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军正在两个方向发起猛攻。

第一个方向是巴赫姆特。乌军打算复制俄军的战术,即:从东北和西南两个方向,猛攻俄军,占领巴赫姆特外围的全部高地,再以钳形攻势,两面夹攻俄军,留下南面通道,形成围三缺一的三面合围态势。

在东北方向,最难打的就是苏勒达尔盐矿小镇。当初,瓦格纳为了攻破苏勒达尔盐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但是,当苏勒达尔盐矿被打下后,整个巴赫姆特就落入了俄军三面合围的境地中了。在苏勒达尔盐矿的地下隧洞里,瓦格纳还缴纳了上百万支苏式步枪。只是这些步枪都是轻武器,在以炮战为主的俄乌战场上难以发挥作用。



当前,俄乌两军还在别尔霍夫卡村激战。苏勒达尔是巴赫姆特的东北门户,别尔霍夫卡就是苏勒达尔的门户。俄军据守在城里,只要乌军进攻,俄军就大炮猛轰。双方打了大半个月了,还没有分出胜负。俄军还在坚守,乌军也无法突破。

在西南方向,最难打的就是K村。乌军已经占领K村高地半个月了,但迟迟无法拿下K村。俄军在K村修建了大量的战壕,乌军占领高地,只拥有炮战优势,但要夺取K村,还是得一条一条地跨越俄军的战壕。K村是巴赫姆特西南方向,唯一的村落据点。俄军在这里把守森严,乌军暂时还无法迈过去。



在整个乌东战场上,乌军反攻面临最大的问题不是俄军的战壕,而是密密麻麻、无处不在的地雷阵。据不完全统计,俄乌两军在乌东布设的地雷高达数千万枚,包括反步兵地雷和反坦克地雷。

其中,俄军部署了一种相当残酷的反步兵地雷,名为POM-3地雷。它使用发射车远程投放,在空中时自动打开降落伞。在地雷的底部有一根长钉,落地时,就会深深地扎入泥土之中,全程自动化布雷。当乌军步兵从旁边路过时,触发它的电子信号,它会自动弹射到空中1到1.5米的高度,再爆炸。



它的威力不大,一般炸不死人。它的目标也不是炸死人,而是炸伤,让敌军士兵缺胳膊少腿。假设一个小队5个人,炸死一个,其他4个人会继续作战。但是,如果把其中一个炸断一条腿,就得有两个人负责抬伤员,还有两个负责警戒防御,这支5个人的小队就得全部退出战场。

在他们撤退的时候,俄军又拥有火炮优势,再用远程火炮密集轰炸,乌军在躲避火炮时,还会触发其他地雷,最终对乌军造成的是毁灭性的伤亡。别看这种地雷非常的残酷,它却还有人性化的一面。为了避免误炸平民,POM-3反步兵地雷会在8-12个小时后,自动引爆,销毁。



因此,在战场上,乌军一进攻,俄军就漫天遍野的空射布雷。等乌军退了,这地雷也会自动引爆。此外,俄军还在乌军的前线抛洒了大量的蝴蝶雷。这也是一种小型地雷,炸不死人,但炸个半死没有任何问题。但被炸半死,比被炸死了更痛苦。

在赫尔松方向,乌军也开始了渡河作战。乌军在第聂伯河上,成功搭起一座浮桥,发起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渡河作战。大量的乌军特种兵搭乘武装快艇,在乌军岸炮部队的掩护下,渡过第聂伯河,在赫尔松左岸成功地构筑了一个桥头堡。乌军依托于安东诺夫大桥的桥墩,构建防御基地,以等待更多乌军渡河。



但俄军使用“伊斯坎德尔”战术导弹将安东诺夫大桥的桥墩精准地摧毁了,浮桥也被俄军的火炮疯狂轰炸。乌军的后续部队上不来,先头部队又被俄军火炮全部覆盖。最终,乌军的首次渡河作战没能成功。不过,乌军还是送了不少步兵抵达赫尔松左岸,借助对岸的别墅、民宅作为隐蔽点,为下一次渡河作战铺垫。

为什么乌军会加大力度猛攻巴赫姆特和赫尔松呢?队长认为,主要有三个原因:

一是,瓦格纳雇佣军撤走了,巴赫姆特最强大的一支部队离开了。乌军认为,有机会趁虚而入。不过,俄军迅速调集援军,在巴赫姆特增兵到5万人以上,坚守在这座城市。



如今的俄军成了坚守的一方,乌军成了进攻的一方。

二是,卡霍夫卡洪水慢慢退去了,俄军主力部队北上,进驻扎波罗热,乌军重启赫尔松战役,对俄军形成更大的后勤压力。



三是,北约峰会即将举办,泽连斯基想要打出一些战果,以便于争取北约的军援。当前,北约内部不乏有停战和谈的声音。乌克兰想要借助北约军援,收复更多领土,就得加强进攻。

当下,北约军援热情明显下降,除了美国、英国还在大力军援乌克兰外,德国、法国已经很少援助重型武器了。北约内部的分歧,让乌军更需要一场胜利。

可此时的俄军刚遭遇瓦格纳叛乱,也非常需要一场胜利来鼓舞士气。即便和谈已经开始秘密筹备,双方也需要在战场上打出更多的筹码,来增加谈判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