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会议,
讨论是否批准全球首个
“人造子宫”技术的人体临床试验,
引发全球热议。
人造子宫到底是什么?
它和生育的关系究竟是怎样?
它距离真正投入使用还有多远?
......
▲图片来源:Hashem Al-Ghaili
一条曾在2021年发起人造子宫调查问卷,
并联系上海妇产科医生刘江勤,
和全球最大的人造子宫实验室——
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人造子宫团队
创始人Guid Oei,
对人造子宫进行了一次完整科普。
▲参与一条调研的观众,整体对人造子宫持积极态度
刘江勤说,人造子宫其实有两个概念:
一是“机器完全代替母体”的Ectogensis,
即机器代替女性生育,
目前不具备操作性;
二是“机器部分代替母体功能”的Ectogestation,
全球多个实验室在技术上可行。
▲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的人造子宫模型 图片来源:TUeCursor
Guid Oei表示,
他们的人造子宫模型已取得一定突破,
未来有望通过该技术
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与生存质量,
并帮助生育困难的女性。
编辑:陈薇沁
责编:陈子文
▲也门分子生物学家Hashem Al-Ghaili 构想的“人造子宫工厂”的概念图
2021年,一条发起“你怎么看待人造子宫”的调查,收到了14000多条反应各异的留言:“拯救生育率的最后一道工具”,“体会过分娩之痛才能真正懂得母爱”,“这项技术是不是像克隆一样,破坏了自然规律呢?”……
尽管如此,参与调研的人中有80%持支持态度,30岁的小A就是其中一员。为了生出一个健康的孩子,她放弃了年薪30万的上海税务局工作。
第一次怀孕的时候,办公室里为了竞争一个升职,每天气压都很低,她的宝宝在突如其来的流产中离开了,“医生说这是一次自然流产,胚胎在肚子里就活不下去了。”
之后小A果断放弃了升职加薪,辞职调整身体状态,在第三年终于迎来了第二个宝宝。然而,也撞破了老公的出轨。“在离婚的过程中回忆过去5年,我把全部的心思都放在备孕、保胎,生理原因促使孩子好像成了我一个人的责任。”
“我为什么要关注人造子宫?因为我希望有它的世界,男女为孩子投入的精力是真正平等的。”
▲《黑客帝国》剧照
小A向往的“从受精卵开始,胚胎都在母亲的子宫外生长、机器完全代替母体”的人造子宫,学术上被称为Ectogenesis,目前依旧只存在于科幻小说和电影中。
1923年,生理学家霍尔丹(Haldane, J.B.S.)第一次提出了“人造子宫”的概念。他在剑桥大学开展了一次“体外发育”(Ectogenesis)的全面讨论,认为人类在21世纪将不再遵从原始的本能生儿育女,70%的婴儿来自“体外发育”。
知识分子多拉·罗素 (Dora Russell) 赞同霍尔丹,认为:女性将从孕育子女的需求中解放,不再扮演母亲,不再卑躬屈膝,不再束缚在家务里,不再被排除在公共事务之外。
▲2021年1月,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实施我国第一个“人造子宫”胎羊体外培育成功,图片来源:郑州大学官方微信
近100年后的今天,一种被称为Ectogestation的人造子宫,已经具备“胎儿的某个阶段在母亲的子宫外生长,机器代替部分母体”的功能。
这种被誉为“难度不亚于登月”的人造子宫模型研究,正在全世界各个实验室全面展开:荷兰埃因霍温理工大学、美国费城儿童医院以及中国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等。
▲EXTEND装置曾在动物身上试验成功:2017年,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团队将相当于人类23-24周的胎羊放入“生物袋”,小羊经过4周“孕期”顺利出生
什么是医学概念的人造子宫?简单说,是代替母亲继续孕育早产儿的机器。
9月19日-20日,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召开会议,讨论是否批准进行全球首个“人造子宫”人体临床试验。会议的探讨的主角EXTEND装置,正是一种模拟自然子宫的人造子宫。
这个费城儿童医院在研多年的装置充满了含电解质的液体,用以模拟羊水环境。医生会将早产儿脐带血管连接到充氧系统,以令胎儿的心脏能够像在自然子宫中一样泵血。
研究人员表示,EXTEND是目前最接近人体试验的方案,如果试验成功,该装置有望在极端早产和妊娠后期之间的几周关键时期,为早产儿器官发育成熟争取时间。
▲一条连线人造子宫专家:Frans van de Vosse(上)、Kok Jasmijn (左下)、Guid Oei(右下)
荷兰的埃因霍温理工大学,同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人造子宫研究团队之一。他们在2019年获得了290万欧元(约人民币2261万)的资助,200多人的专业团队已经对临床的人造子宫进行了4年多的研究。他们的人造子宫曾参加2018年荷兰设计周,是业界最先进的模型之一。
▲模拟“胎儿在人造子宫内”的模型
他们的人造子宫模型由两部分组成:
1. 圆形的人造子宫模型,将多个已经成熟的医学技术连接起来(治疗心脏的体外循环技术、治疗肾脏的透析技术和治疗肺部的体外膜肺技术等等),模型内部的人造羊水富含蛋白质和电解质。
2. 可监测所有器官数据的智能机器,包括婴儿的心率、供氧、大脑和肌肉活动等,医生将根据数据对婴儿的健康状态进行判断。
Guid Oei向我们表示,“这项技术将有可能帮助到极度早产(27周以下)的胎儿继续发育器官,提高其存活率和生存质量。”
“更遥远的未来,我们想要去帮助生育困难的女性。”
▲很多人想象中的“人造子宫”:夫妻用机器在家养育孩子图片来源:Usbek & Rica
大众期待的人造子宫又是什么样?
与医生、科学家针对早产儿所研究的“机器代替部分母体功能”(Ectogestation)不同,大众对人造子宫有着更高的期待。在一条收到的200份问卷中,有80%的人选择支持人造子宫,且其中绝大多数人希望“用机器完全代替母体生孩子”(Ectogensis)。
很多人都描述了他们心目中的人造子宫。态度较为乐观的人描述人造子宫会是一个人工孵化器,从受精卵开始就代替女性子宫孕育孩子。
00后大学生小蔡甚至认为人造子宫是未来的趋势,写了一份幻想时间表:
2026年,人造子宫投入使用,给无法怀孕的女性带来希望;
2035年,越来越多女性使用人造子宫生育,增加社会竞争力;
2038年,人造子宫生育孩子成为社会大流行;
2041年,卵子交易合法化,年龄、样貌、知识水平姣好的女性卵子颇为抢手;
2059年,婚姻制度彻底终结……
支持:解决身体缺陷带来的遗憾
在一条收到的问卷与留言评论中,支持“机器完全代替母体”的理由大多颇为心酸。
其中得票率高达91.5%(最高)的是“许多人因为身体原因,无法得到一个健康的孩子”,细分包括夫妻不孕不育、高龄生产危机、婴儿器官发育不完全。
根据中国人口协会、国家计生委发布的数据,在中国每6对夫妇中就有1对正在经历不孕不育。
对36岁的阿苗来说,婆婆逢年过节放在桌子上的儿孙碗是她心里最深的一根刺,比身体上的人流、刮宫、封闭抗体治疗都可怕。
2014年11月,2015年7月,2016年6月,2017年2月——阿苗经历了4次无征兆胎停,孩子总在3个月左右就自然流产。之后的4年,她不敢再怀孕。
作为一名大学老师,面对婆婆每天在家拜佛、算卦、请僧人,搞迷信活动以“求孙来临”,她只能拉着老公穿梭在全国各大不孕不育专科,专家号一号难求。
她回忆在病房遇到的大多数病友的情况:身体在无限期备孕的过程中消耗,下班后的社交活动全部取消,夫妻关系也逐渐僵化。
此次一条的调查中,约80%的人表示自己或者亲朋有过类似经历,几乎所有人都说:医生无法给出准确的原因,孩子的突发性早产或是胎停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结果。
▲韩剧《产后调理院》中作为高龄产妇的职场女强人,接受生育“再教育”
生活在广州38岁的玲玲说,包括她在内,身边有不少需要一个“子宫”的女性朋友。
其中有两位患子宫癌,不得不“割宫求生”。而她自己的第二个宝宝在17周的时候不幸流产。
“当一个家庭中夫妻感情稳定、具备生二胎的经济条件时,女性往往会面临‘高龄产妇’这道坎。”玲玲解释说,很多女性的身体已经无法再承受怀孕了,但这种“拥有新生命”的愿望,却比任何财富、升职更让人向往。
之前她去社区医院建档,发现当天建档的5个妈妈都超过35岁。
▲《产后调理院》说出职业女性困境
支持:解放生育给女性带来的不平等
支持的人群中,机器生育将“让女性从生育带来的不平等条约中解脱出来”得票率在69.5%(第二)。其中提到的不平等包括职场、家庭及社会压力。
参与此次问卷的有60%为女性,大多都提到了怀孕是男女在职场最大的不平等。无论是寻找工作、升职加薪、深造创业的阶段,还是备孕、保胎及产后恢复,生孩子都让女性陷在被动之中。
依蕙怀孕的时候,正在和单位里同岗位的几个同事竞争升职的名额,经常出差,还解决了一件棘手的案子,却在升职消息来临前突然流产。
身体恢复后,她发现升职的名额给了能力不如她的人。领导偷偷找到她说:“大家知道你有怀孕的想法,都想让你好好休息。”
90后亚凡坦言自己身边的小伙伴普遍都有丁克的想法,至少35岁之前不要孩子。
她觉得相比80后,90后女性会比较鄙视“为家庭牺牲工作”的想法,尤其听到办公室生过孩子的姐姐说侧切、剪会阴、顺转剖的惨痛经历,让她感到人造子宫是一个靠谱的解决方案。
▲《坡道上的家》讲述女性因育儿,在家庭和社会上遭受极大不公
曾经在海外生活过的April笑称:“在中国,生育很容易变成全家人的事。”
很多女性即使自己坦然接受失败了,但她们身边的人并不能做到,“你无法去控制自己的丈夫或婆婆。”
家庭关系的不可协调可能导致“夫妻间的冰冷”“婆婆的恶言相向”或是“父母的失望”。认为人造子宫能帮助缓解家庭矛盾的得票率是68%(第三)。
作为幼师的Linda说,因为自己流产,往日平和的婆媳关系也被撕开了一个口,“婆婆讽刺我说上一代人都不会有这些事,都是我自己娇气的毛病,但其实周围有好几个同事都经历过突发性流产,这在我们这个群体很常见。但我婆婆不那么认为。”
桃子的妈妈从她结婚开始,就期待着外孙,一等就是10年,后来才知道桃子“输卵管缺失”。
因为长期的怀孕无果,阿苗和丈夫的夫妻关系也逐渐紧绷,“在家里,两个人经常会因为要做试管婴儿的身体调试而十分疲惫,相对无言。”
除此之外,还有网友提到一些间接影响,认为人造子宫会对某些特定群体产生积极作用。
90后Mina认为,机器代孕会促使黑市代孕或者出国代孕大大减少;
85后王先生承认自己并不想结婚,但想拥有一个孩子,人造子宫可以成全他们这样的单身汉;
95后阿米则说,中国的90后和00后对生孩子的欲望可能比养猫都低,用机器生孩子明显是一个在未来解决“出生率低”的途径。
▲《黑客帝国》中,Neo从Matrix母体中醒来的场景,充斥着科技毁灭人类的荒诞
反对:挑战社会结构和自然规律
在一条的调查过程中,也有20%的人明确表示反对人造子宫(Ectogensis)。
其中不少母亲提到了自己生育时的经历。80后芯艺说,经历了整整20个小时的分娩,看到孩子出生在她面前啼哭的那一刻,她突然觉得自己好伟大。
“母爱正是因为有了分娩才更伟大。”她认为,“如果人人都选择逃避分娩之痛,无法体会那种生命的振动,那类似抛弃孩子的现象可能会越来越严重。”
▲男性对于人造子宫的顾虑整体会比女性多一些
相比于女性,参加问卷调查的部分男性会站在更高更远的角度看待人造子宫。其中有一部分提出了“人造子宫和克隆一样,是对人类自然规律的破坏”。
80后工程师李先生提出,“机器代替女性进行生育,其实是对女性自古以来生育能力的剥夺,一部分女性的价值也会因此降低,所以这是对社会结构的挑衅。”
广东的马先生进一步提炼了人造子宫可能造成的社会影响:
任何生命科学的进一步发展都要经过详细的计算,因为这是一个不可逆的过程,这也是为什么政府会明令禁止“生殖性克隆”“基因编辑婴儿”。
还有极少数网友提到:“人造子宫开发价格不菲,且短时间内,99%的人群承担不起昂贵的治疗费用,这是明显的供需不等,为什么不把这么高的经费花在更有意义的事情上呢?”
▲大众想象中的人造子宫Ectogenesis图片来源:Hashem Al-Ghaili
▲科学家正在研究的人造子宫Ectogestation
即便没有往“机器完全代替母体”的方向研究,全球各大人造子宫研究所依旧面临大量的质疑:人造子宫难道不是下一个克隆吗?这没有违背自然规律吗?
荷兰团队的Oei回应:他们的机器未来只服务于极度早产的婴儿。因为伦理、宗教、政府、信仰等情况,他们并不想让自己的模型去服务不想生育的妇女。
结合人造子宫的研发难度,多数专家认为“人造子宫部分代替母体孕育孩子”的技术的成熟期将在10年以后,而“完全代替母体”所需的研究时间约为50年,且过程中将备受争议,不一定能得到社会与政府的支持。“用机器来生孩子”,这个诉求在3、5年内并不可能实现。
▲美国费城儿童医院团队的实验,展现了胎羊进入“生物袋”后第4天和第28天的变化,过程中胎羊持续发育
“人造子宫(Ectogestation)是医学界知名的‘登月’项目。”上海妇产科医生刘江勤解释,在医学界,延长人类寿命的项目,被视为对生命“最大边界”的研究;而胎儿能在多小的情况下来到这个世界并存活,则被视为对生命“最小边界”的研究。
“按照现在的科技,全球最小能存活的婴儿是21周加4天,中国最小的是22周加6天,那人造子宫的发展是不是可以打开更小的边界,到20周甚至18周呢?”
刘江勤医生回忆起人造子宫起源之一的“体外循环技术”(心脏相关)的故事。上个世纪60、70年代的美国,多名父母将“放弃治疗早产儿”的医院告上法庭,促进了医疗技术的发展。
一名叫多利的婴儿,一出生就被发现二十一三体、左心室、染色体多重异常,当时的医生认为孩子是救不活的,于是放弃治疗,这在当时的医学界看是“理所当然”。而父母认为孩子是可以存活的,悲痛交加之下,就将医院告上了法庭,在打官司的途中,孩子去世了。
“为了让这些孩子有生存下去的权利,社会才推动了体外循环技术的发展。”刘医生解释。
“所以今天,当我们讨论人造子宫的时候,不会只去分析它的难度和成本,我们也会考虑它所代表的生存希望。”
原本因客观原因无法生存的生命,因为科技的进步,有了活下去的权利。
▲Guid Oei教授在为家长讲解人造子宫的原理图片来源:TUeCursor
人造子宫(Ectogestation)的临床运用还有待长时间的研究、实验,但这不影响全球的科学家对它投入无限的热情。
采访的过程中,中外医生都提到了一个相同的概念:也许人造子宫在近期只能用于治疗早产儿,应用范围非常狭窄,但它的未来有无限可能。
“尽管人造子宫的研发难度不小于当初的登月、现在的核聚变,但是科技是会顺着我们的希望发展的。”
▲电影《卵舱一代》中,夫妻通过可拆卸的人造子宫“共享怀孕”
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会议最终未能按既定日程投票。管理局指出,人造子宫的研究很有前途,但对于尚未解决的监管和伦理问题还需要进一步讨论,其中包括:
动物试验基础是否足够
试验需有足够的样本量、持续时间、临床使用时间、风险、历史先例、探索性数据安全性、器械性能、人为因素生理评估、临床病理和组织病理学评估。
目前临床数据是否能支持风险评估
鉴于人造子宫技术动物模型和临床数据有限,一些早产儿结局临床研究可以纳入风险评估参考。
知情同意和儿童保护问题
参与试验的是早产儿,除非能够证明风险极小,否则必须提供直接临床效益前景、有合理的风险预期,及至少一种替代疗法,同时必须征得监护人许可。同时,父母可能对疗法理解不到位、情绪不佳、心理压力大,需由研究者、外科医生、新生儿医生、生物伦理学家一同设计研究、履行告知。
安全监测问题
人体试验应特别关注胎儿围生期死亡、早产儿关键疾病、住院期死亡等不良事件。管理局预计,人体试验最初将一次招募和治疗一名受试者。后续加入其他受试者时,应考虑纳入预后较好的婴儿(如存活率 20~50%),与常规治疗比较,评估生存和长期神经发育等结果。
▲图片来源: Hashem Al-Ghaili
Q: 什么样情况的人会率先使用上人造子宫?
A: 荷兰专家认为,最快的人造子宫临床实验将在2024年后开启,出生即处于生命边界(viability)的早产儿的父母可自愿参与,专家会判断婴儿的身体素质决定是否可使用人造子宫。
Q:全国人造子宫的需求人数大约在多少?
A: 根据WHO发布的《早产儿全球报告》,中国每年约有120-150万早产儿,其中10万个孩子出生在26周以下,是人造子宫初期的目标人群。
Q:一个普通人预计使用人造子宫的费用会在多少?
A: 目前,一个早产儿的医疗花费大约是100天20万。而专家预计人造子宫最初的费用会高达几十万一天,随着技术积年累月的成熟而下降。
Q:从“胚胎开始养育”的人造子宫技术,会在多少年内成熟?
A: 从现在起,发展3年左右的临床实验只针对早产儿。从胚胎开始的、完全不需要母体的人造子宫技术成熟预计需要至少50年,且此技术是否会彻底发展或使用存在很大争议。
Q:研发人造子宫的目的是什么?
A: 短期的计划为了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和生活质量,延长他们在“子宫”里的时间。
荷兰团队的妇产科医生Guid Oei解释,正常早产儿的肺部会因为过早接触空气,导致器官的损害。但是,当早产儿迅速从母体进入人造子宫,肺部呼吸系统将继续休眠,孩子正常发育器官至完整后,才会从机器中“降生”。
Q:为什么中国团队在研发人造子宫这件事上比较“迟缓”?
A: 妇产科医生刘江勤表示,其实中国各地多个医院都具有制造人造子宫的实力和医疗器械。中国没有海量研究,部分是因为现在的动物实验不能证明人造子宫优于现有医疗。人造子宫正式进入临床前还需要复杂的报批流程以及三期临床研究,因此人造子宫现阶段还不具备明确优势。
参考资料:
1. 刘江勤《人造子宫是怎么回事》
2. 郑州大学 陈依琳《国内首次!郑大人成功实施人造子宫胎羊体外培育实验!》
3. Successful use of an artificial placenta to support extremely preterm ovine fetuses at the border of viability
4. Successful use of an artificial placenta—based life supp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