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雪峰虽然言辞犀利,但是说的都是大实话,他是站在普通百姓的角度考虑考学的问题,说的都是大实话,非常难得了。自己有门路有能耐当然不必听他的分析,攻击他有点过了。张雪峰给我们普及的是大概率常识问题,有的人总喜欢拿小概率事件去杠,这是典型的认知和智商低下。
张雪峰这不是打击家长,这是家长不知道,做梦都不能这么做。不会真的以为外交部只是单单外语好那么简单吧,人就是实话实说而已,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老百姓要有老百姓的认知。张老师就是让大家抛开幻想,步步为营。想象很美好,现实很残酷!他说的只是把抛开一切事实扼杀在摇篮里,这样挺好!你去了解一下最近火的外交翻译是啥级别存在,张京之类,张雪峰就是把你从天上拉回现实。
外交部招一个人的话,总有人问,难道那个人就不会是我吗?如果鼓励完,以后孩子毕业没有理想工作,有点后悔选外语专业,是不是又该埋怨张雪峰了呢。如果孩子还小,说想当外交官,那一定是鼓励,不管干啥,中小学这12年学的都一样,有了梦想才有学习的动力。孩子现在高考完要报专业了,就不是梦想的事了,很现实的要选方向了。张雪峰是给你的是毫不掩饰讨好的实话建议,当然不一定都对,因为他不知道你孩子的实力,如果一个专业出来95%不好找工作,但5%的工资是每月10万,他一定不建议你报,但是如果你娃就是人中龙,你完全可以报啊。如果只想听鼓励的话,就别找张雪峰,随便找个亲戚同事,那100%都是鼓励的话。普通人家的孩子某一块好,总觉得自己的孩子在这个领域世界无敌,这是错觉,被打醒是好事。
张雪峰的话,戳了多少中国人的肺管子?
争议中的张雪峰住院了。在宣布这条消息时,张雪峰还提到,自己会关闭评论一段时间。除了调理身体之外,这次住院,也可以让他暂时远离舆论的风波——这位网红名师最近正处在风口浪尖上,关于他的争议声浪越来越大。作为“教育网红”张雪峰的主要工作之一,是为高考生提供志愿规划。每年志愿填报季,张雪峰都会有一些出圈言论,但今年的争议似乎格外大。争议起源于他对新闻学专业的一次点评。某次直播中,张雪峰连线到一位高分考生的家长,考生是理科生,当年高考分数是590分,孩子想要报考新闻专业,家长却拿不定主意。张雪峰当场给出了一句断言:“闭着眼睛摸一个都比新闻好”。如果孩子一定要报新闻怎么办?“把他打晕。”一石激起千层浪,这样的言论引起了大量的反驳。第一波浪,当然就是来自高校新闻专业的从业者。重庆大学、厦门大学等高校的教授纷纷提出反驳。重庆大学新闻系教授张小强更是称张雪峰误导公众、害人不浅。很多人挖出张雪峰之前的言论,发现医学专业也在不建议报考之列,所谓劝人学医、天打雷劈。于是反唇相讥:不建议报考医学专业,你住院了还不是得医生给你看病?但是在评论区,支持张雪峰的网友还是占据了大多数。支持者普遍认为,张雪峰为普通人家的孩子提供了更务实的职业规划路径,“越是遭到社会的毒打,越觉得张雪峰说得对。”普通孩子,输在报志愿起跑线上
张雪峰之所以能成为焦点人物不是没有道理,毕竟,很多人回看自己在那个18岁报志愿夏天的选择,都很难不感到遗憾。好一点的,知道能踩热门、避天坑;任性的,自己喜欢什么学什么;完全不知道的,看着哪些名字高大上,就塞进了自己未来的人生里。而实际上,填报志愿从来都不只是填报志愿这么简单,对于不同家庭条件的学生来说,填报志愿拼的不只是成绩,而是视野,也是整个家庭对外界信息的认知和掌控。有网友分享过自己高考填志愿的故事。他出生在农村,父母目不识丁。第一次高考填志愿时,父母给不出任何建议,家里也没有电脑,查不到想要的信息。胡乱填写一通,最后把自己交给了复读班。第二次高考,父亲低声下气地向别人求助,一个一个给认识的人打电话,求助无果,令全家人都感到沮丧。父亲的窘迫,戳破了少年的自尊心,父亲明明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求助于人,但却忍不住要对他发脾气。手中没有资源的人,每迈出一步,就是如此艰难。他只能恨自己没有异禀的天赋,不能成为寒门状元,直接进入清华北大;也恨家庭的局限,没有电脑、没有能够提供帮助的亲人和朋友,报志愿根本无法能剑走偏锋出奇制胜;这样的故事虽然比较极端,但显然并不是孤例,必须承认的一点是:大多数普通家庭出身的孩子,填志愿就是如此艰难。备战高考时,他们努力学习,甘愿被调侃一句小镇做题家,有背水一战的决心,有通过考学改变命运的内驱力;但等到填报志愿时,靠的却不是埋头读书,而是对信息的掌握,和对未来人生的设计能力。高考是公平的,但信息差不是。对于他们来说,找到靠谱的人分析,什么学校更好,哪些专业更容易就业,哪些地方的211比哪些地方的985还要好,哪里看似不行但未来一定是一座蓝海,这样的信息,几乎是一种刚需。而中产或者中产以上,拥有大多数资源和眼界的另一批18岁孩子,则根本不需要这种志愿填报指导。
他们不会有没笔记本电脑的苦恼,早就有各方认识的人走上社会各方通路。吊打本科生的小学生简历是:学了6年网球,考过了中央音乐学院声乐九级,获得了美国数学大联盟一等奖。
是他们在北极科考的时候,已经遇上了一些小学生的毕业旅行了……
在你还没有世界观的时候,有人已经观遍了世界。张雪峰这样人存在的意义,对于普通人来说,就是对认知鸿沟的一种急速填补。“谨慎学医,因为医学35岁以后才能出成绩,但是越老越吃香。”“计算机和电子信息工程是两个门类,名字相近,但有的单位就要计算机。”
“金融行业及其吃人脉,和你大学学的好不好未必成正比,别觉得学了它就能改变命运。”
张雪峰们将更大的世界的运行规则,拉到那些稚嫩、天真的18岁孩子面前,掰开揉碎,告诉普通人人生的最优解。张雪峰能火,倒不是因为他有多高深的学问,是因为有太多普通家庭出生的小孩,太需要身边有一个像张雪峰一样的人。张雪峰说的,也有一些道理在某种程度上,张雪峰的确打破了普通人对一些职业的迷思和信息壁垒。在张雪峰的直播间里,最常见的问题就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要不要学××”,来咨询的家长普遍有一个最朴素的诉求:毕业后好找工作。家长们之所以到张雪峰的直播间去咨询,是因为他们对于究竟什么专业好找工作,几乎毫无概念。“听说”是他们的口头禅。
听说某某专业就业好,听说某某专业收入高,听说某某大学的社会认可度比较高……但是,家长以为的“好找工作”的选择,可能全是错的。
在张雪峰的直播间,医学就是一个提及频率相当高的专业。在很多家长心目中,医生是一个工作稳定,收入与社会地位双高,而且越老越吃香的职业。让孩子去学医,是很多家长都动过的念头。张雪峰的直播间甚至出现过这样的家长:想让孩子去学医,这样“以后身边的亲戚朋友都得来求我”。显然,这样的家长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现状相当不了解。
张雪峰的主要工作,其实就是讲清楚不同行业、不同职业的真实现状,帮助学生,尤其是普通家庭的学生 ,更好地进行决策。说回学医这个问题,其实张雪峰的观点很清楚,医生的确是个很好的职业,但是对于农村家庭,或者家境一般的孩子来说,要谨慎考虑。因为,医学,尤其是临床,时间长,耗费高。
选择医学的学生,要经历漫长的学习、规培、熬资历的阶段,才能成为一个收入水平比较理想的医生。由于医院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相比起其他本科毕业就可以工作的专业,临床方向要一直读到博士,才会有比较好的发展。
〓 某医疗机构发布的医生收入状况统计
在此之前,医学生的收入状况会长期处于不太理想的水平。如果没有足够的经济实力支持,普通家庭的孩子很难一直“卷”到最后,即使中途转行,医学专业的选择面也很窄。张雪峰的这些观点也得到了很多医生的认可。微博博主@庄时利和 医生就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如果你需要一份在读完大学之后就能立马有不错收入的工作,减轻家里负担,那我觉得你学医要慎重。在医疗行业,这些信息并不是秘密。但是在报考志愿这个时间节点,很多普通家庭的孩子和家长,真的对此一无所知。当中途想要退出的时候,已经产生了巨大的沉没成本。
〓 临床医学是一个相当内卷的专业
这种选择,与理想主义无关,完全是信息不充分的前提下的决策失误。
张雪峰对于新闻专业的争议观点,出发点同样基于就业形势。不建议报考新闻的原因很简单:毕业找不到工作。反驳张雪峰的重庆大学新闻学教授张小强,认为新闻依然是个不错的专业,理由是就业面非常广泛。比如他手下的学生,很多都找到了理想的工作,包括公务员、车企、游戏公司、高校等等……
〓 张小强社交媒体截图
但是这些岗位和新闻专业并没有什么相关性。这说明,即使是重庆大学这样的985院校新闻系,大多数学生也并没有从事媒体行业。教授们信心满满的同时,那些真正在媒体行业从业的老兵,反而对本行业的就业状况忧心忡忡。大多数人并不是六神磊磊的堂妹,家里也没有新华社时政记者出身的堂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相信了那些“新闻行业前途依然大好”的说法,恐怕四年后新闻专业又会多出一个“劝退侠”。如果你一开始就决定要靠公务员,比起学新闻,学中文能报的岗位多多了。如张雪峰所说:“越是底层的家庭,孩子的试错机会就越少,所以选专业要格外慎重。”除了六便士,还有月亮有句话叫“银河系里无正解”。
从实用的角度来说,张雪峰们以工作和赚钱为尺度,以未来发展为方向,给出世俗意义上“性价比高”的建议。他提出的“文科选学校,理科选专业”,“有时候城市比学校更重要”,这些观点在大方向上,都是公认的更优选择。
对于想要通过上大学,找到一份不错的工作,自食其力养活自己,或者希望通过读书、工作改变命运的人来说,非常实用。
但原则上与理性上的“正确”,放在每个个体身上,则未必全部正确。有人想要通过读书获得更好的物质条件,也有人希望上大学能够尽可能获得作为人的精神享受,尽力延伸生命的长度和广度。或许还有人记得,三年前,湖南留守儿童钟芳蓉以全省前4的好成绩,考上北大考古系。如果按照张雪峰老师的标准,或者站在世俗化的角度考量,这或许并不算一个好选项。
留守儿童,家境算不得好,能给她提供的帮助少,她原本有机会光耀门楣,改变一切。
而每一次这样家境并不算优越,但又选择“不赚钱”专业的人,都会招来外界的质疑。
但是在有最大程度选择的前提下,她轻轻掠过容易就业的、热门的、最好考公的、有钱途的,高度市场化的种种选项。最后,稳稳落在所谓“冷门”的那一朵名为“考古系”的花上。
面对众多网友的不解,钟芳容只是淡然,“从小就喜欢”。钟同学从小就喜欢樊锦诗,向往敦煌,考古学是她梦寐以求之地。她怀抱着极其诚挚的热爱,终于来到了亚洲最顶尖学府,能够叩响最高学术殿堂的大门——人类终其一生,活的不就是这一瞬吗?至于未来就业,她说自己曾经认真考虑过未来,想当老师,或者在博物馆工作;她的父亲也同样认可,“我认为孩子做喜欢的事会更开心。”
说白了,毕业挣钱,年薪,社会排序都很重要,但是个人兴趣和选择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方面。世界想让她拥有的生活,与唯爱敦煌一捧沙的她何干?和钟同学一样的还有太多太多的人。或许在高考成绩揭晓,需要报志愿的那些时间里,我们都可以有更实用的选项。但是闭上眼睛想象自己未来的图景的时候,总会不甘心——选了某个专业,或许会成为世俗意义上的成功者,或许生活更稳定,或许未来更有保证;但因为有了更热爱的选项,那就绝对无法背叛自己的内心,以别人的期待过完一生。
于是,尽情跑入另一片旷野。
世界上有这样的人,就有那样的人。对每个个体的人来说,每个人都可以有自己的价值排序。张雪峰们的话未必适用于所有人的所有情况,但一定有人通过他获得了更好的生活。每个人都看着脚下的六便士,但也别嘲笑有人想要仰头看月亮。而无论何种家庭出生,也都有观赏月亮的资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