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研究室(ID:gh_316bbfbace45),作者:城市研究室,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7月19日晚,国务院正式发布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火遍全网,掀起了全网热议。


文件开篇就对民营经济做出定性定调: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这份《意见》可以说是当前中央对民营经济的定性,也是稳定民企与民营经济的及时雨。


文件全文共计31条措施,6771个字,但归结起来就六个字:保经济、保就业。


那么,如此重要的目标,究竟可以靠谁来保?


答案或许是看似不起眼的县域经济。


一、民营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县域经济


中国经济现在亟待复苏,这或许已是所有人的共识。


今年以来,中央出台了一系列保经济促增长的文件,但可以说,《意见》的出台才是今年发布的所有稳经济文件中,最重要,也是最有效的文件。


关键原因就是中央再次以文件的形式给之前被污名化,也被某些自媒体弄得“灰头土脸”的民营经济正了名,提了气。


《意见》提出,“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是推动我国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重要力量。”


城市研究室注意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这一定位是中央首次提出,更是对之前用来概况民营经济的“56789”,又一次重要表述。


所谓“56789”,是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民营经济贡献了50%以上的税收、60%以上的国内生产总值、70%以上的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的城镇劳动就业和90%以上的企业数量。


根据国家发改委最新数据(2012-2022年)显示:十年间,民营企业的数量占比从79.4%增长到93.3%;规上私营工业企业吸纳就业占比从32.1%提高至48.3%;税收占比则从48%提升至59.6%。


最重要的是经济体量占比:2012年至2021年十年间,民营经济在GDP中的占比从50%上升至60%以上。



此外,从2012年到2022年,民营经济企业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的占比更是超过80%。


实践表明,我国经济发展能够创造中国奇迹,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甚至可以说,保经济、保就业,关键核心就是民营企业和民营经济能否真正实现向好复苏。


由此可见,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我国民营经济只能壮大、不能弱化,不仅不能“离场”,而且要走向更加广阔的舞台。


遗憾的是,过去的一段时间,由于经济发展及出口受阻,加之部分自媒体人不负责任的推波助澜,民营企业发展信心严重受挫,甚至直接影响到当前就业。


虽然今年以来,随着经济整体恢复向好,6月份,25至59岁就业主体人群失业率4.1%,已经低于疫情前2019年的水平,但根据新华社数据统计,16至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达到21.3%,为近年来最高值。


民营企业是吸纳就业的最重要渠道,正是由于民营经济低迷,才使得眼下的失业率如此之高。


因此,中央要努力保就业,首先就是要逐步推动经济稳步复苏,重点就是要让民营企业不仅要活下来,还要活得好。


那么,具体该怎么保?又保谁呢?


我们不妨看下民营经济占GDP比重的几个省数据,根据中国统计年鉴数据显示,浙江省、广东省、江苏省、山东省民营经济GDP占比较高,分别为43.7%、41.9%、60.5%、62.4%。


值得一提的是,这些民营企业占比高的省份,其经济主体很多是由县城经济支撑。不少县城,人口规模和经济实力,都不容小觑,甚至人均 GDP比发达地区还要高。


截至 2022年底,全国“千亿 GDP县”已经有 52个,其中排名前十的县域分别为:昆山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晋江市、常熟市、慈溪市、宜兴市、神木市、长沙县、义乌市,其中又有9个县域的GDP突破了 2000亿元大关,几乎都是民营经济占比最高的省辖县级市。


2022年千亿GDP县


换言之,“保经济保就业”,不妨可以从县域经济着眼。


二、县域经济到底有多强?


目前,我国共有2843个县级行政区,其中有394个县级市、1301个县。


所谓“县级市”是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一个行政划分,改革开放后随着“撤县设市”,有相当一部分的县城升级为了县级市。(点击查看《中国持续多年的撤县建区,为何突然急刹车》)


而县域经济是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是以县城为中心、乡镇为纽带、农村为腹地的区域经济,更是国家经济的基本单元。


从县域经济的发展模式来看,主要有资源禀赋模式、特色产业模式、重点项目驱动模式、乡村旅游模式和特色农产品加工模式等,或依托地理位置的优势、或紧抓时代发展机遇,在自己的领地不断深耕,但核心都是民营企业顶了“半边天”。


苏州下属的昆山市,四十多年前,还是江苏省内倒数的农业县,而如今,土地面积不超过全国的万分之一,GDP突破5000亿元,占全国的0.4%,进出口总额占全国的 1.6%。


2022年,昆山的GDP为5006.7亿元,这个数字甚至超过西藏(2131.64亿元)、青海(3610.1亿元)这样的大省。


实在令人难以相信,一个县级市的经济体量居然接近两个省经济体量总和。


甚至昆山市的人均GDP达到了3.7万美元,已大大超过了发达国家2万美元的标准线。


2020年,韩国的人均GDP为3.1万美元,欧盟地区的人均GDP为3.4万美元,而昆山市的经济发展已经远远超过了韩国和欧盟地区,足见昆山的实力是多么强悍。


事实上,这样的成绩是靠占比高达85.7%的民营企业实现的,昆山现有规上工业企业总数516家,涵盖了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高端食品、新能源、生命健康等不同产业领域,其中大部分都是民企。


不仅如此,昆山拥有30家A股公司,也几乎都是民营企业。


这个数据已超过全国260多个地级市的上市公司数量,甚至比南昌、长春、沈阳、海口、贵阳、石家庄、兰州等省会的A股公司数量还多。


同样,靠着技术承接与产业转移,苏南地区的江阴、常熟等县级市,靠着无数家民营企业的异军突起,找到了各自县域经济发展的契机,形成带动全境经济的“苏南模式”。


充满活力的民营经济又乘着长三角一体化的东风,辐射到江苏全省,使得县域经济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


多年来,全国百强县榜单中,江苏百强县数量始终位于国内首位。


如果说江苏的民营企业的“一枝独秀”,是因为背靠强辐射力的中心城市上海,实现了县域经济的快速提升,那么全国县域经济模式之一的“晋江模式”,靠的则是民营经济主导的外向型经济。


福建晋江市虽然靠海,但本身资源有限,主要是依托制鞋业找到了产业主导方向。


在这不足700平方的小县城内,拥有五十多家民营上市企业,汇聚了几乎一半以上的全国知名体育品牌,大家熟悉的安踏、特步、鸿星尔克、361°、七匹狼、柒牌等民营品牌均诞生于此。


靠着民营企业撑起的运动鞋服产业,2022年晋江市的GDP就突破3000亿,甚至帮助所在的泉州市直接跨入到“万亿GDP城市俱乐部”行列。


再看看号称“世界集市”的浙江义乌,一座在全球名气比很多大城市还响的县级市。


义乌现有市场主体84.6万户,其中个体工商户占到70.1%,在占比为29%的企业中,民营企业占总数的97.5%。2022年义乌GDP达到1835.54亿元,几乎就是靠无数个体商户卖不起眼的“针头线脑”一点一点积累起来。


由此可见,所有经济强县的县域经济,几乎都离不开民营企业的身影,需要重点关注和扶持。


但是,我们不应只把眼光盯着经济强县,中国还有更多经济并不发达的县域,而且人口众多,这里的民营企业其实更需得到关注和重视。


三、对待县城里的民营经济,更需坚持“长期主义”


根据“七普”人口数据,我国近3000个县级行政区几乎承载了六成以上户籍人口,其中91个县域人口超过了100万。


从省域分布来看,江苏、浙江、广东、山东、河南、安徽等省的百万人口大县占比较多,其余基本在30万-50万人规模。


所有县域行政区中,如果单论县的话,安徽临泉是全国唯一户籍人口突破200万人的县城,名副其实的户籍人口第一大县。


临泉县不仅是全国人口最多的县,还是全国劳务输出第一大县,高峰时期在外务工的人员近百万。


据说,临泉县外出务工人员中,仅美团骑手就有6万多人,在美团600多万骑手大军中高居前列。


而根据最新数据统计,临泉县目前在外劳工人数仅为60多万,这意味着有40万人口回流。扣除人口负增长,十年内人口回流达到11万。


事实上,不仅临泉,安徽还有多个劳务输出县都出现了人口回流现象,就连湖北、江西和广西的一些偏远县,都出现了久违的外出务工的年轻人身影。


年轻人从大城市扎堆回到县城,不外乎是钱越来越不好赚,而家乡经济和交通都有了一定改善,吸引他们回家来“碰碰运气”。


但不得不说,县城即便经济有一定发展,可与大城市相比,在当前城市就业“亚历山大”背景下,县城的就业环境只会更糟糕,也更加狭窄。


从根本上说,扶持县域经济里的民营经济,再也不能盲目盯着房地产和制造业了。


房地产如今的境况,再也不是过去躺着就能赚钱的时代了。随着人口大盘到顶,居民消费力降低,靠卖房子挣钱,已是“昨日黄花”,更不可能带动就业。


而某些看似前景广阔的制造业,如果当地资源有限,配套上下游产业链又尚未形成,盲目上马,只会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事实上,现阶段大多数县域经济的核心应该是如何服务好当地城镇与农村的基础建设,这才是扶持民营经济的一个重点方向。


比如关注在县城内开展养老产业,提供包括农村老年人口所需服务的民营企业,这是未来老年化社会逐渐严重后亟待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


再比如,发展农产品初级加工,包括蔬菜、水果、粮油、畜禽、木材等的初级加工业,形成一定的规模效应的民营企业也值得关注。


此外,能因地制宜开发一些产业链较短的制造业,在县域环境解决供应链,从事小型农业机械制造、饲料、农药、化肥生产与加工的民营企业;一些能提升当地文旅产业质量,带动经济消费的民营企业,无不是既能带动当地经济,又能提供更多就业岗位的民营经济类型,更应得到首先扶持。


只是这类民营经济往往见效特别慢,需要长期的投资和经营,很难立竿见影,十分考验着政府的定力和决心。


不管怎么说,民企和民营经济,无论在哪个方面,均起到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和优势互补作用。


如果用枝繁叶茂来形容中国经济,那么国有经济和民营经济都是根脉所系。


只有根扎得越深,枝叶才能伸展得越远。


这是应对这轮循环的底气,或许也是变数时代的答案。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城市研究室(ID:gh_316bbfbace45),作者:城市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