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瑞幸”被“泰国瑞幸”给干败了。

2023年12月19日,泰国“皇家50R集团”向泰国法院提起诉讼,向中国瑞幸索赔100亿泰铢赔偿(约20亿人民币)。

中国这边的网友,很震惊:泰国原来还有个山寨瑞幸?在泰国的中国人,也很震惊:咱在泰国喝的那个“瑞幸”,原来和中国的瑞幸,不是一家?中国瑞幸更加震惊:你山寨我,还要我赔你钱?看不懂,但大受震撼。这事情,来龙去脉很简单。

2020年,一个名叫“皇家50R”的泰国公司,抢注了“瑞幸咖啡”的商标,把鹿头转了个方向,搞了个“泰国瑞幸”。

2021年,中国瑞幸发现自己在泰国已经被抢注了,于是在泰国把 “泰国瑞幸”给告了。一审,中国瑞幸胜诉。泰国瑞幸不服,上诉。2023年12月,二审宣判,中国瑞幸败诉,泰国瑞幸反败为胜。

不久之后,泰国瑞幸乘胜追击,突然高调宣布控告中国瑞幸“损害名誉”,以中国瑞幸“违反事实的诉讼”打断了其商业布局为由,向中国瑞幸索赔100亿泰铢巨款。




首先,这个事儿为啥能成立?

因为商标注册,确实是以国界为限的,先到先得。

2017年出现的中国瑞幸,在泰国并不被视为“国际驰名商标”,因此一旦被抢注,那么在泰国境内,“泰国瑞幸”就有理由说自己是正版。

这个其实不难理解,因为中国毕竟也出现过“中国乔丹”干翻“美国乔丹”的先例。

而一些在“泰货圈”里比较有名的泰国品牌,也曾经被中国公司故意抢注,最后要么掏钱和解,要么就只能作为“盗版”,被淘宝平台清理下架。

第二个问题:这个事情,是不是泰国王室,和泰国军队在搞鬼?

“泰国瑞幸”背后的公司,名叫“皇家50R”,并且泰媒早期报道中,曾援引该公司自述,出现了“50R胜诉或因有泰国王室军方背景”的字样。

因此,很多中国网友就真的以为,这是贪婪的泰国军队、泰国王室在敲中国公司的竹杠。

网上甚至有网友调侃:“泰国王室这么缺钱吗?”“瑞幸要是不赔钱,会不会被泰国海军打到家门口?”

其实,“皇家50R”未必真有什么王室军方背景。

这个公司,实际上只是一个“中泰合资”企业(在泰国,“中泰合资”通常就是中国老板在泰国开的公司的同义词)。

公司成立时间不长,之前籍籍无名,鲜见报道。

公司成立后主要的作为,就是在泰国抢注了一大堆国际驰名商标,比如“Tik Tok”、“华尔街”、“周大福”、甚至“农夫山泉”。

而泰国官方也出面澄清,“皇家”这两字,在泰国并无特殊限制,谁想拿来起名都可以。

而泰国军方和王室并未持有该公司股份,即便有军方人员在该公司担任董事,也只是其个人行为。

有些网友可能不信,觉得万一泰国王室和军队只是“幕后操控”,隐性介入呢?

这个事情,确实没办法100%打包票。

某些国家的老板,在泰国做买卖,特别喜欢将自己打造成“有官方背景”的样子,请一些议员、将军、甚至王室头衔之人,来为公司背书。

看上去,“有背景”和“貌似有背景”,不太容易分辨出来。

但是,大家可以想一想,泰国王室、军方,真的需要通过抢注商标、诉讼索偿的方式来赚钱吗?

不至于。

泰国军队的收入,除了军费之外,主要来源于其实际控制的一些垄断行业。至于王室,之所以那么有钱,主要原因是拥有的土地太多(市中心CBD都是亲王公主们的)。

其次是和一些大企业大财团有所捆绑,通过赋予特许经营或者“好汉股”的方式获得利益。

要说泰国统治阶级十指不沾阳春水,没人信。

但是“上层”之所以是上层,就是因为其所指染的,不是蝇头小利,而是唾手可得的滚滚财源,是日进斗金的金山银山。

山寨别国品牌,坐等正主上门交钱?

这种赚钱方式,油水不多,难以执行,且面子上不好看,恐怕泰国真正的“统治阶级”是看不上的。

真是“皇家”,就用不着特意把“皇家”写在名字里了。

那么,不是泰国王爷将军们撑腰,泰国瑞幸怎么敢狮子大开口,向中国瑞幸要20亿呢?

两种可能。

其一,“皇家50R”之所以抢注一大堆商标,可能并不是真心想去卖矿泉水和咖啡。

而是通过这种抢注,封死正版企业来泰经营的通道,坐等正主来交和解费,通过“卖商标”来赚钱。

但是,曼谷街头确实开了一些“泰国瑞幸”的店,如果单纯只是想卖商标,好像也用不着假戏真做到这个地步。



资料图来源:Facebook

所以,第二种可能,就是“中泰瑞幸之战”爆发后,泰方公司干脆化危为机,叫一个天价,把事情彻底闹大,威慑中国瑞幸,同时给自己打一波大广告,好教四海八荒的乡亲们都知道,泰国有这么一号犀利的存在。

当然,真实情况,也只有50R的老板们自己知道了。



中国企业出海,中国资本在泰国以及东南亚其他国家落地,确实面临着很多坑。

泰国立法,相当严格,但是执法,却比较佛性。这样一来,就给管理者以巨大的寻租空间,让外资面临两难抉择。

你完全照章办事吧,根本进不去;退而求其次,找人做个合规,钻一下法律的灰色地带,又时刻面临着风险。

比如,泰国为保护本国产业,颁布了许多外商不得经营的行业,你要想开公司,必须找泰国人做控股人。

于是,中国老板们就见招拆招,自己持股49%,剩下的股份,拆分给三个泰国人,每个泰国股东只占17%,实际上还是中国老板说了算。

但是,这当然还是有风险的。

这种操作,严格意义上终究还是不合法的,一旦公司做大,泰国“傀儡股东”便会要求更大的利益,不然就对簿公堂。

这还是小企业。

大企业,也有大企业的问题。

跨国大企业,理论上受到泰国政府招商引资政策的欢迎,可以通过BOI(贸易投资促进机制)实现全资经营,还能得到很多税收和土地上的优惠。

但是,一旦工程项目开展起来,可能会被一些管理机构,以各种繁琐的规章约束,反复遭到卡要,大大提高隐性成本,100亿的项目生生搞成300亿,最后甚至被拖到烂尾。

产品没有竞争力,自然不行,但如果你的产品“太有竞争力”,冲击了本土企业,又有可能遭到本土企业的投诉,被判定为倾销,只能人为抬高价格,削弱竞争力。

还有的,就是“瑞幸之争”这种——企业都还没进来,商标已经被抢注了。

想要进来,可以,要么打官司,要么你花钱和解。

抢注商标者,都不需要什么“显赫的官方背景”(甚至都未必是泰国人),只需要走正常的法律程序,就可以收一笔买路财。

即便完全没有这些灰色地带的折腾,顺利落地,中资在东南亚也常会遇到一些“水土不服”。

比如管理观念的差异、工作文化的冲突、语言习俗的隔阂。

旁的不说,单就在泰中企,让泰国员工和中国干部一块儿996,完不成KPI扣工钱开除,结果被泰国劳动人民告到劳工厅的事儿,一年都不知道有多少。

所以,中国企业出海之路,充满各种艰辛和变数。

信息的落差、法规的迥异、政局的变动、文化的冲突,都有可能对中资出海带来风险,不可不察,不可不慎。




凡是出海投资的企业,一定要充分了解目的地国家的法律法规、风土人情,找到靠谱的当地合作方,最大程度排除法律风险。


最要不得的,就是自恃财力强大、技术先进,就以为人家一定会捧着你,寄希望于别国官方会像中国地方官一样替你搞定一切。

或者,偏听偏信,轻信一些号称在当地“手眼通天”的中介方,替你打通道路。

有门路的人,当然是有的,只是未必就能让你遇见。

实际上,这些“有门路的人”,可能只是和泰国大佬们合过一张影,办了一个野鸡协会,或者花钱请了几个警察替你“机场开道”而已。

名字越是高大上,越是喜欢在办公室里挂国旗国徽的,你越是要留神。

最后,祝愿中国企业,能够在出海之路上一帆风顺。

从历史大趋势来讲,中国力量的强盛,必然会吸引各国合作和分享,先进生产力的出海,中外合作的双赢,是不可逆转的历史驱动力。

但是,历史大势不代表一路平坦。

中国企业如果想要出海,想要搞“跨国企业”,一定要提前布局,深入了解,从现在开始,就去开始弄清楚,海外市场都有什么坑、什么雷。

一些大厂大牌,要有品牌意识,提前在目标市场进行注册。

要不然,等你想起来要去开拓市场的时候,没准就已经发现,自己素昧平生的“异父异母亲兄弟”,已经在外头等着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