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年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实时数据显示,全球共有肥胖症患者超过 10 亿人,其中成年人占据 1/2 多,青少年占比 1/3,其余为儿童。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 年)》最新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超过 1/2 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 岁)超重率为 34.3%、肥胖率为 16.4%。

这是中国全国性调查报告中目前唯一一次出现超过 1/2 的数字。同时,约有 19% 的 6-17 岁儿童和青少年、约 10.4% 的学龄前(<6 岁)儿童超重或肥胖。对比绝对人口数量,中国已经有 6 亿人超重或肥胖,在世界各国中排在首位。

早在 2011 年发表在 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 的一篇论文中,研究人员让 50 名超重或肥胖的实验体在短期内,平均摄入少量的健康食物来达到瘦身效果。并在一年后对实验体进行血液检测,分析他们激素的水平。

研究期间实验体的体重均有大幅度下降,但实验结束后不久,他们的平均反弹重量为 11 斤。这是由于实验体的饮食不再受控制,引起体内激素水平发生变化。研究人员在对实验体激素的检验中发现了相似的规律:健康饮食会让一些与体重相关的激素水平迅速回升,与之相对体重会呈正相关上升;但激素水平变化程度较小,上升数值有限,即使几个月过去也不能恢复到实验前的水平。

近日,另有科研团队针对器官层面即大脑和减肥后反弹的相关性进行实验,并得出结论,减肥后又恢复肥胖是源于大脑对营养物质的反应能力更加衰弱。

2023 年 6 月,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的研究团队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Metabolism 上发表题为《一项随机交叉研究:肥胖人群对营养物质的反应严重受损,而且不会因减肥而逆转》(Brain responses to nutrients are severely impaired and not reversed by weight loss in humans with obesity: a randomized crossover study)的论文。

阿姆斯特丹大学放射学和核医学系研究员凯蒂·范盖伦(Katy A.van Galen)为论文第一作者,美国耶鲁大学医学院精神病学系研究员拉尔夫·迪莱昂(Ralph J. DiLeone)和阿姆斯特丹大学医学中心研究员米雷耶·塞利(Mireille J. Serlie)担任共同通讯作者[1]。


图丨相关论文(来源:Nature Metabolism)


该研究以啮齿动物进食后,出现营养信号对大脑进行调节,随后再次摄取食物的行为引出思考,研究人员认为这是信号的反应受损,这应该与病理性进食和肥胖有关。为研究人类在此情况下的状态,该团队进行了一项随机单盲的交叉对照实验,对 30 名体重正常的人(女性 N=12,男性 N= 18)和 30 名肥胖的人(女性 N= 18,男性 N=12)分别进行实验。

研究人员采取将葡萄糖、脂质或水直接注射实验体体内的实验手段。实验体在随机分配和交换中完成全部研究。他们对注射的物质并不知情,且输注通过鼻胃管进行,完全消除所有预期和口腔感觉的影响。


(来源:Nature Metabolism)


在胃内直接注入三种物质后,对主要终点大脑神经元活动和纹状体多巴胺释放,以及次要终点血浆激素和葡萄糖、饥饿评分和热量摄入的影响中,该团队获得了重要发现。


在普通实验体中,直接注射葡萄糖到胃部引发了器官的不依赖性、有倾向性且营养特异性的大脑神经元活动、以及纹状体多巴胺释放。与之相反,肥胖实验体的大脑对营养输送的反应严重受损。

关键在于,控制饮食后引发的体重减轻,并不会自行修复已经受损的神经元组织。且受损后,神经元的工作能力受到影响,可能会导致对食物摄取的不敏感,从而引发暴饮暴食进而造成肥胖甚至超重。高效瘦身却在后期大概率发胖的原因在于,对摄取营养信号的持续抵抗。

华盛顿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对 44 名成年人,包括 24 位肥胖者(BMI≥30)做过实验。他们让所有实验体都服用饮料,而每种饮料含糖量不同。之后对实验体进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检测实验个体的多巴胺水平[2]。

研究结果先是确定肥胖实验体的大脑对食物和多巴胺的奖惩机制发生了异常,且胰岛素拮抗作用和大脑系统之间存在某种关联。显然,过剩的脂肪不仅会影响机体的代谢反应,同时影响机体进食时大脑对赏罚的感知,其中甜食最为显著。


范盖伦的研究发现,肥胖的实验体吃东西后,消化营养的功能和神经化学反应受一不可逆性表明,成功减肥后体重反弹率很高,体重减轻的部分原因是对摄入后营养信号的持续抵抗。总结来看,该结论为人类饮食行为的生理学和肥胖的病理生理学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