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泽平联合多位专家,建议发3万亿生育补贴,催年轻人生孩子。以前是少生优生,现在是多生护国。我们生不生孩子?到底谁说了算?还有没有一个靠谱的了?为什么现在的年轻人都不爱生孩子了?发钱,就能增加年轻人的生育意愿吗?



在很多发达国家,都有生育补贴。咱们就说韩国,只要你是一个韩国人,每生一个孩子,就补贴2600万韩元,折合人民币14万。韩国的人均月薪约为2万人民币,考虑到大部分一线工人收入都低于平均工资,但至少也有1.6万元左右。虽然韩国物价比较高,但14万怎么都不算少了,可为什么韩国的生育率还是全球垫底呢?

日本也一样,为了催生,取消了对婴幼儿补贴的限制,直接扩大到0岁的婴儿到18岁的高中生,每个月补贴1万日元,折合人民币约500块。如果是三孩以上家庭,额外增加补助金。这只是日本政府的补贴,东京、大阪等地方政府,还有额外的补贴。像大阪,不管是私立学校,还是公立学校,不管是有钱人家庭,还是普通人家庭,将逐步实现高中、大学全部免费,就是想减轻育儿负担,鼓励日本家庭多生孩子。可在2022年,日本新生儿数量却跌破了80万,创造历史新低,而死亡人口却超过156万。



东亚模式下,中日韩、新加坡等都面临同样的人口危机。在发达国家中,除了美国和以色列外,几乎都存在人口老龄化的问题。以色列没有出现人口老龄化,是因为以色列吞并了200万的阿拉伯人,美国则是大量吸收全球移民,尤其是拉美移民,补充了美国年轻人口的不足。

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也曾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危机。法国的选择是,吸纳北非移民。可现在,法国白人慢慢老去,年轻的新出生人口,接近一半都是黑人。经过大半个世纪的发展,法国不但面临着种族矛盾,文化冲突,还加深了老龄化危机。法国的养老金已经快要养不起法国的老年人了,马克龙坚决要推进的养老金改革,遭到疯狂的抵制。而英国就更夸张了,因为育儿补贴给的实在太多了,就出现了专门的生养补贴户。不出去工作,就在家生孩子,用补贴来养活全家人。



育儿补贴,说起来是投资,但对家庭,对国家,它首先都是消费。什么叫投资?就是出很少的钱,获得很高的回报,这才叫投资。如果是出很多的钱,获得较少的回报,那叫消费。

育儿成本不可能都转嫁给国家财政,大部分终究是要年轻人来扛。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什么?不只是育儿成本高的问题,还有养老成本高的问题。羊毛出在羊身上,育儿基金、养老基金从哪里来?不还是得从税收来吗?看看全球的高福利国家,哪一个不是高税收?如果仅仅是育儿难,那发育儿基金就够了,可养老呢?住房呢?看病呢?上学呢?哪一项都不容易。

钱解决了以后,还有时间从哪里来?双休有保证吗?八小时工作制有保证吗?保证了这些后,产业的竞争力从哪里来?制造业会不会转移流失?印度的人口红利、越南的人口红利,会不会抢走我们的制造业?这些都不是发育儿补贴就能解决的。



现在的年轻人育儿观念也变了,不再愿意为了育儿,累死累活,拼命内卷了。对今天的中国而言,很多人不是养不起孩子,而是不愿意为了孩子,苦了自己。如果生下一个娃,两个娃,自己就要起早摸黑地工作,不敢失业,不敢旅游,不敢高消费,幸福感大幅下滑,生活质量无法保障,年轻人就不愿意生了。

哪怕结婚了,也要先出去浪几年,等浪够了,再去承担生育的苦。养娃不只是投资,也是负担。青春就这么一回,谁不想轻松一点,潇洒那么几年?生育年龄的延长,生育意愿的下降,不只是钱的问题,还有对高品质生活的不妥协,也不希望孩子出来后,跟着自己吃苦。很多人把年轻人的这种“赚多少花多少”的生活方式,称为“伪精致”。可“伪精致”的人,何尝不想得到真正的精致生活?



生育意愿的强弱,跟对未来的信心有着强烈的联系。收入预期越好,生育意愿越强。要是收入预期充满了不确定性,对未来的生活质量没有足够的信心,生育意愿就难免会摇摆不定。

生育不是单纯发钱就可以解决的,而需要一揽子计划。钱要发,但不能只发钱。在发钱过程中,补贴能否保障发下来?会不会有弄虚作假?郑州的生育补贴,有多少人申请到了?

地主家也没粮了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