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有读者问我:怎样拥有一个高质量的人生?


很重要的一点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不随波逐流,不人云亦云,不被诱导操纵,能够从噪音之中“剥离观点,听到事实”。


思考的质量,决定人生的质量。但是,这很难。


比如,我今天冒个险,问你几个问题:中医是不是伪科学?上帝是不是一些人的臆想?



我继续冒险,接着问你:情侣恋爱,应不应该给对方看自己的手机?


你不用着急回答,因为这些问题,每一个都是著名的,能让好友面红耳赤,发小割席断交的“分手题”。


这是为什么呢?这里面的主要原因,是很多人讨论时没有分清楚:事实、立场、观点。



事实


什么是事实呢?就是在客观世界中,可以被证实或者证伪的东西。


我举个例子。前些日子和朋友吃饭。因为连续出差几天昏昏沉沉。


她一直在说,我一直在听。


她一句话把我唤醒了:“两个人为一件事争执,说明这两个人都不懂。否则,大家都是聪明人,如果另一个人真懂,有说服力,都是能听出来的。真听不懂,胡搅蛮缠,懂的人也懒得争了。”


说得真好。


有时候,我们的朋友圈和微信群经常被一些社会事件刷屏。


双方激烈地争辩一些问题,但总是觉得怎么都说不到一块去,彼此鸡同鸭讲。


甚至觉得对方看问题的角度,怎么这么刁钻,甚至有些阴暗和扭曲。


这里面很重要的原因是在发表观点时,没有分清楚“事实”和“观点”的区别在哪里。甚至有些人虚构事实来捍卫自己的立场。


比如,你刷短视频时,看到一条视频消息:前段时间,有一家护肤品品牌的线下店倒闭了几十家,妻子泪洒现场,员工们纷纷走出公司,创始人北漂十几年买不起房,回到成都也没房,一家人和母亲住在一起,把旧房子改造后,还把母亲养了多年的狗狗送走。


你又扫了一眼视频评论区,非常热闹。


网友A说:“嘘,告诉大家个秘密,这个品牌创始人是个渣男,所以他老婆到现场才哭的。别看他外表温文儒雅,其实对家里人态度可差了。不刷碗,还打老婆。对父母态度也很恶劣。满嘴仁义道德,背后干的都不是人事儿。”


网友B说:“这个创始人对员工很差,不舍得分钱,你看,优秀员工们都纷纷走出公司了。前段时间还去了赌场,输了好几个亿。”


网友C说:“这个创始人的品牌是被店租压垮的。现在租金涨幅可凶了。”


网友D说:“这个品牌是增长遇困,母公司营收下滑,才倒闭了这么多家店的。”


网友E说:“因为前两年不可抗因素,导致大量线下企业破产,连这个品牌也没能幸免。”


请问,上面的消息,哪条才是事实?


或者说,你亲眼看见的,听见的,真的就是事实吗?


可能是,也可能不是。


因为,谁掌握了解读权,谁就掌握了事实,以果为因,颠倒黑白,太容易了。


你对“倒闭”这件事的观点和情绪,取决于对方以什么样的叙事“建构”告诉你。


比如,创始人和妻子泪洒现场的画面,可能是之前年会时的感动发言照片,妻子感谢丈夫多年的体贴照顾,创业时的艰辛,说到动情处,不禁流下泪水。


比如,创始人回到成都,是因为母亲患病,需要照顾,本想把母亲接到北京一起住,但是母亲年纪大了,对老房子很眷恋,对新环境很抵触。


妻子提出搬回成都,成都不是没房,而是买了3套,住一起是为了更好地照顾老人。至于送出狗狗,是老人提出,当时小狗有皮肤病,老人怕传染给孙子。


结果呢?却被人有意“蒙太奇”,变成了妻子哭诉品牌创始人“北漂十年买不起房,生性凉薄,自己丧偶式育儿,他好大喜功,导致大规模闭店,还不孝顺”的场景。


这些关键词用“蒙太奇”组在一起,瞬间就引爆了传播。



什么是“蒙太奇”呢?这是一种电影理论,意思是两个无关的镜头按顺序出现,会让人产生联想。


比如,现在有3个镜头。镜头1:一个男人拿着刀。镜头2:一个女人张大嘴巴。镜头3:墙上的钟表,显示凌晨1:31分。


如果前面一个镜头是男人拿着刀,后面镜头是一个女人张大嘴巴,我们会以为女人受到了惊吓;如果前面一个镜头是女人张大嘴巴,后面镜头是钟表显示1:31分,我们会以为女人困了,在打哈欠。


不同的顺序组合,人们的理解也不同。


你看,仅仅是一个蒙太奇,就可以改变你对事实的认知。


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表述,甚至会让你有截然不同的感受和结论。


很多时候,不是你愿意相信哪一个,而是你看到了哪一个。


想让你拥有什么样的观点和情绪,别人就让你看到哪一个。


为了获得更大的传播,一些人甚至不惜造谣。


那么,这些造谣的人,图什么呢?图钱。


这就要从互联网的本质说起了。


互联网上几乎一切商业模式,最终都源自流量经济。流量,就是注意力。注意力,就是钱。


你在一篇文章里插入一条展示广告。展示广告,是按CPM(千次展示收费)计价的。假如CPM是100元。那么这篇文章(的内含广告)被1万人看到,就有1000元收入。被10万人看到,1万元收入。被100万人看到呢?10万元。



可怎样才能被更多人看到呢?答案是:引爆情绪。


选择性地表达事实,精心排列组合之后,会变成“给你想要的观点和情绪”。


或者是,“我想要你有的观点和情绪”。然后,观众会随着被设计好的路径,义愤填膺,或者热泪盈眶。


这样的事情,阻碍了我们认识事物的全貌,更加阻止了我们的独立思考。


但显然,很多人还没有意识到。


你现在知道,情绪是可以引导的,甚至是可以被操纵的。


所以,当你浏览信息,阅读文章时,要学会把情绪剥离掉。


只看有没有表达足够的事实。只看观点论证是不是充分。只看结论是不是让你信服。


别人看情绪,看观点,你要看逻辑,看立场。


我再举个例子。


当你说:“今天真是热死人了!”请问,这是事实还是观点?


你可能会认为,天气变热,变冷是客观的自然现象,因此这句话应该是事实,对吗?


错。“今天真是热死人了”只是你的观点。


那么事实是什么呢?事实是今天的气温是30度。


在30度的环境下,你是感觉热,还是感觉冷,这只是你的主观感受,每个人都可以有不同的反应。


你可能会反驳:“30度的温度不觉得热,这人难道不是疯了吗?”


还真不一定。因为这涉及到不同的立场。


立场


什么是立场?


就是被位置和利益影响的观点。


立场,甚至会扭曲事实和观点。


我举几个例子:


你的公司是做技术服务的,最近在出差对接客户的过程中,你发现了一个产品机会,作为业务部门的负责人,你兴奋地和技术部门提出开发需求。


但因为这个产品机会涉及到一个重要客户,而且对方给出的开发时间非常紧,要求一个月之内,必须完成所有开发工作。


技术部门害怕上线后出问题担责,所以慎之又慎,故意拖延进度,开发时间很长,中间的审核也特别复杂。


这里面,就涉及到立场。


技术人员不知道新业务的重要性吗?知道。


但正因为知道,所以这么重要的事儿,一旦出现开发问题,自己肯定难辞其咎。


那怎么办呢?


这么短的时间内,人手也不够,强行让产品上线肯定是问题一堆,到时死的是自己。


那就别上线了。


这市场机会不行啊,真的不行。


得评估,仔细评估。


就这么阳奉阴违,最后市场机会没有了,产品也就无法上线了。甚至很多技术开发人员从第一天起,就知道最后规定时间内上不了线。


一切开发动作,不过是陪着上级演戏,给上级个安慰剂罢了。


我再举个例子:你的女朋友最近看上了一个新款包包,她希望你能陪她一起去买。


但你知道那款包的价格非常昂贵,而你们现在正试图存钱购买一辆新的汽车。


她兴奋地问你:“这个包好看吗?我是不是应该买一个?”


你知道,如果你承认那款手袋很好看,她可能会更想购买。


而这将影响你们购买新车的计划。


所以,尽管你确实觉得那款包设计独特、非常漂亮。


你却告诉她:我发誓,不好看,真的不好看。很丑,真的很丑。完全衬托不出你高贵的气质。


在这个场景中,你的立场(作为男朋友,同时也是一起存钱的伙伴)和你的利益(保存资金以购买新的汽车)影响了你的观点。


即使你内心认为那个包很好看,你也选择了不赞同你的女朋友购买。


这个情况在辩论中尤为常见,我们称之为“辩论立场”。


例如,你可能在辩论中激烈地争论,为正方立场辩护,深信不疑地支持这个观点。


但当辩论中的角色突然交换,你必须为反方辩护时,你也可以毫不犹豫地为新的立场进行辩护,甚至你也会相信自己真的支持这个新的立场。


这就是立场的力量,不关心对错,只关心输赢。


在商业世界中,我们经常会遇见双方争论非常激烈,各自都有道理,且都难以说服对方的情况。


甚至想不通,为什么“指鹿为马”这么荒谬绝伦的观点,还会有人支持,大家都是瞎子吗?


那根本不是认知差异,而是利益之间的博弈,人们只会说对自己有好处的话。


能够想明白这一点,谁赢得争论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怎么和不同认知的人达成利益最大化。


当你遇见和你完全相反的观点时,不用着急反驳,因为“别人的观点”这东西,有时是无法改变的。


理解,全在于观点、角度、立场。


如果你不靠说服他赚钱,那更是无需改变的。


对他笑笑说:“嗯,挺好,你是对的”。然后,闭嘴。


有时间,不如把别人不信的事情做好,胜于雄辩。


强者赢得结果,弱者赢得辩论。


观点


什么是观点?


观点,就是你对事实的看法。


你看到白乌鸦了,黑天鹅了,就证明这东西存在了。


可是你要证明“天下乌鸦一般黑”,“天鹅都是白的”,靠举例子是不行的。


你举10000个例子,都不能证明没有“黑天鹅”,只能证明你没见到。


你吃了西药,治好了病。你亲眼看见西医救活了很多人。


可是你要因此反驳中医都是无效的、骗人的,靠举例子也是不行的。


你老老实实做生意,破产了。说赚钱的都不是好人,凭良心做生意赚不到钱。


可是你要证明赚钱的都不是好人,真正凭良心做生意赚不到钱,靠举例子也是不行的。


我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隋炀帝为了赏花,建造大运河。


造大运河,是事实;为了赏花,是观点。


你怎么就能代表隋炀帝,说自己就是为了赏花呢?



所以,在网上不要随便说:你相信,就有。你推测的,就是事实。


你举个证据例子,就完了。


举不出例子,就是假说。


不要用一个假说,强行说服另外一个人必须认可你的观点。


更不要用自己的假说,去恶意揣测一个妈妈的穿着和面临悲痛时的言谈举止。


史蒂芬·柯维曾经讲过一个故事:


在周日清晨,纽约地铁。乘客们安静地坐着。这时上来了一位带着几个孩子的男子。


孩子一上地铁就大呼小叫,叽叽喳喳吵嚷个不停。


但是,这个男子却面无表情地坐在旁边,像是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


旁边的乘客非常不满。


史蒂芬也终于忍无可忍,强忍着怒气,走过去对他说:先生,可否请你管管你的孩子们?


故事进行到这里时,我们先停下来。


请问,如果是你,这时你的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什么?


大多数人的反应可能是:


“哎,这个家长,真的是不会带孩子,都把孩子宠坏了。”


“这一家子人啊,真是没有公德心。”


“这些小孩真讨厌!又是恐婚恐育的一天。”


“孩子母亲呢?怎么没跟着呀,看着男人的邋遢样子,肯定不是啥好人,这男人该不会离婚了吧。”


“上梁不正下梁歪,肯定是家长没教育好。孩子真没教养。”


好。故事继续开始。


那个男人沉默了好一会儿,终于缓缓抬起头来。


他看了你一眼,略显疲态的脸庞,眼眶通红,他的眼神有些空洞,其中甚至是有着血丝攀爬出来,他的身体微微地颤抖着,喃喃道:“是啊,我想我是该管管他们了。他们的母亲一小时前刚刚过世,我们刚从医院出来。我手足无措,孩子们大概也一样。”


这时,你会是什么反应?


史蒂芬说,我当时瞬间怒气全消,非常自责,同情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啊,原来您的夫人刚刚过世?我感到很抱歉!我能为您做些什么?”


有时候,错的不是世界,错的,是你理解世界的思维模式。


这就像中医世界观和西医世界观,当互联网把双方的信徒碰撞到一起,彼此都惊为天人,吵得不可开交,都觉得自己代表的是“事实”。


但是,事实有真假,观点无对错。


观点,和你的关系,比和客体的关系,更加密切。


你的知识结构,你的经历,你的思维模式,决定了你的观点。


最后的话


立场是立场,态度是态度,情绪是情绪,事实是事实。 


人不能虚构事实来捍卫立场。


给键盘侠开的药方


网上一些挑动情绪的观点,大多不是真相,而是一些人故意挑动极端情绪引起对立。


现在大数据兴起,算法越来越高级,可以帮你轻易过滤掉不熟悉、不认同、不喜欢的内容。


你看到的,永远都是别人想让你看到的。


你学到的,永远都是你认同的那些观点。


你听到的,永远都是你想听的那些声音。


这会带来一个非常可怕的后果:“你从此,丧失了全面看待事物的能力。也离世界的真相,越来越遥远。”


在你听到任何一件新闻时,一定要学会:听到事实,剥离观点。


不要把解读的权力,交给别人。


一定要训练自己成为能够基于事实推出观点的人。


在网络上,键盘侠们每当看到有人和自己持有相反的观点。


会下意识觉得,我都知道,我才是大多数,我才是正义的化身,我才是对的。


而对方呢,只要观点和我不同,就是异教徒、是邪恶的、少数的、反动的。


我要代表光明消灭黑暗,我要代表正义战胜邪恶,我要代表大多数消灭少数。


但,世界的真相,却往往相反。


你,才是人群中的那个少数人。


你看到的,也许都是你赞同的信息,而绝非世界的真相。


我再举个例子,比如管理者面试。


你想知道一位候选人的抗压能力。


你如果直接问:“你有没有抗压能力?”


候选人:“那当然。我很抗压。”


这个问题就结束了。


你得到的,是一个观点。


你需要从观点之中,剥离出事实。


怎么剥离?


你能举个例子吗?你遇到最大的压力事件是什么,怎么解决的?


通过经历,从观点之中剥离出事实真相,产生判断。


把颠倒过来的真相,再颠倒过来。扭正。


记住:事实,立场,观点。


听到事实,剥离观点,看见立场,自己判断。


听大多数人的意见,和少数人商量,自己一个人做决定。


祝你成为一个拥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也愿世上再无键盘侠。


祝福。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刘润 (ID:runliu-pub),作者:刘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