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认为,无论中国家庭还是中国社会,沟通都是相对很困难的事情。难沟通有很多原因,比如逻辑教育的缺失。还有一点非常关键,那就是“应该讲道理的时候反而玩情感绑架”。


情感绑架最典型的例子当属“我是为你好”,搬出这句话的人,基本就等于打出一个横幅,上面写着“请注意,从现在开始,我要开始胡搅蛮缠了!”之前跟一个心理学专业的朋友聊天,他告诉我,在德国的心理学课程里,人际相处中的“我是为你好”被视为病态语言,但在中国家庭里,这样的话太常见了。


N年前,我在腾讯大家写过一篇关于“我是为你好”的文章,评论区里有人留言,说自己女儿已经28岁,但还没有男朋友,逢年过节亲戚聚会,同辈人都结了婚有了孩子,只有自己女儿一个人,所以自己在亲戚面前根本抬不起头。她还说自己非常担心女儿,因为女人过了三十岁就没人要了,她做所有事情都是为了女儿好,但女儿不领情,所以她有时候恨不得躲起来大哭一场,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


这样的故事很容易引发老一辈的共鸣,它几乎拥有所有悲情戏的元素:父母为了孩子好,但孩子不领情;父母一把鼻涕一把泪把孩子拉扯大,但想要看孩子结婚,想抱孙子,却看起来遥遥无期;父母非常担心孩子,但又无法沟通,内心十分痛苦……


我不否认这里面的亲情和爱,但实在很想留言问一句:你家女儿28岁没结婚没有男朋友,不管她是找不到合适的还是不愿意找,关键是她犯法了吗?还是犯了什么忤逆不孝的大过错?她到底做错了什么呢?


显然没有,她女儿什么也没有做错。如果理性看待,父母确实可以为了孩子的婚姻着急,但前提是尊重孩子的权利。你可以帮她物色,帮她想想办法,但不能逼迫,不能不负责任地提出“随便找个人也行”,更不能动不动就说逢年过节在亲戚面前没有面子——事实上,我一直认为,因为孩子没结婚而说自己在亲戚面前没有面子的父母,已经不配为人父母。


但中国家庭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父母用情感绑架的方式,将原本并没有过错的孩子推到悲情戏的反派一方,尤其是在逢年过节的聚会上,相当于将孩子推到人前公审,那种完全无视尊严的尴尬,很多人都曾经体会过。


从催婚到催生孩子,“我是为你好”往往是万能武器,“一把鼻涕一把泪把你拉扯大”式的情感绑架,充斥于无数家庭,如果你觉得这样就是“可怜天下父母心”,那只能说明你置身于野蛮社会,离现代文明还有很远很远的距离。


野蛮和文明的区别,就在于文明人讲道理,野蛮人不讲道理。


现实中很多人喜欢心灵鸡汤,有一句毒鸡汤很出名,叫做“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与之类似的还有“爱情关系里不能讲道理”。


这句话其实有一定道理,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很多事情与其争个不休,不妨大度一点,选择包容。但鸡汤之所以毒,是因为它无视逻辑和绝对化,而且没有可操作性。


讲感情,讲包容,都需要一个基本前提:当事人有基本的逻辑思维,本身就是一个能讲道理的人。或者反过来说,只有能讲道理的人,才有足够的智识水平去包容对方,才懂得“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可贵。更进一步说,平时就注重逻辑、把道理放在第一位的人,根本就不会有那么多摩擦


也就是说,“家不是讲道理的地方”,不等于“人不需要讲道理”,只有大家平时都习惯讲道理,才会制造一个包容的环境。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也是如此,举个例子,你每次要工作,女朋友都耍小性子,来一句“你去吧,不用管我死活了”,你确实不需要跟她讲道理,因为这种人还不赶紧分手,难道留着过年吗?


如果是没有逻辑、智识水平低下的人,喝了这碗毒鸡汤,遇到事情就不讲道理只讲感情,一次两次或许可以,时间长了肯定不行,何况这种人相处时的摩擦和误会本来就更多。他们的“讲感情”,实际上不是包容,只是忍受,是破坏亲密关系的忍受。


所以,在感情中不允许讲道理,实际上就是情感绑架。该讲道理的时候反而要讲感情,实际上就是胡搅蛮缠。


前几年,我在朋友圈见到这么一件事,后来还写入一个专栏里。当时正值过年,有一对家乡都在外地的夫妻,一起在某大城市打拼,往年过年都是回男方家,今年选择回女方家过年。男方父亲震怒,表示女人竟不“嫁鸡随鸡、嫁狗随狗”,真是岂有此理,自己的面子都要被儿子丢光了,在亲戚面前完全无法交代。因此怒责儿子,要求他振夫纲,必须回来过年,在原则性问题上绝不能让步,必要时可采取离婚措施。


男方十分为难,与父母多次沟通,坚持认为既然已经连续多年在自家过年,那么今年去女方家并没有错。男方父亲见无力挽回,在电话里痛哭流涕,表示“我就你这么一个儿子,什么都是为了你好,你这样被人牵着鼻子走,以后有你好受的”,同时,作为老人,他也不免会说几句同龄人都会挂在嘴边的话:“但我不会干涉你。我们一把年纪了,什么没见过,什么都能忍,我们是理解你的。”


男方在这场风波中原本十分克制,一直保持积极沟通的态度,并没跟自己的父母红过脸,但听了这几句话,心头怒火终于燃起。他表示被动容忍跟理解根本不是一回事,事情闹到这地步,父亲还口口声声说“理解”,其实与要挟无异,也是在往自己脸上贴金。他在朋友圈里表达自己的不满时,还提到了当年的逼婚,父母也是类似说法,一句“我们辛辛苦苦把你拉扯大,现在到你报恩的时候了,你就连我们想抱孙子的心情都可以不管不顾吗”,就把他逼到了死角。


他的总结语是:“中国父母往往喜欢以‘无私的爱’自我标榜,其实这种无私往往只限于物质。在精神上,他们极度自私,甚至不惜以儿女幸福维护自己的面子,因此横加干涉。”


前几年还听朋友讲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事儿若是放上当年的天涯论坛,肯定是一个“奇葩帖”。


故事是这样的:一个女孩读研究生时与初恋男友分手,那时她二十来岁。她的父母以死相逼,让她相亲结婚。她相亲几次都没感觉,父亲就骂她“你还挑什么挑!都快三十岁的老女人了!”刚好她的同学介绍了一个男人,二人恋爱几个月后就结婚了,女方父母出了婚房首付款。


婚后半年,男人出轨。女方在父母劝告下选择隐忍。她一直读书,从未工作,婚后也是全职太太,不久后生了孩子。男方开了两家公司,起初每月给女方一万元,用于还房贷加家用,一年后因公司效益不好,不再给钱。女方对此不满,男方就用家暴解决,殴打女方后还用“我在外面挣钱给你花你还有什么不满足!你研究生毕业算个什么,出去给我挣个两千块钱看看”之类的话嘲讽女方,还说女人就应该在家带孩子操持家务,反正这些事儿都不辛苦。


这样的生活持续三年后,因男方出轨、家暴,还有经济因素,女方终于决定离婚。但男方提出的离婚协议是两处房产(均由女方父母支付首付款)和车子都归男方,因为男方公司欠债80万元,需要用这些还债,而且80万元是夫妻共同债务。孩子抚养权归女方,男方每月支付1000元生活费。此前孩子进幼儿园,男方支付了半年学费,还不忘在协议里注明让女方向他返还三个月学费。


女方为了早日离婚,一度选择全部放弃,还将房子过户给男方。后来为了孩子向对方索要了15万元抚养费,男方将费用改为13万,并痛骂女方是贱人,“之前说为了离婚可以什么都不要,现在居然要钱”。而且,他因为不想出抚养费,又提出不愿离婚,甚至声称自杀威胁女方。在这个过程中,女方的父母始终不能同意离婚,因为他们觉得“女人离婚太丢人了,而且以后也没人要”。


女方的自我封闭、与社会脱节,接受“女人就是带孩子做家务”的命运,都可算是致命弱点,即使没碰上渣男,婚姻也未必能幸福长久。但是更让我感慨的是她的父母,他们先是教出了如此软弱、封闭的孩子,然后对孩子的婚姻采取以死相逼的态度,对孩子的婚姻不幸则选择漠视。这一系列行为背后,对孩子的粗暴干涉都是主线。


中国人讲究“孝”,两代人罕有平等对话的空间。很多时候,“孝”会成为一种武器。比如两代人之间产生争执,往往不会就事论事,不会以是非对错作为衡量标准,气急败坏之际,“我们辛苦把你养大”、“你不体谅老人”之类的大帽子便转瞬压来,你若是还敢跟父母争辩,那就是不孝。


我的一个朋友,独在异乡打拼。今年春节,已经两年多没见面的父母来到他工作的城市,他原本也满心期待。但相处数日后,他已近乎崩溃,一方面不想远道而来的父母不高兴,但另一方面在生活方式上差异太大,立马成了问题青年,从洗脸刷牙到吃饭睡觉,几乎没有一样是对的,睁开眼便置身于挨骂的氛围中。面对父母的例行逼婚,他最后抛出了这样一句话:“你们连亲生儿子的生活方式都无法容忍,没有一样能看得惯,我再娶个外人回来,你们可能会被气疯的。”


在这几个例子中,都能看到感情绑架。如果当事人都学会讲道理,很多误会乃至悲剧原本不会发生。


爱的最好方式就是尊重,如果连尊重都没有,又有何爱可言?从这一点上来说,一些父母对孩子的过度干涉尽管往往打着爱的旗号,但本质却未必是爱,或者说爱自己多于爱孩子,感动自己多于感动孩子。


就像前面所提的几个例子,父亲不允许儿子回妻子老家过年,表面上是基于对孩子的爱,希望他能够“当家做主”,实则是为了自己的面子;父母逼着还不到三十岁的女儿随便找个人嫁了,在男方有外遇的情况下仍不支持女儿离婚,表面上看是基于对女儿的爱,希望她过上安稳生活,实则也是为了面子;还有那对来到儿子居住城市过年的父母,硬生生把孩子逼成了“问题青年”,表面上看是基于爱,为孩子操心,实则是容不得孩子与自己不一样。


这世上并没有“无私的爱”,因为“无私”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如果我们的爱没有立足于尊重的基础上,那么就更谈不上“无私”。我们唯一可做的,就是时刻警惕,时常询问自己是不是爱自己多于爱孩子。而“爱自己多于爱孩子”的表征,正是将自己的观点、喜好强加于孩子,或简单粗暴看待问题,从不认错,又或打着“为你好”的旗号将自己置于永远正确的位置……


我的一位朋友曾有一段足以让我辈自省之语——“有一次,与两岁多的孩子在餐厅吃饭,他不慎打碎了一个餐具,声音很大,全餐厅的人都望着我。我忍不住斥责了他几句,但当他可怜巴巴地看着我时,我突然明白,在那一刻,我爱自己的面子多于爱孩子。当我们认为孩子丢人时,也许我们更爱面子;当我们认为孩子什么都不懂时,也许我们更爱自己,认为自己天然正确可以左右孩子;当我们认为自己付出一腔心血,孩子却不领情时,我们爱的也是自己,高高在上地将感情或观点强加于孩子,却从未想过他是否真的需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