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来点轻松沉重的话题。
有件事情很有意思,就是高尔夫球比赛奖金特别高,但为什么很少看到中国男选手在国际赛场上呢?
高尔夫奖金有多高呢?排名前100名的,都能拿到一年1500万人民币:纯奖金,不含代言费等其它。
和我们现阶段躺平认栽的足球、篮球等不一样,高尔夫这运动直接身体对抗完全没有。它对体质素质的要求也不高,胖点矮点都行,心肺功能则完全不需要。
比起我们熟悉的羽毛球和乒乓球,高尔夫的技术动作更是简单得多:核心动作基本上就一个,而且很像村头娃娃在池塘用石头打水漂,只不过换成了棍子。羽毛球的相关技术则超级复杂,从各种特殊的步法到细腻的腰胸肩肘和手指手腕变化,还有鱼跃救球和暴力跳扣等对身体要求极高的动作。但即使这样,排名第一的安赛龙拿到的年奖金甚至不到高尔夫第200名男选手的一半。
第200名是什么概念?就是nobody啊。我们什么时候在奥运赛场上用正眼看过10名开外的选手呢?
体育就是这么不公平。我们看到实力益强的中国斯诺克新军挑战英伦时,也是因为奖金少被赌球诱惑而几乎半军覆没。
在不同项目奖金上的巨大差异,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
同样,我们中华美食博大精深,菜系多得数不过来,而且它们仍在不断改良越来越好吃。但为什么老外大多对纯正中餐接受度都不高呢?中国各地美食这么多还这么便宜,晚上看B站和抖音都能馋得半夜流口水,但老外专门坐飞机到中国美食之旅的则几乎看不到。
我们中国菜肴的丰富性绝对不是吹的,而且千变万化的各地口味我们也都爱吃。但奇怪的是,西餐简直就是我们肠胃的克星,出国连吃三天就崩溃。
这个问题显然更值得写好多篇论文。在这篇小破文里,尝试给出一个偏激的角度,供读者一笑。
一
我开始想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就是正宗汉族饮食里是没有奶酪的,我们八大菜系里几乎没有必需奶酪做的菜。而洋人的饮食离不开奶酪,比如西餐里最常见的汉堡、披萨、意面等完全和奶酪绑定了。
“嗯,蛮夷之邦大概都来自游牧民族,他们不能理解我们皇汉食物,估计奶酪是关键。”
蛮夷的奶酪种类之多,也确实超出想象。但他们重点是在奶酪上变花样,自然和我们鸡鸭鱼肉肝腰肠肚的丰富性没法比。
猪身上的肝腰肠肚基本上洋人都不吃。鱼呢?我们最常吃的河鱼他们也不吃。鸭子呢?大多数国家不会做,除了比较馋的法国人吃点鸭胸、鸭肝。肉呢?基本上没听说过洋人吃类似红烧肉这种菜,猪手猪头猪耳朵这种下酒美食,他们也是没有的。
有趣吧,我们第一口就觉得好吃的这些东西,他们完全接受不了。
那么,西方胃是不是天然就不能接受东方食物呢?
也不尽然,这特别容易举反例来否掉这种观点。
东方食物,也有成功大举入侵西方的案例:比如日本的寿司和越南的米粉。而所谓的美式中餐,其实是东南亚风格的炒饭和炒面,加上东南亚风格的甜酸炒菜。更奇怪的是,对于印度那种各种颜色各种黏稠度的糊糊,洋人的接受度却普遍超过了正宗中餐。
而我们中土的正宗美食,除了在西方个别移民城市的个别摊位上,规模性地被接受几乎没有。这里包括我们最常吃的饺子、包子面条馅饼和各种正宗中式炒菜和火锅等等。
我完全晕菜了,究竟到底是啥原因啊?
二
当然,喜欢中餐的老外美食家和喜欢西餐的老中美食家,必然也都是存在的。
在食材上,中餐其实也不是天然拒绝外来品。辣椒、青椒、土豆、西红柿、花生、菜花等都是清朝才成功入华的物种,而它们构造了我们天天吃的现代中餐。火锅这种遍及大江南北的热门东东,从草原到中原也不过几百年,它不是我们皇汉原生的。
这些都说明了中餐并不封闭,是开放和兼容的。
中餐在古代是分餐制,后来受游牧民族影响改成合餐制。正相反,西餐古代是上一大桌子,直到十九世纪才改成一道一道上。因此,过分强调所谓传统因素,我认为大多是糊弄人用的。
另外一个我能想到的差异是中西在核心配餐调味上,走了完全不同的两个方向:东方的酒、醋和酱油都来自五谷,西餐的酒、醋和酱汁大多来自葡萄和蔬果。
但我倒不认为这两者对抗性有那么大,据小样本观察双方在这方面的互相抵制并不明显。
中西饮食在酸甜苦辣咸等味觉和对香味嗅觉上的判断,基本上没有区别。
最终,我还是搞出一条杀手总结。
中国胃最不喜欢的,大概是西餐里那些以奶酪和黄油为主的菜。西方胃大概最不喜欢的,是猪油和菜油香为主要风味的中式炒菜。
“两边互不喜欢的根源,居然是相互鄙夷对方的油腻。”
三
此外,中外人士在食物的口感上,明显存在心理上巨大的差异。
举例来说,印度人用手来抓着绿色糊糊和酸奶的米饭拌着吃,我们中土大唐的人天然排斥,但洋人却普遍能接受。
在中餐里我们比较喜欢动物性食物的多种口感(texture),但洋人特别不能接受那种海参的脆弹、牛蹄筋的粘弹等感觉,但是反过来他们又能接受植物性食物搞碎后的粘稠和泡泡感,我猜这主要就是心理因素。
下图出自《口感科学》一书,我们能看到洋人喜欢“愚蠢”地用“科学”的分类归纳及定义方法。比如弹牙,是指食物在受牙齿挤压塑形变形后,在压力去除的情况下食物恢复原状的速率。
虽然洋人对口感有很多研究,但实际上他们更喜欢看到的食材和口感之间有直接的关联,寿司和米粉都属于这一类,炒饭炒面也类似。而现代中餐更喜欢用调料来包装食材,比如鱼香肉丝、重庆火锅、西湖醋鱼等,我们的宫保鸡和宫保虾甚至宫保素鸡丁追求的是味道一致而不是差异。
中餐更讲究“入味”,而西餐更讲究“外观”。
但是,就这么简单总结肯定也是不完全正确的。有没有背后更深层的原因呢?
四
有那么一个理由,其实和高尔夫的问题有点像:我感觉这主要还是文化因素。
通常有个很大的误解,是中餐特别难学,而西餐特别简单。实际上,大多数中餐炒菜的套路,蓝翔学一两年就可以出师;而西餐主厨的那些套路,一般人只学几年是搞不定的。
这也导致了名人明星在国内餐馆通常只和老板合影,而在外国他们以和大厨合影为荣。
西方人到餐厅吃正餐,是件很严肃的事情,整体体验包括服务缺一不可。甚至正餐对穿着上还有要求,和听音乐会似的,用仪式感来烘托食物的味道。这也导致了西餐对摆盘呈现的要求远高于中餐。
东方人到餐厅吃正餐,则更讲究一个“聚”字,和谁一起吃才是关键。而食物上呢,讲究价值要配位,也就是餐桌上最贵的一道菜必须对得起桌旁最大的一位领导或家长。
五
东方哲学讲究大道至简。在中国的任何问题,都是可以靠吃饭喝酒解决的。
我们看即使到了马云老师和俞敏洪老师的境界和财界,喝酒仍是必不可少的。甚至,全中国的酒桌只需要一种酒就行,赤水河畔的某台,这简直是大道至简的精髓。
东方在做菜上也是大道至简。厨师只用一把菜刀和一口用毛巾握着的铁锅,才是最正宗的中餐。厨师刀越多,反而容易被笑话为不专业。炒菜只用一把大铁勺,无论盐糖料酒浇汁勾芡淋油等,都不再需要其它厨具。
在西餐上,和西方研究科学的套路相仿,任何一个简单的事都搞得无比复杂。打鸡蛋、削皮、榨汁、和面甚至压蒜等几乎所有基础工作,都要有专业设备,而且这些设备还分各种极多的不同尺寸和参数。
从某种角度上看,科学和技术在本质上是东方哲学不太喜欢的理念。
西方认为的科学,是每一“科”都分到无限细的颗粒度,博士的作用则是在这个颗粒上用显微镜来观察上面没见过的纤毛。而技术呢?是把这纤毛的尖部剪掉那么一点点。
东方崇拜的是大道至简,我们喜欢单纯地听“权威”的,对事物本身不求甚解。而很多专家院士,还真的觉得自己什么都懂,导致大众也认为靠一些国士无双就可以打遍世界。
对于权威地位和求真求是之间的选择,东方哲学更倾向于前者。
六
在2000年以前,职业高尔夫选手几乎没有能打出300码以上距离的,而在今天这已是家常便饭。技术的进步被挖掘到多透,肯定大大出乎多数人的想象。
在西方,即使业务爱好者也会买雷达数据分析仪,用来测杆速球速攻角等,以及球的倒旋侧旋高度转速等几十项数据。专业教练更是用小于0.01秒的定格来分析身体每个关节的位置和对结果的细微差异。
说实话,在今天这些方法根本不存在技术壁垒,而且成本不高。因此,我们对待这项体育的主要差异仍然存在观念上。
我国过去在竞技体育上的成就,更多来自对天赋型运动员金字塔的筛选,教练也是一代一代退役运动员为绝对主力。在这种情况下,经验型训练一定是为主的,真正的科技型训练占比则会受到挤压。
七
最后,我们对比一下中美的枢纽机场,也是蛮有趣的。
东方喜欢巨型航站楼,里面琳琅满目,一站式搞定一切。但其缺点是走到登机口比较远,还经常要坐摆渡车。因为效率问题,中国机场的转机功能是被非常弱化了的。
美帝的枢纽机场,有五个以上的航站楼是标配,用小火车作总线串联起来,目标是任意两个登机口之间20分钟左右搞定,转机是其最核心的功能。这些机场登机口充足,低效的摆渡车几乎用不上。坏处呢?是这些链式小航站楼非常寒酸,没有大国气派。
世界上结合中西特点的机场有没有呢?兼容气派和转机功能的,大概就是迪拜和新加坡这种。巧合的是,这两个城市也正是以衔接欧亚文化而闻名。
这当然并不是巧合啦。我们看到东西方的文化是如此的不一样,能够站在其交汇处左右逢源,大概率会好过因为不了解而盲目排斥。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金捷幡 (ID:jin-jiefan),作者:金捷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