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马斯克没有鸽大家。
星舰第二次入轨试飞如约而至,SpaceX超重型火箭(B9)与星舰飞船(S25)再次合体。
和很多人预判的一样,这一次,也没有取得成功。
虽然SpaceX紧急筹备7个月,换来了星舰这次发射窗口期,对于如此庞大繁复的工程而言,准备依然不足。
当地时间11月18日早7时,万众屏息的时候,现场画面传来——
发射1分钟后,所有发动机状态正常。
紧接着,星舰在与助推器分离后继续飞行。
然而8分钟左右,一级火箭达到工作时序后,二级火箭发生故障。
在后续的遥测数据中,SpaceX与星舰助推器失去联系,推定火箭故障。
到这一步,可以说,虽然星舰SN25没有完成既定任务,但星舰第二次试飞相比首飞,已经取得了一定进步。
长久以来,SpaceX致力于“构建一个完全可重复使用的发射系统,能够将卫星、有效载荷、机组人员和货物运送到各种轨道以及地球、月球和火星着陆点。”
星舰发射成功,无疑是其中重要一环。
截图自X
为了这一长远目标,星舰的开发非常重视经验积累和技术高效迭代。
团队声称,首次飞行测试提供了不少经验教训,直接促成了对车辆和地面基础设施的多次升级,使得飞行成功的可能性大大提升。
在第二次飞行测试中,星舰首次装载用于超重型猛禽发动机的热级分离系统和新型电子推力矢量控制(TVC)系统,还实现了许多其他功能升级。
然而事实是,星舰试飞仍然一波三折。
马斯克对太阳系的野心,可以说三分之一都压在星舰上了。
这艘星舰代号SN25,由马斯克成立的SpaceX公司建造。
它高近120米,其设计推力几乎是历史上任何火箭的两倍。
11月16日,美国联邦航空局(FAA)在一份声明中表示,SpaceX的星舰获得了第二次飞行的发射许可证。
17日,马斯克发文称,预计于星期六进行发射。
截图自X
还记得三年前,SpaceX星舰落地爆炸带来的震撼场景。
2020年12月9日,星舰SN8在得克萨斯州进行了首次高空试飞,星舰到达了12.5公里的高度,但落地时发生爆炸。
2021年2月,星舰SN9启动测试,也是到了差不多的高度,但在落地时发生爆炸。
同年3月,星舰SN10发射,这次高度和降落都没问题,但在完美落地后发生突发爆炸。
紧接着,星舰SN11发射,还没撑到落地,便在空中发生解体。
直到2021年5月,星舰SN15进行了亚轨道试飞,虽然现场出现了一点小火花,但很快被扑灭。
亚轨道飞行的成功标志着星舰下一步就可以进行入轨首飞。
然而,2023年4月20日,马斯克星舰发射失败。
火箭在发射约2分40秒后出现故障,随后爆炸,首次发射以失败告终。
据悉,当时“超重型”助推器经历了发动机故障、推进剂泄漏和起火等问题,最终导致火箭失控和损毁。
不过,人群中还是响起了欢呼声——We need to learn to celebrate failure.
此前,马斯克在2016年曾作出预测,SpaceX将在2022年实现首次无人登陆火星,随后将在2024年进行首次载人飞行。
马斯克曾说:“我最担心的其实是我们的发展速度——我们能不能在人类文明崩溃之前抵达火星?”
关于星舰,SpaceX给出的定义是——Starship和超重型火箭助推器的结合体。
代表了一种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运输系统。
旨在将船员和货物运送到地球轨道、月球、火星和更远的地方。
如果一切顺利,超重型助推器将和星舰结合,成为有史以来最大的同类飞行器。
仅星舰上层的干燥或未加燃料的质量就超过100公吨。
超重型助推器直径为9米,在发射配置中位于星舰下方,大约是上层重量的两倍。
星舰火箭和超重助推器的结合体,图源:BBC
满载的运载火箭将重约1100万磅。
根据SpaceX公司的说法,33台猛禽发动机将为火箭提供1670万磅的全速推力。
这是美国土星5号运载火箭推力的两倍多,远远超过美国宇航局为阿尔忒弥斯登月计划发射的火箭产生的能量。
如果当天达到90%的推力,意味着该火箭能提供近70兆牛顿的推力,相当于推动近100架超音速客机起飞所需的力量…
此次试飞,星舰的设计目标与今年4月的第一次试飞相同。
它被设计达到约146英里的高度,环绕地球大部分,并降落在距离夏威夷瓦胡岛海岸约140英里的太平洋上。
与此同时,超重型助推器将自行返回,降落在墨西哥湾。
在第一次发射失利后,在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的要求下,马斯克表示,SpaceX公司对星舰进行了超过1000次升级和改进。
上一次发射时,发射产生的冲击炸碎了发射台,不少混凝土和沙石飞溅到几公里外。
为了减少发射对周围环境的影响,工作人员加固了新的发射台,配置了淋水系统,以减少点火发射时产生的高温和冲击。
网友拍摄画面
此外,星舰还采用了一种新的“热分离”技术。在星舰飞船与助推器还未分离时就点燃其发动机,废气从新的排气系统中排出。
然后,飞船才会与“超级重型”助推器分离。
与传统的“一级火箭先分离,二级火箭再点火”火箭分离技术相比,“热分离”技术可以减少分离时火箭的速度损失,但相应的,技术本身很有挑战性。
马斯克在10月初的某次会议上说,测试新的分离系统将是“此次飞行中最危险的部分……不要把期望定得太高。”
马斯克为什么投资数亿美金也要执着于登陆火星?
其实要搞清这个问题,要从美国人登陆月球说起。
1969年-1974年,尼克松刚上任就迎来了“阿波罗计划”最辉煌的阶段。1969年7月16日,阿波罗11号登月成功。
左起: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奥尔德林
阿波罗11号是NASA阿波罗计划中的第五次载人任务,是人类第一次登月任务,历时8天13小时18分35秒,绕行月球30周,在月表停留21小时36分20秒。
三位执行此任务的航天员分别为指令长尼尔·阿姆斯特朗、指令舱驾驶员迈克尔·科林斯与登月舱驾驶员巴兹·奥尔德林。
在1967年,阿波罗计划开始的时候,就遭遇了不利。
阿波罗1号原本计划于1967年2月21日发射。
然而在1月27日的例行测试中,指挥舱突发大火,三名宇航员在15秒内不幸罹难。其中包括首次太空行走的爱德华·怀特,遇难时年仅37岁。
阿波罗1号成员,罗杰·查菲、维吉尔·格里森、爱德华·怀
1968年10月11日,阿波罗7号成功发射,历时十一天,完成了绕地飞行测试。这也是阿波罗计划中的首次载人任务。
1969年7月16日9时32分,阿波罗11号载着宇航员尼尔·阿姆斯特朗、迈克尔·科林斯与巴兹·奥尔德林,于肯尼迪航天中心发射升空。
在回来之后,为了保证宇航员们没有在月球上感染未知疾病,三人落地后还被隔离了18天。
尼克松总统与隔离舱内的宇航员交谈
然而紧随其后的阿波罗13号,却遭遇了一场事故。
1970年4月11日发射的阿波罗13号,在抵达月球前发生氧气罐爆炸,电力和氧气均大量损失,登月计划被迫放弃。
但幸运的是,在控制中心的150名科学家和工程师的指导下,在太空滞留715小时的三名宇航员顺利返航。
宇航员洛弗尔按照地面指令在舱内解决相应问题
1971年1月31日,阿波罗14号成功发射,完成了阿波罗13号未能完成的任务。
1972年12月7日,阿波罗17号成功发射。这是人类迄今为止最后一次成功登月。
不管怎么样,随着一代又一代的老去, 在此后的50年间,人类再未踏足月球。
而曾经踏上过月球土地的12位宇航员,仅剩4人在世。
登上月球第一人阿姆斯特朗以隐居而闻名,于2012年去世,享年82岁。
用混合月球土壤的油彩作画的阿兰·比恩,退役后成为了一名画家,他的绘画主题永远只有一个——他亲眼看到的月球风景。比恩于2017年在家中去世,享年86岁。
图中为阿兰·比恩
于1973年从NASA退休并从事商业活动的登月者皮特·康拉德于1999年在加利福尼亚州的一次摩托车事故中丧生,享年69岁。
图中为皮特·康拉德
阿波罗14号成员艾伦·谢泼德在退休后继续从事银行和房地产业务,在非营利性董事会任职。他于1998年因白血病去世,享年74岁。
于2004年退休、在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工作了40多年的约翰·杨,在2018年1月过世,享年87岁。
图中为约翰·杨
马斯克在创立SpaceX之初,有着极其相似的心理。
哪怕付出极大的代价,也要在自己这一代向火星前进一小步。
2002年,在硅谷还弥漫着互联网神话的时候,大家都在谈论着如何才能实现“财富自由”,马斯克却离开了硅谷。
2001年,他第一次参加了航空爱好者们组成的非盈利组织“火星学会”,借此结识了很多科学家。
为了送地球的生物去火星,马斯克甚至联系俄罗斯军方想要买报废的火箭,自己进行改装。
不仅遭到了嘲笑,还被吐了口水。
“为什么不自己创立一家公司呢?改进火箭技术,减少太空旅行成本?”
他访问各路信息,寻找有关火星的一切时,发现资料稀少,惊异、愤怒,一边叫着“真是疯了”,一边成立了公司要自己造火箭。
2002年,Space X成立;2006年,猎鹰1号发射升空1秒后燃管破裂;2007年,猎鹰1号因引擎提前关闭发射失败;2008年,猎鹰1号冷却系统故障升空后坠入海洋。
命悬一线时,NASA给他回了一口血。
2008年9月,猎鹰1号的第4次发射进入了地球轨道,同时NASA送来了16亿美元的大订单,盘活了Space X与焦虑的马斯克。
接下里的日子里试错、迭代。
2010年6月,猎鹰9号首飞试飞成功;
12月和龙飞船组合测试成功;
2011年5月载有货物的龙飞船被送入国际空间站。
2015年是人类航天的转折年,经历了无数次失败后,12月22日,猎鹰9号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一级火箭回收(陆上回收,2016年8月实现了海洋回收)。
这一举动,震动了全世界的航天工作者们。
回顾人类的科研历程——
放风筝引雷电的故事,远远发生在直流电诞生之前。
拿命造滑翔机的人,想象不到今天的飞机。
十八世纪在海底放置电缆的公司,也没想过不成功的代价是血本无归。
他们只是听从自己的内心,做好铺路人。马斯克清楚人类未来两百年无法登上火星,但这根本不影响他铺路。
普通的投资观已经无法看到这种远超人类文明的事业。
第一根海底电缆铺下去的时候,距离互联网时代真正到来足足有一百五十年以上,只能发发电报,却不妨碍他们尝试。
登陆火星也是一样。
不尝试永远不会成功。
SpaceX经手NASA价值29亿美元的合同,要用“星舰”将美国宇航员送上月球表面。
登月,只是马斯克抵达火星愿景的中转站。
当下而言,马斯克的星舰试飞无论成功与否,都是一次壮举。
纵观历史长河,这也只是人类的一小步。
人类对于宇宙的探索,还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