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日,《联合早报》又发布了几篇文章,对“坡县”这一问题进行了细致的探讨。从这几篇文章中,我们可以窥见新加坡人对“坡县”这一称谓的复杂心理。
在10月7日发布的《“坡县”可以休矣!》一文中,当地语文工作者汪惠迪表达了对“坡县”的这一称谓的不满。作者认为,在一些新加坡新移民或中国网民看来,新加坡论面积相当于中国的县级城市,使用这一名称调侃新加坡的人有轻慢失礼之嫌。作者要这些网友换位思考,称“要是老外用调侃的方式来称呼中国或中国人,感受会怎么样呢?”
这一观点显然可以代表很多新加坡人的观点。10日,《联合早报》娱乐专栏作者胡天培发文,分析了网友使用“坡县”时的心态。胡天培认为,喜欢给人起外号可能反映出一种“自卑与补偿”的心理,如果新加坡人不喜欢“坡县”这一称呼,这种行为就算是“语言霸凌”。“坡县”具有明显矮化新加坡的意图,而“阿三、湾湾”一类“矮化、侮辱甚至唤起当事人痛苦记忆的词”都应该避免。
当然,反对这一观点的声音也有不少。10日,《联合早报》还发布当地任职软件架构师沈洁元对汪惠迪文章的一篇回应,从多个角度为“坡县”站台。
沈洁元指出,一方面,用“坡县”称呼新加坡并非中国网友主流,而“给面子才叫坡县”的说法更只是极个别中国人的观点;另一方面,“坡县”这个词的使用“并没有贬低降格新加坡之意,而是更多地体现在本地生活的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的一种自嘲或幽默”。
沈洁元认为,新加坡在中国移民的目的地中高居第六,许多来自中国的新加坡移民使用“坡县”这一称谓,其实是一种受到传统文化影响的谦虚说法,类似程序员自称的“码农”。绝大多数在新加坡的中国人不会用国土大小、人口多寡来贬低新加坡。
针对这一争论,当地金融分析从业者蔡凌志也进行了专门的总结和探讨,认为“坡县”一词产生于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到新加坡求学或工作的背景之下,他们往往“只是出于简单的经济考量”,而并不准备进行“文化交流”或“文化融合”。而在这些人眼里,新加坡在地理条件和生活娱乐等方面,比不上中国的大城市。年轻人觉得新加坡“没有大城市的丰富选择,也没有大农村的自然条件”,自然会被称作“县”。
蔡凌志还指出,要辩证地看待这个词汇。他认为,一方面,“坡县”未必是新移民的一致看法;而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面对国际舆论,中国网民也要放下防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