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作为一种元能力的写作”。


请朋友们先阅读一篇文章,来自奥运冠军何冲,他刚刚从天津狮子林桥和“baibai们"跳水回来:







▲文章截图来自何冲知乎账号


写得很棒,对不对?与天津跳水大爷“生存一分钟,快乐六十秒”的口号相得益彰。


对于许多人来说,写作并非易事,乃至有些望而生畏。有的朋友事业成功,讲起话来滔滔不绝,金句频出,可是,一旦要他写一篇三百字短文,却痛苦异常,在空白文档前熬一个星期都出不来。


甚至,许多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也是如此。 


印象里,有两位学者曾因此发火。


一位是南京师范大学陈吉德教授。在评审一篇教育部抽检的博士论文时,他发现,这论文“穿越底线,差到几乎让人愤怒的地步”,比如,一个标题长这样,不仅奇长无比,还语病多多:“综合近年来奥斯卡最佳摄影奖来分析这《拆弹部队》和《阿凡达》两部代表性的强的电影以及奥斯卡对数字时代电影摄影的审美倾向”。


在评审意见中,陈教授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我强烈强烈强烈(重要的事情说三遍)建议教育部有关部门一定追查论文的相关单位和作者的责任,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陈教授是爱之深,责之切。其实,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博士学位授予国家,我们所发出的博士学位证书数量,已经来到了100万的关口,这100万博士,有多少人因为缺乏写作能力而煎熬?很多。要是再多评审一些,陈教授的情绪很可能就不够用了。


另一位是中国社科院外国文学研究所陈众议所长,因为他同时是全国政协委员,他便在一次全国会议场合炮轰:“有的文学博士竟然连文章都写不好,更别说文采斐然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陈委员将这一问题的症结归于“中文教育不足”,正式建议教育部门尽快提升中文教育在学校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我的观点恰恰相反。一个文学博士,所接受的中文教育,已经是天花板级别,从9年义务教育到高中3年到本科4年到博士研究生毕业6年,累计超过20年,这20年里,从语文课到专业文学课,他接受的教育课时还少吗?即便是普通学生,这么多年来,哪个学期的语文课不是占了重头?那为什么他们无法把文章写好?


这说明,恰恰是当前的中文教育本身没有起到应有作用,如果不做调整,单纯再往上增加课时,加大比重,只会适得其反。所长的一片苦心,怕是收不到好结果。


好比一个种西瓜的农民,花了一年时间每天浇水施肥,一天也不停歇,结果呢,长出瓜全部烂心了,不能吃,于是他说,怪我不够勤奋,从明天起,加大浇水施肥时间次数,从每天白天浇水施肥改为每天白天夜晚都浇水施肥。岂不知,西瓜之所以烂心,就是因为肥水过剩了,再加大肥水,只会让下一批西瓜烂得更透。


可惜这似乎是大家看破不说破的常识。


因为是“每天一千字”、千字营发起人,我对写作有保持常年观察。我常常说,写作是一种“元能力”,它不仅是作家的事,而是我们每个人都应具备的基础能力,我们当下的障碍在于:在对写作的认知上,我们有一层窗户纸没有捅破。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说何冲的文章了。我们要思考的是,为什么一个在20年里将主要时间投入跳水训练的奥运冠军,可以写出如此笔锋流畅、有穿透力的文章?


何冲的文章好在哪里?好就好在切中了时代脉搏


这让我找到了我初次跳水的时候的感受,就是单纯的开心。那种完全剥离物质生活外的开心,那种纯粹的“全体向我看齐,我要开始装逼了”的开心。


这几年,我们的青年一代都陷入到一种新时代新风向在不断变化,但人却越来越务实和保守的情况,日常消费的自持压力很大程度上的消解了这种纯粹的、个人化的快乐。


当代有一种风气很奇怪,人们虽然爱好名利,但对新事物的尝试却日趋保守。又到一个东西热度起来后又不管不顾的盲从……总是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缺乏一个正确的看待事务和资深,积极挑战的精神。


(可能是因为时间仓促,何冲文中的“资深”应为“自身”——呦呦鹿鸣注) 


作为参与者,何冲在狮子林桥上往下跳的时候专注个体的放松快乐,当他来讨论这件事的时候,想到的是一个时代的精神症候,并希望用挑战自我的积极态度去激励它。


他9月5日到狮子林桥跳水,当天晚上就在知乎上写了这篇。那么,他又是如何做到的呢?


查询新闻,何冲是2016年8月退役的,“退役后的很长一段时间,他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打游戏、猛吃,昏昏度日,很快胖了几十斤。”后来,他参加演讲、综艺、写公众号、创业,以此找回“跳板上的那份心跳和紧张”。


“我希望让更多人了解运动员,我们不再是没有个性、就是跳一场比赛下来,然后带上金牌消失在公众面前的那么一群人。”


“在传统观念里跳水比较局限于场地,必须有个游泳馆、有跳台跳板才能开展。我希望寻找一个新的方向,并不局限于游泳馆。希望能通过我的号召让更多的人来喜欢跳水。”


这3点想法(我加粗部分)和他这篇文章一脉相承。也正是因为有这些想法,他才成为去天津狮子林桥跳水的第一个奥运冠军,才会与众不同地说“跳水不局限于游泳馆”,由此才会有文章的内核——挑战自我,找回最初的骄傲,纯粹的、个人化的快乐,“那种完全剥离物质生活外的开心,那种纯粹的‘全体向我看齐,我要开始装逼了’的开心”。


有了这些思想内核,这篇文章才立住了。


也就是说,这篇文章之所以写得这么快,这么有穿透力,是因为何冲从2016年退役后就在思考这些问题点,并且在之前的访谈中已经尝试阐述过,在之前的行动中探索过,而今天的文章,只是水到渠成。 


换言之,真正好的写作,来自日常持续的思考,来自对深度问题的关切,以及踏实的身体力行,最后才会有感而发。这些,都是与作者本人的行为以及人生深深捆绑的。如果不是这样,仅仅学习各种作文套路、辞藻、技巧,都是流于表面,难入骨髓的。


这就是写作“重剑无锋”的层次。


所以,为什么“文学博士连文章都写不好”?这层窗户纸是:乱花渐欲迷人眼,这些博士的日常生活中,回避真问题,迎合伪问题,迷失于苟苟营的生存技巧,并未进行足够的深度思考。而一个真字是绝不可少的阶梯。


“岂有画堂登猪狗,哪来鞋拔作如意。”因为各种原因,许多人丧失了求真的勇气,不问是非只问利害,但却并不自知,或者并不承认。但真正的规律是:在一堆伪问题里大张旗鼓,就像在流沙上建摩天大楼,再怎么冥思苦想,再怎么妙笔生花花枝乱颤吹拉弹唱,也不会是好文章。


什么是好文章?好文章是那种当作者老了仍可以从容骄傲地传给自己孩子看的文章。在它的反面则是:威名再盛的公公归根到底也仍然只是一个公公。


今天先谈到这里,一家之言,大家姑妄听之,如果对您有所帮助,那就最好不过了。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呦呦鹿鸣(ID:youyouluming99),作者:呦呦鹿鸣的鹿鸣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