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佩妮Penny的世界(ID:gh_6b033a40ed31),作者:佩妮小阿姨,头图来自:《请叫我总监》剧照


很多行业外的人,以为投资人是这样的:


(图源:《请叫我总监》和《去有风的地方》剧照)


但是更多的时候,他们实际上是这样的:‍‍



不同行业属性的投资人形象差别非常大,根据行业属性和年纪,大概可以把他们分为以下这几种类型。


行业:消费、科技和医疗。


年龄:初入行年轻人、中年资深投资人和大佬


一、消费业年轻投资人


无论男女,他们都是朋友中的弄潮儿。他们有良好的教育背景,对自己的形象都比较有要求,定期健身,热衷于滑雪、冲浪、露营、飞盘和腰旗等小众运动。喜欢lululemon、on、hoka、始祖鸟等不那么高调但是逼格甚高的品牌。


他们一般不会用死板的公司形象照做头像,通常是旅行风景+不正视镜头的自拍照,风景看着都不像国内。名字通常是真名加英文名,比较卷的可能还会后面@加机构名称。


2019~2021年是他们最充实的年份,他们奔波在上海、杭州、长沙、广深等好吃又好玩的城市,白天约见各种新消费品牌,流窜于各种大众点评上好的咖啡、奶茶、小吃快餐网红店,晚上在五星级酒店大堂吧,约人或者赶项目材料。公司办公桌上经常放着某新锐品牌送的产品。


如果老大问起来某个最近市场上有点火的消费项目,他们都会以最快的时间对项目的情况如数家珍:


“哦,我xx之前见过Founder,当时他们情况xxx(销售额/门店数),前阵子又catch up(同步)了一下,现在情况是xxx,xxx资本以xx亿的价格投了多少……行业里竞争对手有blabla……对标上市公司PE……”


2022年下半年之后,他们中的很多人都沉默了。有的出海web3、有的转科技、有的读书、还有的转行……


也许下一个周期来的时候,他们已经成为时髦中年男女。没有人能永远年轻,但是消费的魅力难道不就是为所有普通人创造更美好的生活么。


二、科技业年轻投资人


这里面还得分:是看软件还是硬科技的,他们真的不太一样。


1.软件投资人


软件投资人,尤其是美元基金的,他/她们可能来自互联网大厂/独角兽公司,很多是产品技术出身,或有硅谷工作or留学工作背景,穿着印着名校或者机构logo的连帽衫,自诩为科技圈内部人士,和美国最新潮流接轨的速度堪称一绝。


比如红杉或者Accel、A16Z新投了什么项目,博客发了什么文章,Cloud 100榜单发布了,硅谷科技圈高管推特发了什么,木头姐的Big ideas新报告啦……


Snowflake、Zoom、Canva、Databricks、Uipath等等是他们的信仰;PLG、ARR、NDR、LTV/CAC,增长率+利润率>40%是他们的圣经。虽然一看国内对标,额…… 没事,过程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在美国saas行业从高歌猛进到自由落体的这段时间,他们的职业生涯也遭受了巨大的挑战,还好AIGC和ChatGPT又来注入了一记强心针。虽然国内依然很难找到合适的标的,但是谁又能否认这个行业的巨大远景呢?


来,扶我起来,我还能再干5年。


2. 硬科技投资人


硬科技投资人,他们一般来自各大名校理工科背景,可能从产业出身,或者在RMB基金干过几年。


他们的形象可能更接近互联网行业的程序员,但是要更偏商务一点。


挂着谦逊的笑容、戴黑框眼镜、白/浅蓝的衬衫、外面穿一件黑色的夹克,牛仔裤、运动鞋。背黑色双肩包,耳朵里挂着蓝牙耳机。当然,如果有领导汇报或者要参加xxx行业峰会那还是要穿下西装的,不小心可能会和房产中介撞衫。


芯片/半导体、新能源产业链、光伏、高端制造、航空航天、碳中和和新材料等是他们的主战场。他们出没于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希望能挖到一流的教授出来创业,如果能和x院士有点关系那就更好了。


他们高频出现的地方还有各大科技产业园区、管委会、街道招商办;来往于合肥、苏州、无锡、贵阳等各地的高铁上。他坐下掏出Thinkpad笔记本,开始熟练地使用包括但不限于以下词汇的组合。


“国产替代......专精特新......卡脖子......安全......自主可控......产业政策指导......数字化智能化趋势......”


虽说别的行业投资人都想去卷一卷硬科技,但是硬科技投资人的苦只有自己心里知道。哎,行业周期这么快,可能还没学会就又变了。


写累了,先写到这儿吧,中年高管和大佬岂是我等P民可以随意置喙的。


PS:我就是觉得有意思随便写写,全是刻板印象,请勿对号入座。非要对号的话,那就是我自己。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佩妮Penny的世界(ID:gh_6b033a40ed31),作者:佩妮小阿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