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大家不要网暴张忻炀今天本来想写一篇奥本海默的影评,突然看到一则社会新闻令我久久不能平静。曾经火遍全国辽宁“神童”张忻炀,创下十岁考进高校本科、全国最年轻硕士纪录,在16岁已获得北京航天航空大学的资格读博,可谓无限风光。

00后无法明白,和我同年出生的张忻炀,是我们那个时代的“标杆人物”,学校热捧、家长羡慕,人生成就甩了同龄人一整条街。如今却落得无人问津、待业在家的窘境,令人唏嘘。

1

很多人批评张忻炀的自私,威胁父母不买房就不读博。从采访和过去的经历来看,张忻炀的心智确实和学历完全不成正比,自理能力差到成年后还需要父母照顾起居。

但我想说的是,张忻炀的一切悲剧几乎都来自于父母,是最典型的中国式家庭教育毁了这个孩子,而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能从他身上看到自己童年的影子。

张忻炀的天才并非源于兴趣和天生,而是被刻意干预的结果。据报道,张炘炀的父亲曾出过一本书,叫做《神奇的学习》,将自己对子女的“教育经验”自豪地分享给广大家长:

“为避免影响张忻炀学习,父母在他十岁前不看任何电视,也不在家中接客。在这之后,他连续跳级,并在他10岁时进入高考考场,考入天津工程师范学院。”

“自幼父母便给张炘炀灌输‘王者’思想与自我思想,导致他成为自私与清高的人,并且格外看重物质。他的父亲曾出版《神奇的学习》,只讲学习不讲做人。”

“张炘汤只有自我。他说:‘我最佩服的人是张炘炀,因为我觉得张炘炀比其他人都好,是世界上最优秀的’。因为是‘最优秀的’,他自视甚高。”

从这些信息我们能明显看出中国式家庭教育的典型特点:1.把我的人生期待强加给子女。2.不择一切手段让子女“出人头地”。3.只要我让孩子跑的比别人早,就比别人好。

张的父母是最典型的压抑型家庭配置,父亲公务员、母亲是教师,尤其是后者,经常会将职业期待代入家教中,认为我是老师我的孩子就必须学习好,从小高压是管理,这类家庭可以说屡见不鲜。

有多少人从小被父母报各种兴趣和特长班,浪费了一堆钱,却从来没有真正建立真正的热爱。这些“爱好”仅仅为了满足父母的期待,再深一层说,是父母为了满足社会的期待而强加在你身上的东西。

作为经济不发达地区、边缘城市的体制内人员,张的父母表现出了两个特质:1.对自己人生境遇极其不甘,有很深的北京执念。2.对成功的理解仅停留在学历和户口,完全意识不到人生的意义感和价值观还需要更多填充物。

在从小对子女的教育中,张的父母只有一个目标,就是提高分数,并采用了最高效的方法,牺牲掉所有在成长中和分数没必要的事情,这是典型的中国式家长。



这导致了张炘炀即使在成年后也难以生活自理,我可以断定他小时候几乎没有做过家务、也极少社交。而他的情况并不是个例,是“分数至上”家庭的普遍特点。

有多少人从小遇到过这样的情况:父母苦口婆心过来告诉你,家里头你什么都不用干、不用操心,就好好学习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感恩。这样的教育连生活自理都培养不出来,更不用说精神独立。

第三点是我最深恶痛绝的,中国式家长特别喜欢超前透支子女的可能性,必须让孩子比别人“超前”,几乎所有中国家庭都不自觉陷入一场“教育内卷”的军备竞赛。

10岁的张炘炀就参加了高考,分数只达到了二本线,想想也很正常,完全可以放慢速度,继续打磨一下心智和学业。但是张的父母坚持要把心理年龄明显有缺陷的孩子,送去一个成年人的复杂世界。

在上学的过程中,从小被灌输“王者理念”的张炘炀第一次遇到了挫折,从小父母给他制造了一个“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幻象,用欺骗的方式来让他一心一意提高成绩。

只知书本的他对外部世界的宏大浩瀚完全没有心理准备。原生家庭条件所带来的自卑感,在北京这座城市尤为明显,最终他的心态崩溃,并威胁父母给自己买房。

这种事仅仅为个例吗?有多少家长逼孩子从小学奥数、提前学大学的知识,即使出了国,没有应试压力,依然疯狂地教育内卷。

我前段时间看了一个新闻,美国一个华人家庭的十二岁小孩拿了好几个社区大学的学位,有什么历史学、社会学、人类表达学。这当妈的甚至还把这当成成功经验在国内分享。



但是作为一名社科领域的工作者,我可以负责任的说,一个十二岁的小孩根本不可能懂什么是历史和社会学,他或许完成了书本和考试的内容,但过早地学习对于他的成长没有任何价值,这只会透支他的想象力,让他忽略对现实体验。

2

为什么中国式家庭会出现这样的现象?究其原因在于父母对子女关系的理解。

不久前,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总经济师陈文玲说了一句雷人的话:

“按照贝克尔经济学家的行为经济学说,子女也是消费品,子女是长周期的消费品,是可以给你带来长久回报的耐用消费品。所以年轻人不生小孩是不对的……”

我觉得这段话虽然直白,但是很好地揭示了中国人眼里的子女是什么,对于中国家长而言,子女不是独立的个体,而是消费品、投资品,更确切地说是附属品,属于家长的财产。

既然是财产、投资品,就必然要悉心照料和投入产出,投入体现在父母对子女“无微不至”的干预,从日常起居到人生规划。商人对财产就是这么打理的,不关心生意的商人不是好商人。

有投入就必须要有产出,投资失败是不可接受的。所以父母必须要让孩子“知恩图报”,别管多穷的家庭都要从小培养孩子的服从和感恩,即使成年我也要控制你的生活,因为我生下你,赋予了你生命,你就应该属于我。

这一点欧美文化是完全不同的,你如果有一些国外朋友或者经常看外国电影、视频,你能明显感觉到子女和父母的关系更加平等,家庭的氛围更加愉悦轻松。

因为在欧美人的价值观里,子女的生命并不是父母给予的,而是上帝的馈赠,只是正好来到了你的家庭,你应该感恩上帝给予了你一个生命和成员,让你的人生拥有了一段特别的经历,每个人无论年龄、学缘,在上帝面前人人平等。

所以欧美的家庭教育,极少会出现干预子女的情况。父母有自己的生活和兴趣,不会给予子女中国式家长,如此多的关注和期待。等到孩子长大了,父母也不会包办孩子的人生,同理,也不会要求孩子给自己提供“回报和感恩”。

所以欧美小孩的特点就是,从小放养,天真烂漫且自信活泼,但坏处就是,对规则的服从度极低,在我们看来有些离经叛道。自由度高了极差就大,好的非常好,从小自我驱动,坏的非常坏,打架抽烟“无恶不作”。

而中国的小孩则是“千人一面”,有着相似的成长经历和思维方式,性格内敛,缺乏冒险精神和打破规则的创造力。好处就是“乖”,坏也坏不到哪去。

不过,我很欣慰的是在采访的最后,张忻炀说自己已经完全看开了,即使躺平也不在意别人的眼光。我认为他的路虽然艰苦,但未来大概率能走出来,不至于陷入精神问题。

因为,在见识到世态炎凉后,他已经意识到了自己的局限,开始愿意去摆脱别人对自己的期待,寻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了。在这点上,他比很多人都清醒的多,希望大家不要再网暴他了。

3

除了在文化上对亲子关系的理解不同外,中国家长还有两个典型的特质,决定了他们的教育理念:一是唯物主义价值观下对成功评判标准的单一,二是贫富差距所引起的不安全感。

有位历史学家说,中国文化和伊斯兰文化是两个极端,前者是纯粹的唯物主义,对形而上的信仰毫不感兴趣,伊斯兰则是另一个极端,生活完全被宗教填充,前者的问题是过于世俗化,后者是难以世俗化。

这在我们的教育理念中体现的淋漓尽致,几乎所有家长对孩子的“成材”标准都是一致的:高学历、高收入、娶妻生子、传宗接代,运气好点,最好再当个官。

为什么这些会成为“成功”人生的几乎唯一标准,因为收入、学历、职位完全是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只有看得见的东西会给我安全感和满足感。而什么宗教信、仰那些东西我看不见,我也不相信。

所以,无论是贫穷、中产,还是富裕的家庭,都陷入到了一种因成功标准过于单一,而只能在一个赛道“内卷”的尴尬,这个星球上没有任何一个族群比我们更喜欢“炫娃”,有娃不炫如锦衣夜行。



其实,成功的标准是多元的,当你得到一件东西是,或许会付出你看不到的代价。张炘炀的父母从小将“成绩”这项看得见的东西,牢牢抓住,却忽视了那些看不见的,只有在自由的环境中才能成长出来的东西。

在基督和伊斯兰文化中,成功的标准并不仅用世俗物质来衡量。一个人在现实中的成功和失败与否,在神的面前是没有任何区别的,而信仰的存在让人可以看轻得失,当然有些人认为这是精神安慰剂,但事实是,这确实减轻了内卷和攀比。

我们再谈谈安全感。小时候,每次去老人家里吃饭,一定是大鱼大肉高油高盐,为什么?因为在很长一段时间,中国处于一个极其物质匮乏的状态中,老年人,甚至中年人有与生俱来的对物质缺乏的恐惧感。

这种恐惧感当然会随着中国物质水平的发展而减轻,但想短时间内改变是不可能的。此外,我们虽然成为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平心而论,在社会福利和经济平等上,依然和欧洲国家有不小差距。

这些因素构成了当代中国父母的“不安全感”来源,这也是教育内卷无法解决的原因之一。我和不少教育领域的官员、政协委员聊过天,大家并非没看到问题本身,而是要改变时面临的阻力太大。

最后我想说,我并非抬高别人贬低自己。我们应该正视问题本身,减少张炘炀这样的教育悲剧。

背景新闻:

12年前要父母北京买房被拒!16岁读博士神童现状令人唏嘘

大家还记得那个16岁读博士的神童张炘炀吗?2岁半在短短三个月内掌握了1000多个汉字,10岁考上大学、13岁读硕士、16岁读博,智商140左右,当年媒体报道的沸沸扬扬。





不少网友还清晰记得当年她在节目上跑来跑去的样子,那时候蛮可爱童真的。



最近这两天,一度消失在公众视野中的神童上热搜了,1995年出生,如今已经28岁的他,现状乍一看好令人震惊。

8年博士毕业后曾担任过高校外聘教师,目前没有固定工作,跟朋友合伙接项目挣钱,父母每两三个月打来一万,银行卡只剩下几千块。







他说:“无业一身轻,我现在至少不用看别人脸色。”



????

很多网友看完后的沉默震耳欲聋,第一反应:妈呀现实版伤仲永!!



回顾张炘炀的从小到大,确实是百感交集的,你会发现,他很小就有自主意识了,但是没有任何决定权。

2005年,张炘炀10岁的时候,高考505分,离985差50分,他想复读,但爹妈不让,帮他填报了天津工程师范学院,让他去上大学。



后来13岁大三就考上研究生了,导师让去德国留学爸妈也不让 (德国要求14才能独立入学但是他爸不愿意等)



他说行那就在北京买个房,不买房不去读书。

好像是他当时通过数据算出来的——就学校购买的数据库有各种数据的加上官方公布数据。比如M2,在建面积,库存面积,销售额,什么的——他算出当时北京房价冰点,家里能出得起首付。



结果万万没想到,他爸妈租了个房子,骗他买了,他以为是买房了,就开开心心读书了。



值得一提的是,提买房的另一个原因是:一直都是父母给张炘炀提要求,他认为也应该给父母提要求。就提了这么一个“买房”的要求,还被骗了…



另外当时这件事情被报道后立即在网络上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原本大家都认为张炘炀是模范学生的代表,然而他却变成了让父母难堪、不知感恩、毫无孝心和心比天高的孩子。许多人对此表示无法接受,纷纷对他提出指责,舆论一时哗然。







如今不少网友都觉得,回头再看,人家才是真的天才,被家人拖累了。



如果当时不是他爹妈那么拎不清,现在他们家就会有一个11岁考上958,14岁赴德国留学读博的儿子,以及一套当时几百万但是现在一两千万的北京房产。



有网友叹息:那他现在就是用这样的方式,报复父母么?

怎么说呢,采访视频里张炘炀没说报复,跟父母关系还挺好的。



就是他现在看的很开了,可能也有点摆烂吧。

他之前做大学聘外教师有存到钱,现在也在跟朋友做项目,没有完全“啃老”。他现在的状态更多是看透了钱财名利,没有往上爬的动力了。



提到当年他让父母在北京买房那事,他说属于双方都妥协了,他妥协的更多。







名义上说是父母欠他一套房,实则是欠他一个可以自主选择的人生。











而关于当年外界评论他不知感恩的事,他也毫不在意:这也是一个观察各种未知生物的机会。



而且他和当年不同,现在完全不想买房了。





他还说他不会轻易要小孩,如果要小孩,会全力支持小孩的选择的事。

毕竟他父母对他的控制欲超出了合理范围。





认识他20年的指导老师说,他比以前更加沉默了……







从他现在的心态和话语来看,真的是变了很多很多……









……

哎无限唏嘘,这种事换谁都会大无语吧。

祖坟冒了4次青烟啊——说实话这都不是冒青烟,祖坟都喷火焰了——结果全被他爹妈浇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