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起来以前去沙特刚允许开放的电影院欣赏过沙特本土电影(英文字幕)。节假日就简单写写中东的文化娱乐产业。内容领域其实很看感觉,不是在那里成长起来的很难感同身受,这里更多是作为旁观者的角度,仅供各位消遣。
可能大家对阿拉伯世界的内容行业相对陌生,印象中估计大多是保守封闭的一面。毕竟他们又不像印度一般被提起来就能联想到神曲和歌舞片,大堂里瞬间就充满了快活的气氛。
阿拉伯世界的文化是相对统一的,但在内容行业上又是分野的。我们印象中比较有钱的海湾国家主要承担的是文化消费者的角色,近二三十年来又作为投资者活跃于整个地区。而阿拉伯世界现代流行文化的供给中心则主要在埃及和黎凡特地区(黎巴嫩、约旦、叙利亚等)。此外,土耳其对于本地区也有较强的文化辐射,不少土耳其影视、音乐制作精良,确实很有看头(我竟然在B站上也刷到了一部土耳其历史剧《帝国的中心》,算法对我有什么误解)。
一、以埃及为代表的阿拉伯电影
说来惭愧,对阿拉伯题材电影的最初记忆来自于一部来自英国的老片子——《阿拉伯的劳伦斯》。似乎是偶然间在前往阿联酋中转的飞机上观看的。这部电影大概讲的是英国情报局军官帮助阿拉伯的哈希姆家族(也是现在约旦王国的王室)抗击奥斯曼帝国的故事。具体内容感兴趣的同学可以去看看,也算是一部经典电影。
另一部比较印象深刻的电影是2019年曾在国内上映过的《何以为家》。虽然是黎巴嫩和美国、法国等国家的合拍片,但从导演到演员基本都是阿拉伯人,对白也是阿拉伯语,可以说是少数出圈的阿拉伯电影。豆瓣上的评分也高达9.1分。
整个阿拉伯世界的电影产业规模并不大,估摸也就在8亿美元左右(据说疫情期间跌到了2.5亿美元)。主要是受限于电影院和荧幕的不足——当前市场集中在阿联酋、埃及和黎巴嫩等相对世俗化的国家,其中阿联酋和埃及各自有200多家影院。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贫穷的尼日利亚有数千座电影院并孕育了“尼莱坞”,印度则有上万座大大小小的影院并诞生了包括“宝莱坞”在内的一众“莱坞”。个中原因主要还是宗教问题。在2018年以前,地区内最大的市场沙特阿拉伯处于电影院禁令管制之下,近年来逐渐放开,记得2019年的时候应该差不多刚开放了7家影院。许多人预期如果沙特持续开放电影市场,估计会给整个地区带来10亿美元的增量。
正因市场的狭小,导致地区内的电影人才供给显著不足且制作成本偏低,再加上阿拉伯语的隔阂,更使得其电影鲜有外部世界的观众问津。
在相对贫乏的阿拉伯电影产业里,埃及是绝对的统治者。可以说,中东地区80%的电影不是埃及人拍的,就是在埃及拍的。类似于香港电影对中国80、90后的影响,埃及的电影纵贯整个20世纪,影响了数代阿拉伯人。有趣的是,据朋友解释,埃及方言在阿拉伯语里可能也有点像广东话的感觉。
从纳赛尔主义引领阿拉伯世界思潮开始,埃及就一直是现代中东的文化领头羊。第一部阿拉伯语电影应该就是1917年在埃及拍摄的喜剧短片《海为什么笑》。从20世纪30年代起,埃及诞生了上百家电影公司,持续出产影片,风靡中东北非,一度成为埃及主要的外汇来源之一。但蓬勃发展的背后,埃及的电影产业也走向了套路化和庸俗化,直到90年代起的全面衰落。据说在2011年“阿拉伯之春”后,埃及又出现了大量含有政治意味的街头电影和关注弱势群体的文艺片。
以黎巴嫩、叙利亚为代表的黎凡特地区(意为日出之地)自古灾难深重,不是在打仗就是在前往打仗的路上。即便到了今天,内战各方、ISIS、以色列、美国、俄罗斯、土耳其等等错综复杂的势力仍旧使这里饱尝苦难,到处都是断壁残垣。因此许多作品似乎都带着一股苦大仇深的意味。除了《何以为家》外,黎巴嫩还有不少电影佳作,参加过各种国际电影节,譬如《1982》。描写战争与社会的电影,一般也不会拍得太差,何况对于这里的人们而言,那除了艺术以外,更是记忆的一部分。
北非地区(或者叫马格里布,意为日落之地)位于地中海西部沿岸,受法国影响较大。摩洛哥是其中文化相对最兴盛的国家,也是疫情之前中国人的热门旅游胜地。许多人对摩洛哥的印象主要来自于电影《卡萨布兰卡》,同时那也是《角斗士》《权力的游戏》主要取景地之一。相较于作为取景地的热闹,摩洛哥的本土电影产业显得甚是萧条。2018年以前,由于观众并不太爱去电影院看电影(据说是因为设备太老旧、盗版太多),摩洛哥电影院大面积倒闭,从200多家急剧萎缩至二三十家,在疫情期间可能还遭受到了更大的打击。
沙特的电影行业近年来才刚刚开放。此前2012年有一部沙特与德国合拍的影片《瓦嘉达》,在威尼斯电影节获奖,并被沙特选送冲击奥斯卡。电影题材大约围绕着女性与家庭、世俗与宗教、现代与传统等话题,能够引起世界的共鸣。2016年的《巴拉卡遇见巴拉》在美国上映,算是一部爆米花片。大约两年前有幸受邀去看过本土导演Sameer的电影作品《Najd》,据说是沙特第一部纯粹的本土电影,但女主演还是请了科威特人。影片讲的是上世纪的爱情故事,里面也涉及到了一些社会问题,不过制作手法似乎不那么成熟。
中东其实不缺电影作品的土壤,丰富的历史记忆和充满矛盾的现实构成了阿拉伯电影人的故事基础。受限于传统的禁锢和投资的缺乏,本土电影还有比较长的路要走。但这里的国家又对合拍制作非常热衷,在取景、道具等方面毫不吝啬,阿联酋、沙特、约旦等国家都曾作为欧美主流电影的制作场地,甚至曾动用军队协助拍摄。
二、以黎巴嫩为代表的阿拉伯流行音乐
可能是因为保守主义的影响,阿拉伯流行乐库似乎不太丰富。中东最大的本土音乐应用Anghami上活跃着大约4万名本土音乐人并收录数十万首阿拉伯歌曲,对于超4亿人口的市场来说显得颇为稀少。但阿拉伯人对本土音乐的热爱显然超过其他地区的歌曲。Anghami迄今收录版权的歌曲超过5700万首,但仅占约1%的本土内容所占的点击量近半。
阿拉伯音乐的类型也很丰富,从黎凡特到马格里布的广大地区都有不同的传统民谣和歌曲。到了现代,爵士、R&B、嘻哈、摇滚等类型也层出不穷。中东毕竟离欧洲很近,而且有大量的阿拉伯人在欧美接受教育或生活,受西方音乐的影响比东亚更快。
如同电影一样,中东地区现代流行音乐的源头也基本来自埃及和黎巴嫩。Anghami也创立于黎巴嫩,去年计划在纳斯达克通过SPAC方式上市。在前20位的阿拉伯流行歌手中,有7位来自于黎巴嫩,4位来自埃及。
占据榜单的歌手年龄层以70后和80后为主。中东地区的超级巨星当属1983年出生于黎巴嫩的Nancy Ajram,无论在Anghami还是在社交平台上,都有上千万的粉丝。其在阿拉伯流行乐坛的地位大概就类似于王菲、蔡依林?埃及的Amir Diab也是近千万粉丝数量级的天王,隶属于Rotana旗下。约旦籍巴勒斯坦创作歌手Adham Nabulsi是榜单里少有的90后,从2013年起在YouTube上开始活跃,但2021年因宗教原因退出了行业。
和其他地区类似,在互联网繁荣之前,中东包括音乐在内的文娱产业也是供给主导型。而内容供给的创造方式与传统模式并无二致。就音乐市场而言,无非是通过电视节目、厂牌选拔等找到新一代偶像,明星大多是出自电视台或歌唱比赛。譬如,差不多和《中国好声音》同期的时间,《The Voice: Ahla Sawt》(应该可以翻译为《阿拉伯好声音》)从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录制并通过MBC电视台向泛阿拉伯世界开播,至今已有5届,第6届预计在2022年中启动。阿拉伯世界的相对统一性也由此展现。评委是来自黎巴嫩、伊拉克等国家的天王天后(如Nancy Ajram),选手从中东北非区域的五湖四海前来参赛。此外,还有像《The X Factor Arabia》是阿拉伯版的美国偶像,从2006年起断断续续地举办了4季,在第3季诞生了Adham Nabulsi。
近年来,Tik Tok改变了音乐的消费模式,也某种程度上搅动了音乐市场的风云。2020年,出生于约旦的00后Issam Alnajjar因Hadal Ahbek在TT上爆红,一下子出了圈,让不讲阿拉伯语的世界人民也来一起点赞。
三、海湾为代表的媒体集团:本土文娱产业背后的金主
尽管文化繁盛于埃及与黎凡特,但财富却流转在红海和波斯湾。随着海湾国家在20世纪后半段逐渐掌握资本,媒体娱乐产业也成为了涉足的焦点。
可能在国内听得最多的中东媒体名词就是“半岛电视台”。这家位于卡塔尔的电视台估计是最具国际影响力的阿拉伯媒体,不仅在本土大部分国家都有超过一半的观众渗透率,而且在欧美也有颇高的关注。半岛电视台创建于1996年,价值观比较接近西方,大概是因为大多数职工就是从BBC挖来的。相比于其他地区媒体的中规中矩,不得不说半岛电视台比较善于抓眼球,而且特别能触及敏感话题。
中东北非地区最大的媒体集团当属MBC,全称是中东广播中心,目前已经成为沙特的国有企业。MBC旗下有十多个电视台和网络频道,覆盖几乎所有阿拉伯国家,早在10年前已经有超过1.6亿名观众。记得在摩洛哥旅游的时候,路边的某个餐厅里也在放MBC的节目。另一家沙特的媒体巨头是Rotana,旗下有电影制作公司、电影院、音乐频道等等。旗下的Rotana Audio估计是全阿拉伯世界最大的音乐厂牌,上百位头部音乐人签约在此。
由于以往的保守政策,作为阿拉伯世界内最大的经济体,沙特此前在中东文娱领域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但随着沙特逐渐开放,这个国家也成为中东媒体娱乐产业的主要消费市场,几乎大部分增量都来自于此。去问当地从业者,大概每个人都会回答下一步是进入沙特市场,毕竟投资人和消费者都在那里。
四、来自东方的神秘力量:韩国偶像与中国手游
韩流的影响力也不容小觑。以鸟叔、Big Bang和防弹少年团为代表的KPOP流行偶像可以说在亚洲都挺火。防弹少年团在2019年造访沙特,首次在体育馆开办演唱会,引起了当地不少粉丝激动狂欢。不过相对来说,出了东亚和东南亚,本土流行乐和西方音乐的影响力更强。在中东,可能还是讲埃(及)流、黎(巴嫩)流、土(耳其)流更具现实意味。
最邪门的还是中国手游。动漫和韩流的潜在粉丝基础其实难以估量,但游戏的下载和畅销有实打实的数据统计。中东市场移动游戏畅销榜的前列大多来自中国,从Yalla Ludo、吃鸡、苏丹的复仇、万国觉醒、原神到各种棋牌游戏。高达200多美元ARPPU的市场吸引了不少中国公司前来淘金,并且使得他们还做了不同程度的本地化。
中东北非再加上土耳其的游戏市场规模大概在60多亿美元,虽然规模不大,但复合增长率目前是全世界最高的。大概是因为互联网渗透率较高,这个地区的玩家总数也在不断攀升中,2019年就已经超过了北美。仅沙特、阿联酋和埃及三个国家大约1.4亿的人口中,游戏玩家数量就已经达到6500多万。
沙特凭借3400万人口在2021年跻身全球第19大游戏市场,玩家数量更是超过2100万,大约占了2/3,并创造了超过10亿美元的游戏收入。其中,女性玩家也相当硬核,据说沙特90%的女性都玩游戏。如果在当地匹配PUBG队友,是有比较大概率匹配到女性玩家的,而且玩得都不错,基本上每局都成了她们carry全场(也可能是我们几个太菜)。
不同于其他新兴市场直接跳过了PC和主机游戏时代,中东其实还是有主机游戏传统的。海湾国家的PlayStation和XBOX存有量有数百万台,可以说几乎每个家庭都在客厅有一台游戏主机,仿佛和电视机一样成了标配。出于对足球的热爱,FIFA游戏在中东仍有不少拥趸。在整个中东,非手游的市场规模还占据着近半份额,与欧洲的情况接近。相关的电子竞技产业也吸引着中欧日韩的公司前往试水。沙特的狂欢节Riyadh Season上还时常有电竞表演赛,奖金也非常诱人。
但近年来手游的蓬勃发展似乎正在替代主机游戏。除了大势所趋外,个人猜测有一方面原因手游更方便,且社交性更强,比较符合本地人的需求——在当地玩手游其实有大量的文字或语音聊天内容,以及大R氪金接受崇拜的刚需。另一方面可能还是出于内容监管,比如沙特就曾禁止过包括《GTA》《巫师》《刺客信条》等在内的3A大作。
尽管大量的免费休闲手游仍然被欧美及本土厂商所占领,但中国式手游几乎完美契合了当地人的诉求,还特别本地化,成为无情的赚钱机器。譬如针对当地历史人文开发的SLG手游以及独具本地特色的棋牌游戏。盘踞畅销榜第一的Yalla Ludo正是一款飞行棋。Ludo(飞行棋)在印度和中东的火爆也是个蛮有意思的话题,似乎在东亚就没看到过类似的现象。
海湾国家的阿拉伯人有一种叫做Baloot的扑克玩法,目前也被手游化了。这个玩法据说英国人还是法国人先搞出来的,结果成了阿拉伯玩家的国民游戏。虽然网上都说这种玩法很简单,但说得容易做起来难。之前看阿拉伯人在家里盘坐地毯上对战,那出牌速度堪比闪电,不到十秒钟一局就结束了。从头到尾我们一帮中国人面面相觑。后来看视频教学,也只是勉强了解了一下基本规则,不知道他们怎么打得如此之快——兴许是从小培养的天赋吧。
确实相比于日本动漫和韩流潜移默化地输出本国文化,中国手游做的更多的是本地化适配。《原神》的璃月设定算是输出了一波中国文化,不知道等须弥出来的时候,在印度和中东会掀起怎样的热度。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形废墟Loops(ID:yourtrace),作者:Ja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