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ature Portfolio (ID:nature-portfolio),作者:Katharine Sanderson,题图来自:《泰坦尼克号》


最新消息:6月22日,搜救队在海底“泰坦尼克” 号(Titanic)沉没船体的约500米处发现了“泰坦” 号(Titan)深潜器的残骸。搜救官员表示,该深潜器曾发生灾难性内爆,5名乘员均已遇难。


全世界都在密切关注“泰坦号”潜水器的国际搜救行动。该潜水器6月18日在加拿大海岸搭载5名乘员前往海底探访“泰坦尼克”号残骸,(1小时45分钟)之后便与母船失去联系。


“泰坦”号为“海洋之门”(OceanGate)公司所有,主打为富人提供海下观光服务。有媒体报道,“海洋之门”曾收到过关于“泰坦”号的安全警告。值得一提的是,2018年一起针对该公司的诉讼案件曾指出,“泰坦”号的设计无法承受极限深度的压强——也就是“泰坦尼克”号所在的海表下近4000米处。其他担忧还包括该公司未按常规方式测试样机。


《自然》对话了哈佛大学海洋学家Peter Girguis,试图从他的深海科考任务中了解“泰坦”号的各种能力,以及这场灾难给未来科考项目带来的教训。


Q:你在科研工作中使用过潜水器吗?


A:在我的工作中,我曾在太平洋和墨西哥湾用过载人潜水器研究影响海洋生物的地质过程。科研潜水器的设计目的是让科学家安全便捷地往返海底,而且已经存在了大半个世纪。


大部分科研潜水器可容纳2到3名成员,由一艘母船放入水中。之后再与母船的缆绳分离,自己沉潜到海底。我们在水下不会离开潜水器,靠机械臂采集样本。 


还有一些远程遥控潜水器可通过母船控制。这类设备本质上就是系绳的机器人。我们在深海使用这种设备是因为它们在很多方面的风险都小很多。它们还能在水下停留几个小时到几天不等,期间不用返回水面。


很多时候,如果是去新的地方,我们会让机器人先去“踩点”,然后再让载人潜水器下去,毕竟亲身体验还是无与伦比的。


哈佛大学海洋学家Peter Girguis。来源:Kris Snibbe / Harvard University


Q:“泰坦”号与科研潜水器有哪些共同点?


A:“泰坦”号是一台很特殊的潜水器。它用的是合成船体,形状更像一个潜水气瓶,而我们科学家常用的科研潜水器都是球形的。“泰坦”号并不是从科研的设计角度出发的:它能把5人带到海底,而不是2~3人。据我所知,“泰坦”号没有机械采样臂。它没有任何用于测量的科研设备,也没有科研中会用到的传感器、信标等系统,这些系统对于与母船保持联系也十分重要。


Q:也就是说,科研潜水器上的一些科研设备也可以作为安全系统?


A:没错。有一类特殊的信标可以帮助潜水器在海底探路。水下是没有GPS导航的,也没有Wi-Fi和蓝牙。当我们在水下时,我们给自己定位的方式就是通过这个信标,而且这个信标会一直和母船保持联系。这对科研工作很关键:如果我们想知道我们的观测点或采样的位置,我们就必须知道纬度、经度、深度,以及所有的地球化学数据。而且它还能帮助母船持续追踪潜水器的方位。


我提到的这种信标是商业在售的。工业设备和学术设备都在用,而且它们是我们在海底物体定位技术上的一大进步。


Q:“泰坦”号能收集科研数据吗?


A:根据我对“泰坦”配置的了解,我在这台深潜器上没有看到机械臂,所以它肯定不能采样。可以想象“泰坦”或许会对“泰坦尼克”号进行视频拍摄。这对考古学家来说是难能可贵的数据。但“泰坦”号无论如何都不算科研性质的潜水器。


Q:如果确定了“泰坦”号的方位,科研潜水器可以帮助搜救它吗?


A:让载人潜水器去救是最糟糕的决定。由于安全原因,载人潜水器在水下的停留时间是有限的。载人潜水器也可能和“泰坦”一样有被“泰坦尼克”号残骸卷入的风险。目前有很多能在水下6500米工作的远程操控机器人潜水器,这些是去现场搜救“泰坦”号的理想工具。当然,真正的困难是你如何及时抵达大西洋的这个偏远位置。


Q:这次事故会影响今后的深海科研任务吗?


A:我确实不知道经营者和政府机构会如何看待这次事故对科研潜水器的影响。在我们进一步了解“泰坦”号哪里出问题了之后,我希望我们能停下来好好想一下这次事件对于科研潜水器的意义。


据我了解,海洋之门一直在奋力推进这项技术,他们想让海底旅行可以“说走就走”。我担心的是,他们忽视了我们在建造科研潜水器时加入的一些功能,因为他们觉得这些功能既费钱又没必要,或是没新意。我们在潜水器上看到的很多功能都已经演变了几十年,这必然是因为它们是有用的,而且我们知道它们能提升乘员安全。


科研潜水器的安全记录非常好。它们的操作以安全为前提。在许多方面,你在潜水器里的风险要小于你在船甲板上的风险。


出于篇幅和清晰度的考虑,本次采访经过编辑。原文以Lost Titanic sub: an ocean scientist talks about dive safety标题发表在2023年6月21日《自然》的NEWS Q&A版块上,© nature,doi: 10.1038/d41586-023-02074-x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Nature Portfolio (ID:nature-portfolio),作者:Katharine Sander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