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基本设施建设成了中国经济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而现如今,随处可见的空置住宅楼以及人迹罕至的桥梁公路却凸显出了中国过度建设的严重后果。

从上海搭乘复兴号高铁前往北京,车速最高可达每小时350公里。整个旅程几乎感受不到车辆的震动,而且很少出现晚点延误的情形。连接北京和上海的高铁车次几乎座无虚席,但沿途所经之处却显得有些荒凉:成片成片的空置住宅楼以及几乎没有乘客的豪华火车站等等。

北京大学经济学者佩蒂斯(Michael Pettis) 表示,这些荒凉表象背后暗藏着深层的原因。他认为,中国的快速发展已经到了极限。

佩蒂斯说:"最有说服力的例子是位于中国西南部的贵州。当地的收入很低,但尽管如此,那里的山区还是会大兴土木,修桥筑路。增长型社会一个常见的问题就是建设速度过快。因为他们虽然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但这些基础设施却无法产生足够的经济效益,用于这些设施的维护保养。"

这位经济学者表示,尽管全世界高铁的70%都在中国,但中国经济却只占全球经济总量的17%。但中国仍希望在今后五年后修建相当于德国、西班牙、法国和日本高铁总量的高铁线路。

中国政府给中国指错了发展方向吗?佩蒂斯教授表示:"在中国投资总额在经济总量中的占比达44%。这非常之高。在高投资国家中,这一比例通常为33%,而全球平均水平则为25%。也就是是,中国必须降低投资额度,因为投资本身并不能带来富裕。"

这对未来意味着什么呢?中国政府会将一系列新的建设计划一笔勾销吗?也许会的。但一旦减少投资,刺激内需提振经济的目标就将面临危险。除此之外,还应适当提高工资,但增幅也不宜过高,以免造成裁员。

"如果国家减少了建设项目,建筑工人就会面临裁员,这将导致失业人数的增多。但政府同时还希望,民众能够增加消费,促进经济发展。为此目的,政府必须提供国家资助,但这一点在政治层面上却很难推行,因为现在的政府支出就已经非常高了。今年年内,很多矛盾都显得非常突出。我个人的预估是,经济增长将会明显减缓,因为中国已经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进行大规模投资了。"

有鉴于此,可以说中国当前的经济形势非常棘手。而对于中国领导人来说,继续按照他们惯常的方式去管理经济已经成了一项严峻的挑战。历史上,从未有过一个经济体像中国这样实现了如此快速强劲的增长,而现如今这种快速增长的后果也已暴露无遗,急需进行应对。

就在几天前,中国统计局公布了最新数据: 8 月份的消费和工业生产同比都实现了强劲增长,涨幅达大约4.5%。迄今为止,中国政府一直以经济的快速增长引以为傲,但这样的增长势头能否继续保持下去,却是一个值得怀疑的问题。

提振措施收效不佳 中国经济依旧低迷



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尽管当局出台了一系列提振措施,但中国经济整体局势仍不容乐观。内需疲软,工作难找的问题依然广泛存在。

尽管当局采取了一系列经济提振措施,但中国服务业仍未出现任何增长。财新同标普全球(S&P Global)10月1日联合发布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今年九月采购经理人指数下滑了1.6,跌至50.2。这是去年12月以来的最低水平,仅略高于标志经济增长或衰退的临界点50。财新经济学家王喆表示:"鉴于营商环境的改善低于预期,今年九月服务业的供求增长较为迟缓。"与此同时,相关企业还面临成本增长的挑战,比如人员薪资的增长。

工业领域的增长也出现了变缓趋势:工业采购经理人指数下降了0.4,跌至50.6。此前,经济学家曾对该指数做出了略微上升的预估。王喆表示:"鉴于内需疲软,强烈的不安全感以及就业市场面临的压力,经济复苏仍需要找到一个稳固的基础。"短期内经济状况似乎无望实现好转,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前景的评估也从未如此悲观。消费品、投资产品以及初级产品的生产商都在采取裁员措施。

中国央行此前曾试图出台提振措施,恢复经济活力。例如,商业银行获准下调准备金额度,以便投放更多的贷款。中国作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今年有可能无法实现经济增长5%的既定目标。房地产危机、内需疲软、债务高企以及地缘政治的紧张态势,都对中国经济的整体形势构成了严峻挑战。


中国经济的疲软对德国经济也是一个糟糕的消息,因为中国是德国最大大贸易伙伴以及重要的销售市场。

专事房地产市场研究的中国指数研究院周日发布的数据显示,房产市场经历了自五月份以来的连续下跌之后,今年九月100座城市的平均房价实现了0.05%的增长,这也是2021年10月以来最大的月度环比涨幅。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国民经济中的占比高达四分之一,2021年,政府对房地产开发商债务积累问题采取整治措施后,该行业一直危机不断,应引发了全球金融市场的波动。

最近几周,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试图提振民众的购房热情,包括放宽贷款限制,以及北京等大城市的限购措施。但上述措施是否能在中长期内推动房地产市场的稳定和复苏,专家们普遍持怀疑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