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由普林斯顿大学完成的研究表明了一个现象:
在美国的经济发达地区,随着更多亚裔孩子进入学校,白人父母会给孩子转学,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小孩“卷不过”。这项研究由普林斯顿大学教授Leah Platt Boustan带头,整理分析了从2000-2016年加州某地郊区的人口迁移模式。

当亚洲家庭搬到某个社区时,白人家庭不仅会转校,还会全家搬离社区。平均下来,每一名亚洲学生进入学区,就会有1.5名白人小孩搬走。

亚洲学生的平均教育成绩表现更好,可能是这种迁移行为的主要驱动力。
该研究覆盖了当地的特许学校(排名靠前、教学质量高的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通过比对排除了种族偏好和房价影响。数据表明,教育竞争或许才是这些白人家庭搬离的主要原因。
012017年,安贾利·恩杰蒂(Anjali Enjeti)在一篇发表于Pacific Standard的文章中,同样描述了白人家庭是如何从亚裔的教育竞争中离开的。那年,她从佐治亚州约翰斯克里克公立幼儿园园长手中接过孩子的入学表格时,园长说:
“这里和十年前相比,变化很大。”起初,她不知道这句话意味着什么。在接下来10年间,她看着大量白人家庭从约翰斯克里克搬走,有些人甚至只是搬到了隔壁县。当被问到为什么搬家的时候,这些白人家庭会做出这些回答:
“我家孩子擅长数学,可是这里数学好的学生太多了,这会影响她的自尊。”“亚洲父母通常为孩子安排课后辅导班,这对那些不参加辅导的学生来说不公平。”“高中竞争太激烈了,我的孩子卷不过他的亚裔同学。”
10年间,当地小学的白人学生数量从397锐减到195,占学生总数的比例从 55% 锐减至 23%。在当地的初中、高中,同样的事情正在发生。

02在今年8月发表的一项研究中,研究人员田子耀 (Ziyao Tian)对美国的不同家庭进行消费调查时发现,在K-12教育支出方面,亚裔家庭不仅总体教育支出超过白人家庭,而且更有可能将支出用于校外辅导。相比之下,白人家庭在体育和文化活动(如参观公园、音乐会和博物馆)上的花费超过亚裔。 研究表明,在受过高等教育的家庭中,不同族裔的教育花销差距最大。在本文开头由普林斯顿大学布斯顿带头的研究中,在加州郊区,拥有研究生学位的亚裔父母在子女辅导上的花费,比拥有同等学历的白人父母多 22%;

在受过高中或以下教育的父母中,亚裔在辅导上的花费多出6%。随着学业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孩子们对补习班的需求也越来越高。2021年的一项研究指出,从1997年到2016年,美国的私人补习中心数量增长了2倍以上,补习机构集中在大多数居民受过高等教育、高收入的城镇,也更倾向于开在移民和亚裔居民比例较高的地区。也就是说,面对学术竞争,不仅孩子们的课业压力变得更重,家长的资金压力也随之加剧。
但是,
一路卷上来的亚裔孩子,在大学录取阶段可能会遭遇挫折。
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显示,为了得到同一所学校的青睐,亚裔需要在SAT考试中比非裔多450分,比白人多140分。纽约时报的亚裔作者JAY CASPIAN KANG在文章中指出,在过去三年间,美国各地的大学都放弃了标化考试要求,转而采取更综合的考量方式。作者犀利地发问:如果白人学生占据成绩排名的顶端,这样的变化还会发生吗?

人生选择不分高下,教育方式也没有对错之分,每个家庭都在用不同的方式托举孩子。对于那些在青少年时期通过补习班来提高课业水平、全力追求标化成绩的家长来说,会自然地将同样的学习方法传递给孩子。而对于依靠学术以外的道路进入藤校的低迷,他们会让孩子尝试不同的兴趣爱好,培养孩子拥有体育等学习之外的成就。这是另一种方式。
无论学生的家庭环境和族裔如何,在这个时代,他们都要面临竞争激烈的现状。在纪录片《Try Harder!》中,一位教师对学生们说,90年代,在高中荣誉课程拿到综合评价B就能去UC Berkeley,现在已经不行了。我们既要客观看待孩子在升学过程中面对的竞争,和他们选择的不同竞争策略,也要在竞争中尽可能看到各种各样的孩子。

5小时的AP课程、2小时的拉拉队表演练习、1小时历史课助教工作、学生会工作、参与毕业舞会策划、模拟联合国活动、放学和周末在补习班教课,其他时间用来完成大学申请表单、文书,准备面试。她还参加了“加州高中小姐”的选拔。科莎早上6点起床,每晚都学习到深夜,经常花上四五个小时完成功课,睡眠时间不足6小时。
学校附近的星巴克常常挤满学生,学生甚至不得不喝上几杯拿铁来撑过一天。书中第一章的标题,就是爬藤高中生的写照:“4是有魔力的数字:4小时睡眠,4杯拿铁,4.0的GPA。”

对于亚裔小孩来说,爬藤之路注定是辛苦而漫长的。在平权法案已经废除的当下,亚裔申请名校的道路上少了一些障碍,也多了一些不确定性。
如何面对这样的变化,在身份认同和融入主流社会之间取得平衡,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长期的课题。越来越内卷的爬藤竞赛,也倒逼更多家庭去反思:
为了孩子的幸福,究竟如何规划学业道路才是最好的选择?
是追求最优的个人发展,还是优先谋求学术成就,又或者是在二者之间寻求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