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现在,欧洲上空正在进行一场不可思议的壮举——4名人类开着2架滑翔伞飞机,正带着一群鸟向南迁徙。
可是,鸟不是自己会迁徙吗,为什么要人类带路?它们真的会跟着人飞吗?
8月21日,迁徙团出发了|Waldrappteam / Facebook
开飞机带领鸟迁徙
被飞机带着飞的鸟叫隐鹮(Geronticus eremita),20年前,动物学家就开飞机带着它们迁徙——因为它们在野外的处境已经岌岌可危。
隐鹮又名“北方秃头鹮”,过着群居生活,栖息在荒漠、半沙漠或岩石环境,跟朱鹮是同一个科的亲戚。隐鹮曾广泛分布在中东、北非及南欧,然而,到了近代,由于过度放牧和捕猎,隐鹮的野外个体数量急剧减少。1990年,隐鹮被列为极度濒危物种,大多数隐鹮都在动物园过着人工饲养的生活。
小时候还是有头发的,长大了发际线就后移了|Waldappteam / Facebook
动物行为学家约翰内斯·弗里茨(Johannes Fritz)想要改变隐鹮的处境,恢复更多野外隐鹮种群。弗里茨成立了隐鹮迁徙团队(Waldrappteam),从2004年起,他们就开始尝试开飞机带领幼年隐鹮迁徙到野外越冬。这些幼鸟都是从各个动物园收集的,他们会将鸟儿从破壳养到秋天羽毛丰满,然后带它们回归野外。
团队每年都会带领隐鹮从阿尔卑斯山北部的春季繁殖地出发,向南飞往越冬区——位于意大利托斯卡纳南部的奥尔贝泰洛湖保护区,隐鹮就在这里被放归。
繁殖区与越冬区位置一览。红线是迁徙的路线|Waldappteam / Facebook
当隐鹮在三岁达到性成熟时,大多数被放归的鸟就会在春季返回它们的栖息地进行繁殖。到了秋季,它们继续高飞,有孩子的就领着孩子一起,向南迁徙,如此循环往复。形成迁移传统后,就不需要人类的干预了。
老婆孩子热炕头在岩壁|Waldappteam / Facebook
2011年春天,团队观测到了第一只独立迁徙回北部的隐鹮——它从托斯卡纳越冬区出发,沿着曾经越冬的路线,成功飞回了繁殖区。随后几年,越来越多的隐鹮都自主沿着这条路迁徙,到现在已有270多只隐鹮稳定地往返于这条航线,隐鹮也在2018年,从极度濒危降为濒危状态。
然而,因为气候变化,这条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迁徙之路又有了困难。
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
为了度过欧洲的冬天,隐鹮需要在阿尔卑斯山脉变得极寒之前赶到南方。去年,弗里茨监测已经野化的隐鹮时,发现鸟儿的羽毛上覆盖着积雪,它们长长的嘴努力在结霜的土壤中寻找蠕虫。2022年,在繁殖地过夏天的 60 只隐鹮中,只有 5 只成功穿越雪山,回到南方。
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变暖的秋季推迟了它们开始迁徙的时间。在10年前,它们往往9月底就会出发,而现在已经推迟到了10月底。然而,越晚开始迁徙,它们遇到的困难可能越多——11月,阿尔卑斯山脉上升的暖气流太弱,隐鹮很难飞越山脉,就会被困在冰冷的死亡谷。如果一直这样下去,好不容易逐渐恢复的野生种群就有可能再次灭绝。
为了拯救这些迁徙失败的隐鹮,弗里茨和他的团队用黄粉虫引诱饥肠辘辘的鸟,将它们装在车里,再开车绕过陡峭的山脉,把隐鹮送到了阿尔卑斯山南部。但他们也意识到,这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解决方案。隐鹮不能永远依赖卡车运送,最终它们还要靠自己迁徙。因此,针对今年的迁徙,弗里茨提出了一个想法——向隐鹮展示一条新的迁徙路线。
弗里茨规划的这条新路线从德国的宾宁根向西南出发,绕过阿尔卑斯山,到达另一个合适的越冬地——西班牙南部的安达卢西亚地区。然而,这个新越冬地距离繁殖地有2300公里之远,是曾经迁徙距离的3倍多。因此,今年的越冬迁徙,对弗里茨的团队和隐鹮们,都是一项挑战。
新迁徙路线与原迁徙路线的对比 |Waldappteam / Facebook
为飞行做准备
不论是隐鹮还是其他鸟类,都不会平白无故跟着飞机和人飞。想要让鸟儿加入并跟随飞行,需要很多前期训练与准备。在过去的十几年里, Waldrapp团队也不断优化隐鹮的繁育流程、改进飞机设备以及飞行技术。
今年,海伦娜·韦纳(Helena Wehner)和芭芭拉·施泰宁格(Barbara Steininger)作为人类养母,在繁殖地照顾隐鹮雏鸟,并陪伴它们长大。只有养母才能与鸟儿接触,这样可以帮助雏鸟形成一种“父母印记”。
陪伴今年四月出生的隐鹮宝宝长大 |Waldappteam / Facebook
两位养母持续、密切地与每只鸟互动,鸟儿与养母之间的联系就进一步稳固和加强。这种牢固的“社会纽带”是共同飞行的基础,能保证鸟儿在迁徙时可以跟随养母飞行数百数千公里。
为了减小鸟儿面对飞机的胆怯,养母会在鸟儿接触飞机之前,定期向它们播放发动机的声音;飞机还会在鸟舍前上下飞行,这样可以让隐鹮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逐渐适应飞机。
雏鸟孵化后,经过42~50天,就会长出羽毛。羽毛长齐了,鸟儿就要正式进入飞行训练营。
飞行器的螺旋桨四周安装有网状笼,可以防止鸟儿在飞行过程中被螺旋桨误伤|Waldrappteam
飞机的飞行速度会控制在40~45公里/小时,与隐鹮通常的飞行速度相同。最初进行飞行训练时,每日飞行距离约为60公里;隐鹮渐渐适应后,一天最多可以飞 300 公里。
养母会不断呼唤鸟儿们,鼓励它们跟随|Waldrappteam
正式迁徙的飞行编队有两架飞机,由弗里茨和另外一位经验丰富的飞行员驾驶,后座各带一位养母。汽车团队也会伴随飞行编队行驶,他们通过无线电保持联系。今年的迁徙预计会花费30~40天,在出发后,也会有休息日。地面团队会在每次起飞后拆除营地,并在到达下一个休息地后迅速搭建好鸟舍,让隐鹮们歇脚。
另一架飞机的视角|Waldappteam / Facebook
到达越冬区后,鸟儿将先在鸟舍中住几周。之后,它们就脱离养母的照料,适应新的环境,与野生同种接触,并融入当地群体。团队也会在释放鸟儿之前,给它们配备定位装置,便于在未来跟踪监测它们的迁徙状态。
你也可以在waldapp团队的官网,随时关注2023年的迁徙动态。https://www.waldrappteam.at/en/migration-current/
人类带鸟飞,已不是头一回
话说回来,弗里茨是怎么想到开着小飞机给隐鹮指引方向的呢?
其实,这已经不是第一次有人带着鸟儿飞翔了,弗里茨也是受到了成功案例的启发。上世纪90年代,比尔·利什曼(Bill Lishman)就带着一小群加拿大黑雁(俗名加拿大鹅),从加拿大的安大略省飞到了美国的弗吉尼亚州。
80年代中期,利什曼了解到,雏鸟孵出后会对第一眼看到的东西产生印记,认为那就是它们的父母。于是,他萌生了与鸟同飞的想法。他在自己的庄园里孵化雏鸟,训练它们对他、他的家人以及发动机的声音产生印记,梦想着黑雁长大后可以跟随他飞翔。
利什曼的尝试遭遇过很多次失败,他常常飞着飞着就栽进玉米地,雁们也常常待在水池里,不加入他的飞行。他花了很长时间改造飞行器、训练鸟儿们,功夫不负有心人,1988年的一天,他“一把屎一把尿”带大的黑雁们,终于跟随着“爸爸”一起在天空翱翔。
利什曼后来被称为“鹅爸爸”,他的这一壮举,还被改编成了电影。在电影《伴你高飞》中,小女孩抚养了一群加拿大黑雁雏鸟,并开着飞机,引领鸟儿们飞去了越冬地。
利什曼的本职其实是雕塑家,他在体验了与雁飞行后,还进一步投身到美洲鹤的迁徙保育工作中。十多年后,他的飞行也启发了想拯救隐鹮的弗里茨。弗里茨开飞机引领隐鹮迁徙、恢复隐鹮野生种群的工作也获得了成功。
从曾经护送10只隐鹮幼鸟,到今年的35只;从600公里,到2300公里,今年的越冬之旅无疑是热闹又充满挑战的。如今,迁徙团已经顺利飞行了670多公里,到达了法国南部,相信远方会不断传来好消息。
参考文献
[1] https://www.waldrapp.eu/en/
[2] https://www.waldrappteam.at/en/
[3] https://www.ilpost.it/2023/05/03/ibis-eremiti-cambiamento-climatico-spagna/
[4]https://e360.yale.edu/features/after-a-400-year-absence-waldrapp-rare-ibis-returns-to-european-skies
[5]https://www.cabinetmagazine.org/issues/11/harris_lishman.php
[6]https://www.cbc.ca/radio/asithappens/as-it-happens-wednesday-edition-1.4471382/remembering-artist-bill-lishman-the-man-who-flew-with-canadian-geese-1.4471389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果壳自然(ID:GuokrNature),作者:碗碗,编辑:麦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