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来了,这个磨人的夏天终于要过去了。

不论从天气预报上的温度来看,还是更直接地感受体感温度,今年有最热的夏季一事都是板上钉钉了。

据NCDC的数据显示,今年4月,全球表面的平均气温超出20世纪同期平均值1.00℃,创下1880年以来4月的第四高值;海面温度则达到了观测记录的最高峰。

全球变暖的发展进程,似乎走得比我们想象的要快一些。

图源:National Climatic Data Center(国家气候数据中心)

躲进空调房,极端高温天气似乎就伤不到我们。但只要在室外,大自然的“大火翻炒”和“中火慢熬”足以让人瞬间丧失斗志。

许多户外工作者轻则中暑,重则罹患热射病。越来越热的夏天里,极端高温引发的多脏器功能衰竭、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等疾病也逐渐被公众重视起来。

但“高温影响学习和录取率”这一论调出现,却实在是从意想不到的角度向学生和家长群体扔了一个“炸雷”。



最近,耶鲁大学、北京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共同发布的一项长期研究披露了相关结论。

研究者在8年间跟踪走访了近5万名10岁以上的中国学生群体,在不同温度的日子里对他们展开题目测试以考察他们的认知能力。

根据测试数据显示,与气温稳定在22℃-24℃相比,如果当日气温攀升至32℃时,被试者的数学成绩会下降0.42分,相当于损失了0.23年的教育。



这项研究在业内也有其他类似的结论。

早在2016年,波斯顿大学就做过一组宿舍内有无空调学生成绩的对照试验,结果显示,在空调房内休息的大学生成绩比那些没有空调相伴的学生高出整整13%,每分钟题目准确率也超出了10%。

无独有偶,2018年,哈佛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和乔治亚州立大学也曾联合调查“天气与学生成绩之间的关系”。

长达13年的时间跨度里,学者们研究了超过1000万名分布在美国不同洲际学生的考试成绩,发现在气候炎热的洲,学生们成绩相对较差;而在气候凉爽的洲,学生们的成绩相对更好。

而纵向比较不同年份的气温也可以得出相当直观的结论:年平均气温每升高0.55摄氏度,学生的成绩就会下降1%。

也就是说,气温升高时,学生考试成绩会下降;一旦气温升到32℃以上,学习成绩的下滑速度就越是加快。

成绩低了,自然离顶尖大学也远了。



2018年,由中国和美国学者团队组织的一项针对中国学生高考成绩的研究指出,气温只要升高3.29℃,学生的考试成绩就会降低1.12%,被最顶尖大学录取的几率就会下降1.97%。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的副教授乔舒亚·古德曼认为,决策者和家长们都低估了极端高温天气对孩子学习的影响。

可怕的是,即使不在考试当天出现高温天气,考前学习和复习时如遇高温天气,同样会影响到学生们的认知能力和学习效率。在此阶段专注力低下、知识不进脑子,很有可能导致最终“发挥失常”。

图源: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perthermia 《国际热疗学报》



每一场择校考试对学生及家庭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就读于国内高中的学生大多都听高三班主任讲过“一分一操场”之类的话,高考成绩上的一分之差,在全省范围内就算是领先了一操场的人。多一分就多一点竞争力,每一分都是十分珍贵。

通过多年的学习,家长们和学生们为高考一役做了万全准备,却从未考虑过全球变暖这个宏观变化会对每个孩子的一生造成影响。

“高温会导致考不好”这一结论现世,很多家长认为,不同地区之间原本就存在不平衡的分数和录取率,现在又多了温度这一变量,无疑会将考生们拉开更明显的差距。

气候温良地区的学子因这个“先天条件”,似乎能在高考考场上更占优势。

同时,高温天气对人类大脑的影响也从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北欧人似乎更加聪明这一“刻板印象”。

根据世界科学素养评分排名显示,部分寒冷地区的国家人民的科学素养明显更高。

事实既已如此,对于留学生群体而言,面临的竞争范围可就更大了——来自全世界的“温差”,意味着更大的“分差”。



为了更好地应对高温天气,首先得搞明白为什么大脑会受到温度的影响。

大脑作为一个环境感知器官,对温度非常敏感,一旦外部温度出现异常,大脑的“使用性功能”就难以正常进行。

当学生们处在高温教室内,大部分血液会迅速流向皮肤表层和四肢末端的血管,导致内脏和大脑的供血量持续减少。

此时,若是老师的声音在耳边以相同频率振动,强烈的疲惫和困顿感就会席卷而来,眼前的文字变成了“蚊子”,任凭知识左耳进、右耳出。

此外,相关研究表明高温还会促使抑郁情绪的产生。

处在高温环境中,学生会不停流汗、失去水分。

同时,明亮的教室环境会抑制学生脑中褪黑素的形成,此时负面情绪便会不受控制地出现,难以压制的烦躁会让学生抗拒学习,甚至产生厌学心理。



总之,在高温环境之中学习,学生的专注度、记忆力和信息收集处理的能力都会“被迫”下降。

去年5月20日,《One Earth》期刊还曾揭示过高温环境对大脑的另一重要迫害:减少睡眠时间。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的研究人员跟踪记录了68个国家的睡眠情况,收集了超过700万条睡眠记录,涵盖人数高达5万余名,并结合当地的每日气温数据进行对比。

结果显示,当某地夜晚气温上升至30℃,居住者的睡眠减少了14分钟;并且随着温度的上升,人们睡眠时间将小于7小时。

该项目的研究人员Minor认为,“在这项研究中,我们提供了首个全球性证据,证明高于平均水平的温度正在剥夺人类的睡眠,这种剥夺,源于入睡时间的推迟以及清醒时间的提前。”

也即是说,高温对人脑的影响才不管你处在睡眠还是清醒状态,可谓是全天候释放损伤神经、抑制记忆的“魔法伤害”。



人类对全球变暖的关注不足,并不是一朝一夕。

如今气候的“反攻”已经开始无孔不入地影响我们的生活,一些气候精神病学家已开始呼吁大家将气候变化视为一场针对人类的心理健康危机。

除了在环境方面落实应对全球变暖的共同举措,被高温影响的学生们也可以选择一些“小手段”来对抗困顿。

开风扇、开空调自不必说,及时补充水分和电解质、吃酸味食物都能够起到加速血液循环的作用,可以缓解疲惫感。在夏天学习时备一些淡茶水、绿豆汤、柠檬、山楂等等都是不错的选择。

哪怕昼长夜短,保持充足的睡眠也是保护大脑、保持学习状态的重要手段之一。

建立适合自己的睡眠习惯,尽量保证优质睡眠,才能给大脑充满电,也可以更好地抑制负面情绪的产生。

但归根到底,想要真正预防这场“灾难”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还是要充分发挥每个个体的力量。在减少碳排放方面的努力,没有“微小”,只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