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工作日的晚上11点都是一个神圣的时刻。


你加班结束,吃完预制菜,玩完手游,用酒精度8.4%的浑浊ipa送服一粒助眠的褪黑素,打开睡眠香薰,拉上遮光窗帘,躺在助眠枕头上,开始刷短视频。


几个小时后,你很困地刷短视频,再几个小时后,天亮了,你不得不拖着疲惫的身体,再次启程去上班……


这样的场景越来越经常出现在年轻人的生活中。


明明很疲倦,却每天都在熬夜;


明明很需要睡眠,却在手机里越来越沉沦。


熬夜成瘾,失眠也成瘾。


生活在日复一日的疲惫与更疲惫中反复徘徊,永不停息。


与此同时,另一个话题也上了热搜:#你有多久没有九点前睡过觉了?



时光倒流十年,或者十五年,还处于童稚时期的青年们,都无法想象,什么?晚上10点后才睡,这样太恐怖了吧。《快乐大本营》都结束了,已经到了放灵异故事的时间了。


我的睡眠,到底被谁夺走了?


一、九点睡觉?我才刚刚下班


根据《中国睡眠大数据报告》显示,有40%的年轻人白天犯困,入睡难、睡眠质量差,44%的青年人,都只能在十二点以后才入睡。


在#你有多久没有9点睡觉了 以及#凌晨3点失眠有多痛苦 这两个话题底下,我看到了无数网友对失眠的声讨,以及对生活的无奈。


有人说自己已经重度失眠,不得不过上美国作息。



“小时候9点就已经觉得很晚了,可现在……”



还有3点睡不着起来炸猪蹄的。



无法晚上9点前睡觉的原因,对于上班族来说,是工作时间过长、工作压力大。


大家都发现,早睡变成了一件奢侈的事:


有人晚上9点才刚到家,也有人9点了还没下班;


有人说,自己只有生病的时候,才能睡这么早。


1886年5月1日,争取8小时工作的美国工人们唱道:“8小时工作,8小时休息,8小时自由。”这句口号曾成为全球工人阶级为之奋斗的目标,可如今对于一些青年来说,依然是个奢求。


对很多人来说,上班的压力已经够大了,但回到家后,想要释放压力的他们,又不得不面对断断续续的工作联络,在处理完琐事之后,刷刷手机,已经深夜了。


也有朋友总结出了真谛,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白天不断地进行着枯燥的上班上学,而这个过程,会随着社会竞争的加剧,而愈发漫长,于是只有到了夜晚,甚至深夜,他们才能迎来真正属于自己的时光。



熬夜虽然是主动选择的,但伴随熬夜而来的睡眠失调却不是。


2021 年,中国成年人的失眠发生率高达 38.2%。


2022年,中国城市公立医院催眠镇静剂销售额超过 38 亿元,受疫情影响有所下滑, 但催眠用药市场依然稳健。


咪达唑仑、唑吡坦、 佐匹克隆、瑞马唑仑和艾司唑仑正从创新药物加速步入热门药物。失眠类药物的版图不断扩大,也从侧面反映出当代人睡眠问题的严重程度。


“想睡的时候睡不着,不想睡的时候都在犯困”,成了当代社畜逃不出的怪圈。


然而,无法晚上9点前睡觉的,除了上班族,还有部分中小学生。


某小学出于对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体贴地出台了一个“睡眠令”承诺书,鼓励小学生们在晚上9点前睡觉。



结果,这个承诺书发布在网上后,遭到了不同省市网友们的诉苦。



有的小孩写字慢,写完作业就已经快晚上10点了。



“晚上9点睡觉”这个事情,在网友的讨论下,愈发变得遥远而模糊,像是一个巨大的梦。



这个能好好早睡的梦,只存在于过去,和小霸王游戏机、少儿频道、乡村夏夜、《快乐大本营》等夜间综艺之类的事物共生着。


一个网友是这么描述自己能晚上9点睡觉的童年:“除了快乐只剩快乐。”


而如今,那些过去的时光,就像是冰箱上的贴纸,在岁月的冲刷下逐渐褪色。


这种扭曲的生活状态以及精神状态,更可以在一个小的网络切口中看到。


在各个视频平台,有这么一类叫做“存档点”或者“休息一下吧”的视频。


你要是看到这个视频,就意味着夜深了、该睡了。


由于这类视频充满着一种莫名的温馨氛围,引起了许多人的驻足,将评论区当成一个情感树洞。


有人倾诉着自己遇到的工作困难,有人诉说着自己无法入睡的原因。



“高一基本荒废了,所有人都孤立我,我该怎么办……”


“上夜班还要上到2-3点。”


“懒于追求所谓理想生活,如今的我已经疲惫不堪。”



其实,并不只全中国人民在失眠成瘾,全世界人民似乎都沦陷在失眠、晚睡中无可自拔,他们热议的话题,是#Staying up until 3am,3点还清醒着。


其中,这个视频收获了4万赞、533条评论。


不同国家的网友,也给出了不同的想法。


“在黑夜里,一切都太过刺耳。”



德国网友:“成年是我一生中最大的错误。”



印尼网友:“小时候我以为午睡是母亲对我的惩罚,现在我知道,午睡是一种享受。”



“我想要独处,但我不想要孤独,在凌晨3点,沉默过于喧嚣。”



世界性的普遍失眠,原因究竟是什么,为什么我们无法享受晚上9点的宁静了?


为什么科技越发达,我们却越疲惫了?


二、手机时代,狂欢的沉沦


有一些科学家,将世界普遍失眠的原因,归咎于疫情后遗症的影响。


譬如在2023年9月12日,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研究,大约有40%的新冠患者,即使在康复之后,依然出现了长期的睡眠问题,包括失眠、白天嗜睡、精神不振。



是否是这个原因,学界依旧众说纷纭。从大家的日常生活习惯来看,媒介与获取信息方式的变化,也同样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作息习惯。


这一点,从以前的电视台节目安排中可以看到端倪。


根据2006年的《中国中央电视台年鉴》,深夜节目的定义,是晚上23点 - 次日凌晨1点这一时间段。大部分电视台,根据对家庭作息的推测,划分了合理的节目安排。


晚上5点到6点,通常是小学生放学到家的时间,他们打开节目,就能看到《智慧树》《动画梦工厂》之类的节目上映,绿泡泡和红果果在热情地带着小朋友们跳舞、玩游戏。


7点饭桌上,看的是新闻联播,随之而来的是8点的黄金时间段,除了小孩要写作业,其他家庭成员都可以一同在沙发上观看电视剧。


如果是星期五,黄金时间段的分配会显得更加其乐融融,由于小孩可以在周末再写作业,那这时候,电视台就会在黄金时间段提供综艺类节目,如每周五19:30 - 22:00播放的《天天向上》,以及每周六晚播出的《快乐大本营》。


就算是这样,还是有很多小孩觉得太晚了,他们要在家长的催促下,赶紧洗漱,钻进被窝,直到第二天中午,再美滋滋地捧着零食看重播版。



如果让时钟继续运动,到了更晚的22点 - 24点时间段,则是一些灵异节目、财经节目、时政类节目的舞台。


回看一些过去的晚间综艺节目,我们总会觉得主持人服化道过时了,节目环节不新颖了。可是我们会承认现在2023了,我们因为科技的发展而变得更加快乐了吗?


好像不见得。


科技发展除了对生活的积极帮助,我们更要谨慎地考察它所带来的负面冲击。


首先,伴随着收视率的普遍下降,年轻人使用手机的频率增多了,由于手机成瘾问题,反而压缩了年轻人休息的时间。


根据Electronic Hub一项报告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有32.4%的清醒时间花在了屏幕上,约为5.5小时。手机花费的占比平均为 19.54% 。


而根据国家统计局报告,截至2022年12月,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平均工作时间为47.9小时,如果是五天工作制,则是一天9.58小时。


如果一个上班族早上8点起来,9点半上班,那么正常情况下他在晚上7点才会下班,到家处理完一切琐事后,大概是晚上9点。这个时间段,在过去,已经错过了电视台的黄金时间段。


所以他只能刷刷手机,一个小时的时间,至少可以刷30个短视频或者看完30个短剧。这种休息方式,跟吃辣条一样便宜高效,但没有人会承认如此打发的时间究竟有啥意义。


看似年轻人的娱乐设备丰富了,但他们的选择权却下降了。


手机、平板、电脑、游戏主机、掌机……现代社会有无数种提供给普通人休闲的方式。但对于陷入工作焦虑的人来说,他们到家后,疲惫、焦虑、面对接踵而至的琐事,数个小时的休闲时光被不断肢解。


于是,选择短平快的短视频、手游之类的休闲方式变得水到渠成。


自Pinterest起,瀑布流的设计,让用户只要轻轻地将大拇指上滑,算法就会自动给他推荐到下一个视频,但问题在于,当一个用户不相信落入了《三分钟看电影》的陷阱,他就会再跌入十个类似的快讲电影的陷阱,然后是格斗、彩妆、搞笑恶搞……


他们至此陷入了一个被系统设计好的牢笼。


可遥控器并不掌握在他们自己手中。


在过去,遥控器可以引导你前往你想去的地方,看动画片、看新闻,又或者是观看综艺。但现在,智能设备提供给你的可能只是下滑的权利,你的喜好被算法界定,你的审美被视频主的话语指挥,一个帖子告诉你应该怎么生活、怎么娱乐、怎么穿搭、加班太久了回家该怎么快速释放焦虑,失眠了又该买什么药品、枕头、被子甚至装修来拯救自己。


网络主播、KOL、KOC、网红、探店博主、Vloger,这所有的一切虚幻世界的声音,教你该如何快速释放残存的休闲时间,唯独没有告诉你,该如何选择自由。


我们怀念的,其实也不是晚上9点就睡觉这一特定的作息方式。


如果真的怀念早睡,那我们应该怀念原始人时期,太阳落山啥都看不见了,只能钻洞穴里睡觉。


或许对许多人来说,只是一种特定的松弛感消失了,那种对生活的掌控感,正在逐渐被剥夺。就像夏日的温度一样,慢慢冷却。


只是明年夏日依旧会回来,但我的未来呢?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WEEKLY (ID:phoenixweekly),作者:吴少剑,编辑:米利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