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体来说,每名获评科学探索奖的青年科学家将在5年内获得总计300万元的资助,而且这些钱的使用完全由获奖人自己说了算,买仪器也好,招团队也好,用于改善家庭生活也好,总之钱给你,拿去花别客气。
而且,一旦在评选阶段认定了你是有能力、有潜力的青年科学家,那就坚定信任你的科研眼光。你拿了资助后去做什么探索研究都可以,出了成果当然好,没出成果也正常,本来就是鼓励探索科学的无人区,失败了也没人会怪你,不需要你拿着论文或者结题报告来报账。
按传统观念,这种不限制用途的资助办法很容易滋生学术腐败,不要求出成果的资助则很难跟“金主”交代……生活在这个社会环境里,这是我们很容易想到的“漏洞”。所以这个科学探索奖能坚持5年,真是让我很意外。
但是话又说回来,这种资助科研的思路乍一看是土豪撒钱,细想想其实是中国科研资助体系里面特别稀缺的理想主义气质和前瞻视野。
给一群青年科学家每人发300万奖金,能不能改变世界?
答案是确定的,能!
这话说起来你可能会不以为然:
300万在北上广买套房都不够,还想改变世界哪?天才科学家当然有,可谁有这么精准的投资眼光?
这种质疑当然有一定的道理。划时代的科研成果,改变文明进程的科学发现,向来都是稀罕的事情,做出这种青史留名成果的科学家也不会在脑门上写着天才两个字。在爱因斯坦还在做专利审查员的时候就发现并资助300万帮他加速科研进程,这种事只有天使才能做到。
但是!时代已经变了,科学这座殿堂在历史上诸位大神的建构之下也呈现出和一个世纪、两个世纪之前完全不可同日而语的图景。一名普通的科研工作者穷其一生都不一定能爬到科学巨人的肩膀上,更别说往上再进一步。
在当代,一名科学家改变世界的方式通常不再是在自然科学界开天辟地,也不是在某个学科里开宗立派,而是在现有的科学生态系统里种一棵虬枝铁干的树,开一朵香远益清的花。一项科研成果,能对丰富整个自然科学生态系统做出一丢丢扎实的贡献就非常了不起了。
下面这张图可能很多人都看过,说的是一个人取得博士学位意味着Ta在一个非常窄的细分领域把人类的知识边界往外拓宽了一个微小的点。
但是要我说吧,这张图还是过于乐观了。现在的很多博士,哪怕是看起来发了不少论文的研究员教授,其实对拓宽人类知识边界并没有什么实质的贡献。
一种常见的问题是重复造轮子,把外国科学家已经做出来的东西用“自主知识产权”再做一遍。“自主知识产权”不能说没有实际意义,但肯定不算拓宽人类知识边界。
闯进科学的无人区,需要能力,需要勇气,也需要真金白银的科研资金支持。
另一种常见的问题是追热点,什么热门就去申请什么项目,鼓捣一些阶段性数据出来结题了再追下一个热点。你也不能说他什么都没做,哪个项目都是博士生们熬秃了头,结题报告说起来都是前景光明潜力无限,但就是踢不出那关键的临门一脚。
在科学的无人区闯出点名堂来,需要智慧,需要毅力,也需要不那么急功近利、能够容许空手而归的科研资金支持。
科学探索奖妙就妙在以上两点:
首先,它支持的是科学家本身,而不是某个指定的项目。有了5年的稳定资金支持,一名青年科学家可以相对从容地去探索科学的无人区,在人类的知识边界上闯一闯,而不是困囿于申项目、评职称。
然后,它不要求出可量化的成果,容许获奖的青年科学家花光资助后两手空空。有了这样的信任,正处在创造力顶峰的青年科学家就可以不用停下来捞沿途的小虾米来应付交差,而是可以一直游到海水变蓝。
今年科学探索奖评选出的48名青年科学家,我仔细查了其中20多人的科研履历,主要是生物、化学、医学这些我稍微有些基础的领域。原计划是用通俗易懂、结合现实的语言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获奖者都是研究什么的。
不怕你笑话,我,一名科普作者,大部分都只能看懂个大概,根本没法深入浅出做讲解……就更别说数学物理学和天文学地学这些领域了,查个名词解释就得大半天。所以我很识趣地放弃了。
科学无人区的艰难险阻,我们这些不在科研一线的人一无所知。
这48位获奖者,以及之前4年获得资助的200名青年科学家们到底会做出什么来,没人能说得准。但我完全相信,在这种机制下遴选出来和资助下去的一群青年科学家里面,一定会有一批人能够拓宽人类的知识边界。
一种新材料、一项新算法、一款新药物,只要是在人类知识边界往外推进了一个小点,都是名副其实的改变世界。
谁会是那个改变世界的人?不知道。
这正是科学探索最残酷也最美妙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