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前,她曾以“门萨女孩”“复旦学霸”的称号而火遍全网。
19岁就成为新东方最年轻的托福老师,在暑假一个月赚到5万元钱,实现了“经济自由”;
加入“世界顶级智商俱乐部”——门萨俱乐部,数次担任门萨入会测试的主考官;
大二时自学编程,还成为国家认证翻译;
21岁本科时就手握5篇一作SCI论文……
本科毕业时,张安琪又以全额奖学金被哈佛大学录取!
那年,她赴美国哈佛大学读研究生,低调的科研生活让曾经的网络热度逐渐散去。
张安琪
时隔多年,张安琪再次受到关注,但这一次不再是因为那些浮华的标签,而是作为一名真正优秀的学者。
7月21日凌晨,张安琪作为第一作者兼共同通讯作者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上发表了一篇重磅研究论文。
她带领团队开发了一种“比头发丝还细”的血管内神经探针,可植入啮齿动物大脑中直径100微米以下的血管中。
这项研究为无需开颅手术、不损伤大脑或血管的微创脑机接口临床转化奠定了基础。
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40年,神经退行性疾病将会取代癌症,成为人类第二大致死疾病。
比较典型的有帕金森综合征、老年痴呆症、渐冻症,而脑机接口技术被广泛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治疗中。
恰巧她彼时的导师是著名教授Charles Lieber(国际纳米科学先驱、美国四院院士)。
脑机接口是当时实验室的研究方向之一,而Lieber实验室所擅长制作的柔性电极,相比于传统的金属电极,能大大减少对大脑的伤害。
Charles Lieber教授与张安琪
张安琪把实验室的这些优势方向结合在一起,历经五年,开发出了一种不需要开颅就能定向植入大脑特定位点的柔性探针。
之后,张安琪把自己的心血投稿到Science,文章仅仅两个月就被接收了。
发表Science后不到一个月,张安琪又以第一作者的身份在Science Advances期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
该研究开发了下一代基因靶向化学组装(GTCA)方法,通过这种方法可在目标细胞膜外特异性原位合成聚合物,且这些神经元仍能存活且保持活力。
此外,该方法具有普适性,很容易扩展到将多种不同材料结合到活体组织中特定细胞膜外表面,有望进一步实现下一代生物界面。
张安琪说,在这项工作的基础上,自己还在计划尝试在细胞膜上测试其他反应条件,构建不同的材料,调控不同类型的细胞。
在应用方面,首先,上一代GTCA已经初步实现了神经元活动的调控,而现在通过改进的下一代GTCA,希望可以更精确地调控神经元活动,用来治疗一些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疾病,例如自闭症等。
其次,希望可以通过GTCA来实现从细胞膜上长出电极,这些电极可以将相邻的神经元连接起来,在大脑里人工“写出”新的神经回路;也可以用来高精度测量神经细胞的活动。
从复旦到哈佛,再到斯坦福——不管张安琪在过去10年间如何低调,她金光闪闪的履历,依然吸引着人们好奇的目光。
而与网络热度相伴而来的,是一些质疑:搞这么多,会不会“贪多嚼不烂”?在网络上走红的女生,真的会安心做科研吗?
现在张安琪用自己的成果回答了这些问题。
“我过去的各种经历,其实反而坚定了我选择科研的决心。”
她说,“比如我本科前两年,花了很多时间在科研上,但没有任何成果出来。在我很沮丧很怀疑的时候,看到身边的同学都过得那样丰富多彩,于是我也尝试去新东方应聘英语老师。这让我有机会看看其他的职业选择是什么样的。结果就是,我经历得越多,就越坚定了做科研的理想。”
她这样描述自己的理想:“我就是非常喜欢这些研究,希望能治疗很多病人,为人类的健康作贡献。我的行动力也来源于这份热爱。”
如今张安琪在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与生物工程系做博士后,师从鲍哲南(材料科学顶尖学者,斯坦福大学化学工程学院院长)和Karl Deisseroth(光遗传学之父)两位教授。
“那几年,我收到过很多同学的来信,其中不少是女生。她们告诉我,我的故事激励了她们。这让我非常高兴,因为虽然现在有更多女生做科研,但男女比例依然不平衡。就像鲍哲南教授是我的女性榜样一样,我也希望自己可以鼓励更多女生参与科研工作。”
鲍哲南教授和张安琪
对于未来,张安琪有非常明确的规划。
她想要继续从事脑机接口方向的研究,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多贡献;
另一方面,她想要成为Charles Lieber那样的教授,不仅擅长科研,也擅长培养人才,不仅是名好科学家,也是一名好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