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陆人对台湾或许意见很大,但对台湾妹子还是难脱滤镜。从我这位34岁、穷困潦倒的北漂姊姊还是能跟大陆零零后约会喝咖啡的经验来看,目前这滤镜不只还没破,甚至还变成魔镜。
大数据很爱推给我这类帖子,让我过于得意,实在用心险恶。
然后底下会有不忍欺骗同胞的台湾人开始辟谣。附带一提,鲜少留言的我,今年非常随意地写了这条留言——台湾女生素颜也很漂亮!获得了一百多个还是两百个赞。
还有这类帖子,巨多!而且还都挺热门,基本都会有“不谈政治”的附注。
通常这类帖子下面会出现一两个大聪明。
综观整个2023年,在小红书上我看过最多的谣言,就是一些大可爱在讲台湾有免费医保。
通常这时会炸出一波台湾网民。台湾健保沒有免费啦大家!
2023年,我非常珍惜如小红书这种平台,就算使用的台湾人人数没有想象的多,它还是构建了一个非常好的交流平台。
2023年,互联网上的两岸交流,已并非单向。
前些日子我的姊姊问我,“爱人是大陆用语吗?是指结婚的夫妻?”原来是以台湾二十多岁为主的论坛,有人用这个词语。而年纪更大的台湾网民则去纠正,“别用,这是大陆用语。”
如果不是社交媒体的只言片语,很难觉察台湾不同世代对大陆的接受度不同。时代变化,许多时候体现在微小之间,我觉得这很有意思,也常拉在大陆的台湾朋友讨论。
十二月初,一位我引为知己的台湾朋友,以三十多岁的年纪在北京突然过世。
家人宽慰,福建人到北京,也是三个小时飞机呢,不分台湾还是福建人,北漂人孤身在外,心理预期可能都有这一天。
但与其他同在大陆、相熟的几位台湾朋友聊起,仍难免觉得悲凉,总觉得不该是这种结局。
“觉得不该是这种结局”,很多当初下定决心、在家人朋友不看好的声浪中来大陆,最终铩羽而归的台湾人,也会有此感叹。问过一位2023年回台“休整”的台湾年轻人,他感叹,“当初来大陆,可没有想到结局是这样。”
那么,结局“应当”是如何呢?
台湾人在大陆,有许多不同“圈层”。
圈层之一,在我看来吃尽时代红利的,属于年轻时赴大陆,如今已到退休年龄并将财产带回台湾的台商、台干一代。就算不自己创业,仍有许多台干能在20世纪90年代就拿着好几万人民币、在当时的大陆人看来不可思议的高薪,在“台湾人无发展红利”的近年顺利回台退休。他们会感叹大陆发展快速,会感叹以前的光荣时刻,并累积着下一代儿女可能此生都无法积累的财富。
圈层之二,是台商二代们。父母辈在90年代可以将“台湾模式”照搬到大陆,但他们已经无法,若要持续生存,则需要深入了解这片土地。他们往往努力“转型”,但仍能承袭上一代所累积的资源。
圈层之三,是台商外派来的台干,许多是在科技业的园区。非常多台干保留着非常“台”的习惯,平日深入来往的朋友多为台湾人,若有子女也会选择台商学校。他们赚个几年的高薪,可能因为照顾家庭或呆腻了回台湾。回去仍可以在论坛上给年轻一代答疑解惑,留下自己的光荣战绩,“以前我在深圳/东莞都拿多少多少⋯⋯”
圈层之四,是“并非台商二代”的创业台青,这类创业台青往往是在最近十年才来到大陆的。许多是从创业基地苟延残喘、挣扎求生开始,并且很多都与大陆人合作创业。能够单打独斗、并没有父母辈资源的创业台青已经很少。这个圈层,也包含来这里的台生、在大陆各行各业的台湾社畜。
“圈层之四”在近三年见面,多以“不错,还撑着”相互勉励。当然,这个圈层也有比惨的现象,比如看看2019年才来北京读大一、今年毕业的稚嫩台湾小朋友,2014年就毕业的台湾老鳥也只能投以同情眼神。
2023年,我碰到非常多这四个圈层的台湾人,我们想象的、“应当的”理想结局,常常存在于圈层一二三——可以在好时代累积资产,可以配合地方政府乡村振兴、产业升级,可以在必要时甩出钞票,可以回台退休并向下一代展现“昔日多辉煌”之成果。
而不是因为裁员又无法负担北京房租、且已经无法抱持多少信心而离开。
2023年,就在最后一个月,我与相熟的朋友之间的相互问候,变成“活着就好”,因为确实有人无法来到2024年。
2023年,我看到小红书上的两岸网民虽然偶有吵架,但大陆网民知晓了台湾健保很好但并不免费,台湾网民则明白大陆差距太大,不是过去媒体上的“贫穷”或“经济很好”可以一言蔽之。
2023年,我在工作中深入访问了27位不同行业的台湾人,很开心台湾年轻人走进台北的川菜店,因为饮食对成都有了初步印象;但从另一层面讲,在大陆的台湾人正大量离开,并且这些在小红书与抖音上跟大陆文化融合的台湾00后,来大陆长远发展的意愿可能还不如我这一代。
2023年,我们都在面对“时代不同于过去”的现实,并且体认更深。
台湾新闻和论坛上,至今还时不时出现“台商给大陆带来发展,大陆压榨完台干就扔”这类争论,大陆网上也会以“现在根本不需要台湾人了” “就是来捞钱的”回敬。
我亲身感受到的、当下的两岸青年生存情况,早就无法以“谁单方面需要谁”概括。台湾整体经贸依赖大陆,但若从个人层面来看,许多台湾父母辈都有积累,庇荫下一代不成问题。
仍有一些台湾年轻人,选择不在家乡住着大房子、做着也有八九千人民币的工作,选择来到大陆看看,而他们的薪资未必那么理想。他们不是没有了在北京的工作机会就不能存活,更无法“捞”到多少。
他们只是想离家看看是否有更多可能,也在与大陆朋友的交往中,改变了大陆朋友对台湾人的想象。
2023年,我也常怀疑持续留下来的意义,但我明白自己还有想做的工作,还有一些小理想。大陆并不“需要”我,我也没有那么“需要”他。
我还是喜欢刷小红书和台湾的论坛,喜欢回答“大陆人问,台湾人答”这种帖子,喜欢挖掘“原来台湾人也这样说了”之类的小惊喜。
我能力有限,从未抱着“能获得什么大利润”或“我只想拯救贫穷农村”这种单纯的信念在北京生活。
我在“想躺平、又不甘心躺平”中纠结。还在努力找自己的价值,在努力自救,在生活中挣扎。
我只是仍然期望,能与大陆朋友相互获得,相互成就些什么。
谢谢大家一直以来的阅读,2024,祝福大家都乐观地面对生活。纵有阴霾,也能期待雨过天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