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21号骑象人 (ID:Elephant-Rider),作者:张绪旺,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11名嫡传弟子联名举报,把亲生导师送上热搜,也送上了学术造假的审判台。华中农业大学黄教授的人生最大危机,如果仅用品行不端来解释,显然并不能触碰到科研诚信的真正死穴。


近些年,全球范围内学术造假屡见不鲜,只是并非每个案例都能像华中农业大学黄姓导师一样登上热搜。


在国内科研领域,仅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监督范围内,每年均会公布多个批次查出的科研不端案件处理结果,不乏985、211等知名高校或科研机构。


根据该机构的年度报告,2022年全年累计完成533件科研诚信相关举报案件的查处,对397位责任人和6家依托单位作出处理,其中通报批评82人,撤销获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4项,撤销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112项。


联名举报人超过课题组成员半数以上,举报信长达125页,数据篡改、编造实验结果、操纵评审、发票异常、打压学生……黄教授被指控的行为既包含学术问题,也包含经济和教学问题。


更让外界震惊的是,学术造假甚至不是黄教授一个人的遮遮掩掩,“一部分学生深谙其道,产出不断”,而“不愿配合者深受打压”,“威胁学生不配合造假就不让毕业”。


诚信的对立面往往站着利益,利益的帮凶又常常是权力。在教学科研领域,权和利的不公,最终一定导致学术的诚信塌方。


解决教学科研语境里的权利不公,举报和处理已经是最后的环节,到了这一步,频发的偶然成了必然,意味着在师风师德的自我约束之外,缺乏更具防范价值的约束和监督。


导师权力过大,一直是被诟病的老话题。在一句句导师略带戏谑的“老板”称谓里,科研像极了职场,生杀予夺全系导师一人,课题组其他成员只有打工的命,论文好坏、能不能毕业都被导师掌握。


当真正的职场被“90后”“00后”屡屡整顿,大学课题组里依然是导师的“一言堂”。


破局的难点在于,本该是规则优化和学术监督的学校管理者,容易以科研成果论成败,不但不会约束导师权利,反而唯恐宠之不及。为了让好不容易从别的大学抢来的教授专家高兴,正常的监督规程恐怕也成了走过场。


如若黄教授学术不端属实,持续时间如此之长,倾轧范围如此之大,华中农业大学的监督机制和管理者同样难辞其咎。


身怀利器,杀心自起。师风师德建设是重点,但解决学术不端不能依赖当事人的个人修养,还需要执行到底且行之有效的监督手法。


监督之外,能不能根治导师在科研教学中的权力过大,能不能让学子更换导师和课题顺畅,可能是解决导师学生“魔性”关系的两大关键。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21号骑象人 (ID:Elephant-Rider),作者:张绪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