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被一纸文件硬摁下去的高铁建设热,隐隐然有重燃的趋势。 

        济枣高铁、济济高铁、石雄城际铁路、关中城际铁路……多条高铁沉寂三四年的接连重启,以及蠢蠢欲动的各地,都在昭告着“高铁大跃进刹车键”的松动。
          
然而,这波新的启动,比的是谁的口袋更为饱满。曾经小跑快赶冲上马的地方,或自筹自建,或紧急寻找靠山,或自行“缩水”,或直接赖账……各出奇招的时刻终于到来。
          
当地方越来越成为未来高铁建设的主力,更大的隐忧开始浮现——
          
无效基建,似乎没有止步的趋势。
          
          
论高铁重启建设,济枣高铁(济南-枣庄)的“死而复生”最有代表性。
          
这条时速设计在350公里的线路起自济南,经泰安、济宁,至枣庄市台儿庄区,全长约268千米,其中新建正线 263千米,全线共设 10 座车站,分别是:
          
济南东、历城、南山、泰安东、宁阳东、曲阜东、邹城、滕州东、枣庄南、台儿庄。
              

          
11月15日,《新建济南至枣庄铁路土建工程施工单价承包招标公告》及施工监理招标公告发布,计划开工时间为2023年12月,也就是下个月。
          
公告一出,预示着这条一度被国家叫停的高铁正式重启。
              

          
要知道,这一模一样的文件,早在2021年3月也曾经发布过,同样计划下个月就开始动工。只不过,前面的故事很类似,结局却大不同。
          

          
当年,公告发布的短短11天后,这条箭在弦上,蓄势待发的高铁就被紧急叫停。
          
叫停的原因很简单——
          
2021年3月1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被业内人士号称“高铁刹车键”的《关于进一步做好铁路规划建设工作意见的通知》后,全国各地的高铁热陡然降温,多条线路纷纷被叫停,济枣高铁就是其中一个。
          
具体到济枣高铁,暂停的原因有两个。
          
一是,济枣高铁线路与京沪线高度平行,而且途经山东的京沪二线(潍坊-宿迁线)正在推进,这也意味着,随着济枣高铁的推进,未来山东的纵向交通廊道上将会形成“三线平行”的局面。   
          

          
而21年的《意见》,明确指出“严格控制建设既有高铁的平行线路,既有高铁能力利用率不足80%的,原则上不得新建平行线路。”
          
二是,设计时速维持在350公里/小时,这与该条线路的客流密度严重不符。
          
据当地媒体此前披露,济枣高铁最大客流密度暂按近期1355万人、远期1610万人建设。
          
这个客流密度算什么水平?对照一下《意见》给出的标准就能领悟一二:
          
· 规划建设贯通省会及特大城市、近期双向客流密度2500万人次/年以上、中长途客流比重在70%以上的高铁主通道线路,可采用时速350公里标准。
          
· 规划建设串联规模较大的地级以上城市、近期双向客流密度2000万人次/年以上、路网功能较突出的高铁线路,可预留时速350公里条件。   
          
· 规划建设近期双向客流密度1500万人次/年以上的高铁区域连接线,可采用时速250公里标准。
          
· 规划建设城际铁路线路,原则上采用时速200公里及以下标准。
          
也就是说,按照济枣高铁近期1355万人的最大客流密度,别说盯着2500万人次以上客流的时速350公里标准了,即使是采用250公里的时速,也是一种“高攀”。
          
根据规划,济枣高铁定位为承担沿线城际客流为主,兼顾部分长途通过客流的区域性高速铁路,以帮助缓解京沪高铁通道客流压力。按照规划的“承担沿线城际客流”定位,济枣高铁应该采用200公里以下时速。
          
而时速越高,就意味着高铁的运行成本也会提高——从能量消耗、摩擦磨损,以及设备更换与检修周期等等方面来看,投资规模就必然会更庞大。
          
换句话说,济枣高铁采用最高标准建设,不管是从投资成本、经济效益,还是出行需要,以及城市发展的现实,这都是一种“超前建设”。
          
其实,不管是平行线还是时速的争议,两点最终都指向了“客流强度”不足,也就是需求不足。
          

          
济枣高铁之外,全国各地都有“卷土重来”的高铁。而重启背后,各地举措各不相同。
          
在山东,同样被重启的还有济济(济南—济宁)高铁。
          
这条铁路全长约 147 公里,共设济南西站、长清站、平阴站、东平站、汶上站、济宁北站六座车站,成为济南打造“米字型枢纽”的其中一笔。
              

济枣高铁示意图 图片来源:闪电新闻
          
这条铁路最早出现在2019年发布的《山东省综合交通网中长期发展规划(2018-2035年)》中,但2022年后就了无音讯,甚至连《济南市“十四五”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都不见其身影。
          
直到11月7日,济济高铁再次出现在《山东省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3-2035年)》。
              

图源:省政府网站
          
阳光底下无新事,这条铁路自设计之初就被诟病“过于超前”。
          

          
要知道,在山东铁路网中,京沪高铁已经穿过济南、泰安、济宁客流量较大的三地,换句话说,这条高铁已经足够满足需求。
          
而济济高铁穿过的平阴、东平、汶上等县城,距离市中心较远,不管是客流量还是经济活动,都相对较少。此外,济济高铁也与京沪线平行,从一省的角度来看,两条线路功能重合,似乎没有必要专门再建一条有浪费之嫌的铁路。
              

          
在建高铁这件事上,不同于山东这种经济大省的富裕,可以自掏腰包全力支持高铁建设,只为拉动地方经济,其他地方只能各出奇招。
          
比如,河北规划时速350公里的石雄城际铁路重启,就是凭借抱到的“大腿”足够粗。
          
这条从2018年就开始推动,河北全资筹建的铁路早在2020年就准备动工,如果当年进展顺利,这条建设工期三年半的高铁在今天就可以顺利通车。
          
但暂停三年后,被列入国家和省有关规划的“十四五”规划建设重点项目的石雄城际铁路的建设主体,直接从河北建交换成京津冀城际铁路投资有限公司(国铁集团控股)。
          
这意味着,这条铁路从河北自筹自建,变成了中央出资。
              

          
石雄城际铁路的新动静,是从今年4月开始的。
          
当时全国铁路项目前期工作协商会议刚刚召开,强调2023年铁路建设要聚焦服务重大战略,尤其是“持续推进‘十四五’规划102项重大工程实施”后,这条高铁宛如坐上了火箭,开始一路冲刺——
          
会议隔日,石家庄副市长就传出消息,开始踏勘石雄城际铁路沿线重大工点及主要场站及点位;6月进行了第一次环评公示、工程勘察设计、地质勘察监理等项目招标工作……
          
按照国铁集团的推进计划,该项目将在2024年开工建设,2027年年中建成通车。
              

          
作为千年大计的一部分,石雄城际铁路的飞速推进,就显得毫不出奇了。
          
对于既不能比肩口袋更为饱满的山东,也不是河北这种重地的陕西而言,能有中央出面兜底,关中城际铁路的重启,则带上了一丝艰苦的意味。
          
2021年火爆全网的这张截图,宣告从2017年就集中开工的四条关中城际铁路暂时“腹死胎中”。这四条城际铁路,曾经承载着西安1小时交通圈的希望。
              

          
而从陕西相关部门的回应来看,“缺钱”应该是主要原因。毕竟,城际铁路属于地方自费项目。
          
而今年7月,关中城际铁路迎来重启,相关的环评信息在西安地铁官网发出,但是四条城际铁路,直接变成了三条。
          
          
缩水也好,抱大腿也罢,在建高铁这件事情上,最让人震惊的还是京山市“先上车,后赖账”,逼得上头不得不给自己兜底的神操作。
          
上个月中国经营报就报道了一个让人瞠目结舌的案例:   
          
国铁集团在建沿江高铁时,被湖北省荆门市代管的53万人口县级市——京山市盯上。
          
尽管已经拒绝专门绕道建一个京山南站,但经不住对方的苦苦劝说,在京山市拍着胸口承诺“费用全包”的前提下,国铁集团还是全力赶工。
          

          
不料已经干到一半,京山市来了一句“财政承压”,就要抽身,急得国铁连夜告状到湖北省,强调其“应信守出资承诺”。被逼无奈,自家的孩子自己抱走,湖北省只能出手兜底,承诺会在地方政府专项债方面出力。
          

          
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京山市的“露怯”,其实只是提前曝光。
          
在后高铁建设时代,中国的铁路干线已经越发完善,我们即将会进入到“支线建设”为主的新时代。《中国地方铁路“十四五”发展战略要点》也一语道破:
              
铁路发展重点将由路网规模扩张转向管好、用好既有铁路,并在保证大动脉畅通的前提下,完善支脉系统,打通微循环。
          
这意味着,地方铁路已经成为未来铁路建设的主力。
          
而随着高铁建设地方出资比例越来越高,地方建站的话语权就会越来越大,比如不顾建设方的意见,在偏远的小县城各种“超前建设”。前述的几个案例,概莫能外。
          

          
而一旦开了这个口子,等到了高铁建成后,本就没有人气的高铁站在运营阶段,就会被铁路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减少排车,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排车越少,客流越少;客流越少,排车越少……最后甚至不得不关停不用,以防亏损进一步加大。
          
今年以来,“无效基建”的恶果在这片大地四处开花,大量建成未启用的高铁站被废弃或搁置,就是基于这个大背景出现的:
          
投资超400万的海口儋州海头站,15年建好后就再也没有投入使用,海南发改委的回复是,“海头站日客流量不足百人,开通运营后铁路部门亏损严重”;
          
沈阳西站是京哈高铁上的一座二等站,2018年12月短暂投用,到2019年7月就停用了;
          
胶济客专上的周村东站,以及青荣城际上的芝罘站,目前也未开通;
          
南京的江浦站和紫金山东站,均已经建成10多年,但至今也未启用。在南京的铁路规划中,已没有这两个车站的身影;
          
郑开-郑机城际铁路有8个站点:宋城路-运粮河-绿博园-贾鲁河-郑州东-南曹-孟庄-新郑机场;但实际运营的只有4个:宋城路-绿博园-郑州东-新郑机场;其余4个站点已停用;   
          
武汉至孝感城际铁路、广珠城际铁路、长株潭城际铁路,也有部分站点处于停运状态;
          
2020年4月10日,沪宁城际关停了两座车站,分别是苏州昆山市内的花桥站,以及镇江句容市内的宝华山站;
          
……
          

              
这些高铁站,少则几千万,多则上亿,每一个站点的建成和荒废都无异于砸钱进水坑。
          
但地方依旧愿意大兴高铁,不惜超前建设。
          
毕竟,建高铁站可以拉动GDP,地方财政有转移支付兜底,高铁通了还可以拉升周边地价,所以对地方来说,基建投资的风险被大大稀释了。
          
不仅如此,在今年投资低迷的背景下,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也被作为拉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
          
增加铁路投资不仅可以提高交通效率,促进物流畅通,还能带动相关产业链的发展,如建筑、材料、机械等。
          
我梳理了一下近十年的中国铁路投资额,发现自2021年《意见》发布以来,中国高铁投资额有了显著下滑。
          
到今年的计划完成投资7600亿元,这一数据已经是这三年来的新高。
          

          
至于债务,以及相关的浪费怎么办?只有继续“相信后人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