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许多人开始关注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水平之间的关系。著名经济学家吴晓求教授近日发表言论,引发了人们对这一问题的深思。

吴教授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并未带来人民生活条件的明显改善。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养老等五大问题是基本生存的支柱,但目前这些方面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问题。

首先,医疗问题是一个突出的难题。看病成本高昂,许多收入不高的人无法轻易消费,而富裕者则无需额外消费,已购买了所需。这种局面犹如一潭死水,无法推动经济流动。

其次,教育问题也不容忽视。虽然中国的教育制度在不断改革和完善,但仍然存在许多问题,如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质量参差不齐等。这些问题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成长和发展,也制约了整个国家的发展。

此外,住房问题也是一个大难题。高房价使得许多人无法实现拥有自己房子的梦想,而只能通过租房来满足居住需求。这种情况不仅加重了人们的经济负担,也对人们的心理和社会稳定造成了负面影响。

就业问题是一个永恒的话题。随着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就业压力越来越大。许多人面临着找不到工作或者工作不稳定的困境,这不仅影响了人们的生计,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最后,养老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养老压力越来越大。许多老人面临着生活无人照料、精神孤独等困境,这不仅影响了老人的生活质量,也对整个社会的发展造成了负面影响。

针对这些问题,吴教授提出了免费医疗的观点,认为这可以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促进消费。然而,免费医疗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解决方案。中国经济和消费模式的真正变革需要更多深入的探讨与努力。

总之,吴晓求教授的观点引发了人们对中国经济和人民生活状况的深入思考。我们需要更全面地考虑经济增长与人民生活之间的关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

 上证报中国证券网讯(记者 祁豆豆)“一个透明、可期、有投资功能的资本市场,是现代金融的基石和核心。如何完成中国资本市场转型,是我们建设金融强国最重要的改革工作。”11月22日,中国人民大学原副校长、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吴晓求出席第六届湘江金融论坛,积极为“如何建设金融强国”建言献策。

  吴晓求指出,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提出建设金融强国的目标,非常符合我国未来发展的目标。当前以科技创新和现代金融双轮驱动的经济发展时代已经到来,与金融强国相适应的金融一定是现代金融,而不是传统金融。现代金融的四个元素和特征非常重要,也是建设金融强国的关键所在。

  一是稳健合规、风险可控的银行体系。吴晓求表示,中国金融体系的主体是商业银行和类银行体系,其配置占到中国金融资源的70%-75%,金融体系稳的基石在于商业银行和类银行。从世界范围看,中国的商业银行体系是风险可控的。“但一些中小型银行、区域性银行也有潜在风险,主要由于其补充资本金的渠道非常狭窄,同时面临大银行巨大的竞争压力。如果不走科技创新之路,那就很难持续发展。”

  二是透明、可期、有投资功能的资本市场。“这是现代金融的基石和核心。如何完成中国资本市场转型,是我们建设金融强国最重要的改革工作。”吴晓求强调,“如果没有一个透明可期、成长性良好、有投资功能的资本市场,我们的现代金融体系就建不起来。从一定意义上说,金融强国有时候指的就是资本市场,这是最显著的特征。”

  吴晓求以“他山之石”进一步分析称,美国之所以是金融强国的一个基本特征是有强大的资本市场,推动了经济结构转型和产业的升级迭代。

  “资本市场是风险市场,其属性是商业性,是需要回报的,回报必须是与风险市场相匹配的风险收益,这个金融学的逻辑是非常清楚的。所以建设金融强国,我们要攻克的软肋就是资本市场要加快改革、加快转型。”吴晓求表示。

  三是功能多元、国际化的金融体系。吴晓求认为,现代金融体系的功能要多元化,而不局限于传统金融体系的融资功能。“现代金融或金融强国中的金融,除了融资,更重要的功能是财富管理,以及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安全便捷的支付体系和所有权分割、有信息引导的资本流动,这些都将是金融强国中现代金融的功能。”

  吴晓求特别强调,现代金融一定是开放和国际化的,其中最重要的两点是,金融体系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对外开放,以及人民币的可持续交易和国际化。

  在其看来,目前境外投资的占比只有4.5%,要实现金融强国的目标,就要努力达到境外投资占比在15%-18%的比例。他进一步指出,一个国家金融对外开放的逻辑起点就是本币的国际化,因此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实现人民币可持续交易和国际化至关重要。

  吴晓求直言:“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开放和国际化对中国的重要性,尤其是对于建设金融强国的重要性。我们必须开放,必须走市场化、法治化的道路,市场化、法治化和国际化是中国走向金融强国的唯一路径。”

  四是包容、进步、创新的监管体系。吴晓求表示,金融强国的动力来自于金融创新和发展,监管必须跟上金融发展创新的步伐,而不是用传统落后的眼光、目标、标准去监管日益创新的金融。

  吴晓求最后总结了建设金融强国当前面临的难点和痛点,并表示:“今天,中国迎来了一次巨大的改革,就是金融体系的开放和人民币的国际化。这场改革有一定的复杂度,但如果这一步成功了,中国距离金融强国的目标就真的不远了。”

吴晓求(又名吴晓球),江西余江人,1959年2月生。著名经济学家,金融证券研究专家。曾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金融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证监会第九届发审委委员,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 [2]他是中国证券理论研究、证券教学和教材体系的重要开拓者,是中国最早培养证券研究博士生的导师。在宏观经济、金融改革和资本市场等领域有深入、独到研究,是中国经济学界在资本市场研究领域最有影响力的专家之一。中国资本市场推进股权分置改革的理论设计者和政策制订的重要参与者。在提出“金融中心漂移理论”的基础上,于2001年系统提出了要把上海建设成全球新的金融中心的政策建议。
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学术委员会副主席、国家金融研究院院长 [25]、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院长、教育部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人民大学金融学一级教授,《应用经济学评论》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