西,是有兴趣去重新认识的。而当她开始认真重读教材,又发现了更多有解读空间的话题,于是便有了后来重读《静夜思》《海的女儿》等讨论度颇高的作品,也延展出了更多“童年真相”。
在这些视频的评论区,粉丝从不吝啬对她的称赞,“知识优雅地走进了我的脑子里”“视频全部二刷了,都不觉得腻”“刷到就想看下去,要加油做出更多作品啊。”
优质的视频,吸引了很多抖音粉丝。
相比之下,“科学学习方法”作为分享给学弟学妹们的实用干货,带来的则是更加坦诚的分享和对话。
很多人在酸酸的视频下分享自己的经历和困惑,也得到了鼓励和建议。
这一系列内容,既源于酸酸日常学习中的深刻体会,也来自粉丝的强烈要求。2020年,酸酸在工作一年多后考上北大研究生,在很多粉丝眼里是“学霸”的代表。
2023年,酸酸硕士毕业于北京大学。
在研究过市面上种种讲学习方法的视频后,酸酸发现,它们更多地偏向主观经验,而真正客观或者科学的并不多。于是,她决定从脑科学和心理学方面切入,来做真正的科普。
普通出身如何通过大学改写自身命运?开学如何快速恢复专注力?如何3天内提升考前记忆力……在这些视频里,酸酸不仅会科学分析问题,还会给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了引用最前沿的研究成果,她还专门请一位相关专业的博士师兄来做自己的“学术顾问”。
酸酸视频里的科学学习方法指南系列。
在评论区,大家也经常会从视频的话题延展到更大的讨论空间,比如,大富翁原创的“繁荣”模式与竞技游戏的匹配度;《静夜思》不用原版是否合情合理……也有人会自发当起“课代表”总结她引用的资料,供有兴趣的同学查找阅读;还有人会主动提出希望她讲哪些话题,看到有趣或者有价值的,酸酸会截图下来保存进选题库。
抖音粉丝在评论区总结出视频引用的参考资料。
这样的互动和反馈,也给了酸酸更多的创作动力。她想做出更丰富和令人耳目一新的内容,比如,更高效、系统性地更新科学学习方法指南,在为大家提供更多知识科普、实用干货的同时,争取能够完成一本出版物。
另外,她也想把知识科普与实地探访拍摄结合起来,“比如我们课本里学到的历史古迹、名人故居,都有很多可解读的空间,我希望真的去到故事发生的现场,实地感受再加上科普解读,效果应该会很不一样。”
相关报道:
最近一段时间,网上针对李白那首耳熟能详的《静夜思》展开了讨论。可能有人会诧异,《静夜思》有什么讨论的,不就是“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吗?不管一个人有没有上过学,好像都会背这首诗?因为它太经典了,也太顺口了,听上几遍就会背了。
如果现在有人告诉你,我们学的这首诗是盗版的,你相信吗?
据悉,日本学校学习的《静夜思》是这样的: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细心的你可能已经发现,我们学的静夜思跟日本学的有两个字是不一样的。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细微的差别,最主要是因为我们学习的版本是不一样的。
日本学习的是宋代版本的《静夜思》,相对来说更加接近原版,至于具体是不是李白的原作,这个已经无从考证。我们学习的是明代改编版的《静夜思》,可以确定是有人根据自己的理解改变了其中的两个字。至于是不是最接近李白想要表达的,我们也无从考证。
不管怎样,从社会层面来看,人们大多认为宋代版本的是李白的原作。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李白在61岁临终的时候,把自己的诗作交给了自己的叔叔来整理。他的叔叔也将他的内容整理成了草堂集,但是很遗憾,并没有完整流传下来。
到了北宋末年的时候,又有人开始整理李白的诗,通过到处走访,整理成了一本《李太白文集》,这里边肯定也会有很多李白的诗都没有记录,但是这一本文集里记录的应该都是李白耳熟能详的诗,有可能会出错,但是出错的概率会小一点,也会更加接近原版。
据了解,原版的《李太白文集》有两本,一本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另一本则是在日本,被抢走的。日本的文化深受唐朝的影响,因此对于唐朝的文化会非常重视。日本学校学习的也就是宋代的版本,并未改编版的。
可能是因为先入为主的感觉,当我们看到宋代版本的《静夜思》时,总感觉怪怪的。因为宋代版本的第一句是“床前看月光”,给人一种很直白的感觉,缺少了诗作的那种韵味。我们学习的是“床前明月光”,虽然没有提到“看”这个字,但是它依然包含了“看”的动作,更加符合诗想要表达的意境。
第三句,宋代版本是“举头望山月”,我们学的是“举头望明月”。相比较而言,宋代版本表达的会更有意境一点,因为它可以让人感觉月亮是在山上挂着,我们学习的这个会跟诗有点冲突,因为我国写诗会尽量避免出现两个相同的词。即使想要表达同样的意思,也会换一种说法。在这里也可以看出,我们学习的版本可能更好背,但是并不是真正的原版。
有网友指出,宋代版本可能真的是原版,因为“看”和“望”是遥相呼应的,看表达的是近距离的,望则是远距离的,一远一近形成对比。
不得不说,高手在民间,他们解释的也有道理。自此你也不会感觉李白的诗像大白话了。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宋代版本更加接近原版,我们为什么不学习宋代的,而是使用明代版本呢?
这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我们之所以学习的是改编版的诗,这要跟清朝的一个老师蘅塘退士有关。
这是什么情况?我们不是学习的明代版本吗?怎么又跟清朝老师有关呢?
事情是这样的,这首诗的打磨并不是一个人完成的,而是由两个明代人改编的,他们一人改编了一个字。可能是读起来更顺口,也可能是因为他们生于明代,所以诗里的两个字都改编成了“明”。
蘅塘退士为了学生更容易学习唐诗,他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了311首唐朝诗作,编成了《唐诗300首》。因此,我们学习的很多唐诗可能都不是原作,但是由于民间、学界均认可《唐诗300首》的价值,就这样流传至今。
我们不是研究创业的吗?怎么开始关注文学创作了呢?
因为创业涉及到了传播学,而《唐诗300首》就是一个很好的传播学案例,它之所以可以广泛流传,最重要的是解决了人性中的两大问题:一是懒,二是记不住。
当我们回到清朝初期,人们想要系统性学习唐诗可能是很难的,因为你这里有李白的,他那里有杜甫的,总之,很少有人有全集,一口气可以学完的。此时,任何一个人出现收录了这些诗,就会成为一个改变历史的人,因为它帮人们解决了很多问题。
其次,原版的诗可能会更有意境,也更加对仗工整,但是他不容易记住,在教学生的时候,往往会记错。那么最容易记住的就是比较好的版本。
我们可以回忆一下,古代的诗作有那么多,没有文化的人基本上一个也背不会,但是那些顺口溜人们却能记住,这是为何呢?
因此,我们在做传播的时候,是不是也可以帮助消费者总结一下什么症状用什么产品呢?另外,广告语不要太高雅,容易记不住,顺口溜虽然听起来不够高大上,但是可以很快占领用户心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