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打捷克斯洛伐克解体后,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捷克的出镜率还算说得过去,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可就几乎没有存在感了。

不过最近斯洛伐克倒是小刷了一次存在感,但不是什么好事,而是该国的政局乱成了一锅粥。

由于经济问题,斯洛伐克的右翼政权在上个月崩溃了。然而在民调上领先的社民党(方向党)也不是啥省油的灯。该党领袖菲佐是个铁杆亲俄派,还在许多层面不招欧洲帝国主义的待见,比如他反同性恋、反吉普赛人、反移民、反欧盟……



听起来确实不怎么像当代典型的欧洲社民党。

为了和方向党对抗,斯洛伐克中右翼、自由派、温和左派大肆炒作菲佐亲俄这一点,主张斯洛伐克应该卖身援助乌克兰。他们甚至提出,斯洛伐克应该把空军所有的飞机都援助给乌克兰,一架都不留。

看到这儿估计有些人就懵了,那斯洛伐克的防空咋办呢?斯洛伐克老百姓不担心吗?

还真不担心,因为斯洛伐克人有“底气”,自己的空军全给乌克兰,领空就靠捷克空军防卫呗。

乌鸦震惊之下去查了查,发现这居然既不是笑话,也不是气话。捷克与斯洛伐克在2017年签署了领空共同防卫协议,在斯洛伐克允许之下,该国的空军基地与领空可以完全对捷克空军开放!



捷克和斯洛伐克原本是一个国家,解体不过短短30年,中国人很容易顺嘴把他俩连在一起说,如今它们竟然再次建立了如此紧密的关系,难道哥俩真的解体了个寂寞?

其实,解体的确是真解体,但解体之后又有人发挥影响力推动了捷克与斯洛伐克的一体化,而有趣的是,当年推动解体的人,与后世推动一体化的人,竟然是同一拨人。



1

捷克斯洛伐克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随着奥匈帝国解体而创建的。1918年,在美国匹兹堡举行的一次会议上,来自捷克斯洛伐克的代表们签署了《匹兹堡协议》,承诺建立一个由斯洛伐克和捷克两个平等民族组成的共同国家。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捷克斯洛伐克加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建成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

当然说是平等民族、共同国家,肯定也是有强有弱,在那个年代,无论人口、经济实力、政治地位都是捷克要更高一筹,所以捷克斯洛伐克一直是由捷克人主导的国家。



1968年,布拉格之春爆发,杜布切克下台,古斯塔夫·胡萨克接任第一书记。

由胡萨克主持的所谓“正常化”时期,主题便是做表面功夫掩盖矛盾,所以尽管他本人是斯洛伐克人,为了彰显自己不会偏袒斯洛伐克,他竟然进一步削弱了斯洛伐克的自治地位。

也是在这一时期,捷克斯洛伐克将利润率低、污染严重,但能解决大量就业的重工业逐步转移到了斯洛伐克境内,而将附加值高的工业与服务业主要部署在捷克,再用捷克的财政收入补贴斯洛伐克。

可以想见,这样的安排必然是让双方都不满。捷克人觉得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钱,拿去补贴斯洛伐克穷鬼?这能忍?斯洛伐克人觉得脏活累活都是我们斯洛伐克人干的,怎么我们地位不如捷克高?这能忍?



当然了,这种地域情绪或者民族情绪哪里都有,如果不被有心之人加以利用,一般都会化为家族餐桌上的抱怨或者朋友聚会喝高了之后的口嗨,然后在互联网时代成为meme文化的一部分。

可惜,历史没有如果,这捷克斯洛伐克它真有坏人利用这种情绪啊。

1980年代末,捷克斯洛伐克与其他东欧国家一样陷入剧变浪潮,天鹅绒运动爆发,统治了40多年的捷克斯洛伐克共产党失去议会多数席位,私有化进程开始了。

这个进程一开始,就有人嫌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共同国家碍事儿了。

这些人就是官僚主义分子与80年代的体制外反对派书生,以及新近崛起的企业家,说白了,就是捷克的新兴资产阶级。也正是他们,推动了捷克斯洛伐克的解体。



刚刚说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重工业普遍集中在斯洛伐克,在私有化转型中,这些利润率低的企业转身不甚方便,而且猝然搞私有化必然伴随着大规模的解雇,这对斯洛伐克来说无疑是灾难性的,所以斯洛伐克方面对于私有化和解体都不算积极。

但对于捷克新兴资产阶级来说,解体就意味着甩掉斯洛伐克这个财政包袱的同时,还可以不再为斯洛伐克私有化造成的下岗潮与社会动乱负责,这个诱惑力可着实不小。

瓦茨拉夫·克劳斯作为资产阶级的代言人走向了台前。1963年毕业于布拉格经济大学对外经济贸易系的克劳斯,从大学时便成为了自由市场的信徒,在他的讲述中,哈耶克、米塞斯、萨缪尔森、熊彼特的思想照耀了他前进的道路。

看到这儿,应该就知道这人是个什么碳基生物了吧……



1968年布拉格之春爆发时,克劳斯在国外留学,基本没受什么影响。回国后,他就进入了国家银行。

80年代,克劳斯加入捷克反对派,一下子就变成了反对派中的经济权威,他开出的激进私有化药方也很快成为反对派的政治纲领。

1991年,克劳斯率领右派分裂了公民论坛,成立了公民民主党,将左翼完全驱逐了出去。这也将公民论坛这个反对派大帐篷彻底撕碎,完成了捷克后社会主义时代最重要的政治重建。

1992年6月,公民民主党赢得大选,克劳斯成为捷克总理。

与此同时,斯洛伐克则选举弗拉迪米尔·梅恰尔为总理,这位个性强硬的政客不愿意接受私有化带来的剧烈失业,斯洛伐克与捷克的关系一时非常紧张。



在捷克斯洛伐克的民主化运动中拥有崇高威望的哈维尔当时是联邦总统,他希望促成与梅恰尔的妥协,以维持联邦继续存在。毕竟君临捷克斯洛伐克是哈维尔一直以来的愿望,突然只能“君临”半个国家,实在是心中不美。

但哈维尔显然已经不能代表捷克资产阶级的利益,他的影响力迅速退潮。此时,克劳斯的身边已经充斥着维克托·科泽尼、帕维尔·蒂卡奇、彼得·凯尔纳等新崛起的商人,他对于资产阶级的需求和愿望更为敏感。



于是,为了推动私有化,克劳斯以及他的伙伴们决定不惜一切代价解体捷克斯洛伐克。

哈维尔授权克劳斯组建联邦政府,但克劳斯阳奉阴违,只推举少量官员,导致联邦政府无法成立。

1992年6月16日,克劳斯和梅恰尔会面,梅恰尔提出举行全民公投决定联邦存续问题,但克劳斯只是表面答应,却拒绝明确公投日期。

要知道,当时解体的民调在两国的支持率都不到35%,如果公投真的举行,恐怕捷克资产阶级解体的愿望将成为泡影。

6月底,彼得·皮萨特、帕维尔·雷切茨基和伊日·丁斯特比尔等哈维尔的重要盟友希望推动克劳斯与梅恰尔继续会谈,但被克劳斯断然拒绝。这三人当时因为输掉选举,已经没有什么发言权,遭到克劳斯拒绝后,哈维尔的影响力也受到损伤。



再加上联邦政府难产,斯洛伐克方面拒绝相信哈维尔,于是在7月17日,斯洛伐克国民议会通过了一项主权宣言,要求哈维尔立即辞职。

随后,克劳斯和梅恰尔再次会面,克劳斯单方面提出彻底解体捷克斯洛伐克,梅恰尔提议成立主权国家联盟,但被克劳斯拒绝。

在1992年8月26日的另一次会议上,梅恰尔无奈确认了解体协议,并在午夜前不久向公众宣布捷克斯洛伐克将于1993年1月1日分裂。

10月1日,联邦议会做出最后努力希望挽救国家,多数议员拒绝批准解体协议,并在米洛什·泽曼的建议下,通过了一项支持创建捷克-斯洛伐克主权国家联盟的决议。克劳斯再次拒绝,还表示无论如何国家都会分裂。



尽管多数民众并不希望国家解体,但是他们处在剧变后的震惊与惶恐之下,并且松散无组织,无法与取得国家控制权的新兴统治阶级对抗,只能接受解体的现实。

就这样,捷克资产阶级得偿所愿,这场被称为天鹅绒离婚的解体平静地发生了。

2

但是,事情开始起变化了。

捷克资产阶级忙活了一溜够,把国家解体之后发现,好像亏大发了。



原指望依靠工业加入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分一杯羹,没想到真加入之后,发现和真正的垄断资本主义一比,这点儿工业根本不够看的。

克劳斯为了捞取民心,曾经承诺不降低社会福利,还美其名曰“西方社会党式的自由与福利并存”。真加入世界体系之后,嘿,这哪儿扛得住啊,于是也只能像其他后社国家一样,大幅削减医疗支出和失业抚恤。

原本在斯洛伐克境内部署的大量重工业,其实是捷克斯洛伐克工业体系的基础,尽管不挣钱,但是对捷克的先进工业与服务业有很强的支撑作用。

解体之后,这种支撑不复存在,捷克经济高速发展的美梦很难成真。



国内经济这么个德性,国家却加入了欧盟,这样一来,不少人才特别是高级人才受高薪吸引而流向其他欧盟国家。

尤其是在医疗卫生系统,捷克医护人员的工资一直较低,他们的收入只相当于国外同行的五分之一,但他们的医疗和护理水平却较高。随着捷克医护人员的外流,捷克的人均拥有医生数量比周边国家较低,如约309名捷克人拥有一名医生(即309:1),奥地利236:1,匈牙利275:1,意大利179:1。

对于捷克资产阶级来说,更重要的是市场与发言权的损失。

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合计有1500万人口,构成一个不小的市场的同时,在中欧地区也是举足轻重的力量。尽管无法与波兰相比,但还是可以稳稳压过匈牙利,如果推动中欧一体化,产业上拥有优势的捷克斯洛伐克可以有很大的发言权。



但解体后的捷克,人口1000万上下,损失了重工业基地,在中欧四国联盟中,竟然只比原先的小兄弟斯洛伐克高了一点,可真是呜呼哀哉。

尤其到了2005年,斯洛伐克经济一度反超捷克,让捷克资产阶级恨不得抽自己两个嘴巴:tmd,我真是鼠目寸光了!



一开始这些寡头政客还不好意思公然打自己的脸,只是拿片汤儿话给自己找找场子,比如克劳斯就曾说过,是解体挽救了捷克与斯洛伐克的关系,不然国家将走向内战。

他的商人小伙伴们也配合他的论调,帕维尔·蒂卡奇说什么解体带给了捷克和平与稳定,也让斯洛伐克可以选择自己的道路。

但随着经济形势越来越捉急,捷克资产阶级再也坐不住了,他们给危机开出的药方竟然是:推动捷克和斯洛伐克一体化!

你说你们当初何苦来哉呢?



丢脸当然是很丢脸的,但是为了赚钱脸算什么?他们首先在文化领域开始“拨乱反正”。

在捷克斯洛伐克未解体的时代,两国的电视台上都播放双语内容,这样搞了几十年,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都对另一方的语言“被动熟练”了,想不会也不行啊,电视上天天放。

解体之后,捷克方面率先取消了斯洛伐克语的内容。等到资本家们又想推动一体化的时候,很多捷克年轻人已经都听不懂斯洛伐克语了。

这哪儿行呢?于是以彼得·凯尔纳为首的寡头行动了起来,他的PPF集团牵头成立了中欧媒体资本CME,开始在捷克和斯洛伐克布局。



两国最大的电视台CS Link与SKY link相继被CME收入囊中,并在凯尔纳的指示下,恢复捷克与斯洛伐克双语节目的播出。捷克开始重新引入斯洛伐克语报道,斯洛伐克电视台每天凌晨重播捷克综艺。

在斯洛伐克,每天至少在黄金时段播放一则来自捷克的新闻是很常见的,电影院中的一些电影带有捷克语字幕,市场上的捷克语书籍和期刊也大幅增加,搞笑的是,甚至比解体前还多。

光整新闻还不解气,凯尔纳看到国外新兴的综艺与选秀节目,不禁计上心头,于是在他的授意之下,CME又收购了捷克最大的娱乐电视台TV NOVA,办了一大堆山寨版的选秀节目。

这些节目质量暂且不说,名字起得立场鲜明:《捷克斯洛伐克达人秀》《捷克斯洛伐克蒙面歌王》《捷克斯洛伐克好声音》……全都是两国合办,在两国同时播出。



甚至还有捷克斯洛伐克名厨之神,也真是难为他们了。

其次在经济领域,凯尔纳与一众寡头在新世纪开始便加大对斯洛伐克的投资。

在2005年之前,斯洛伐克的外资来源国主要是荷兰与德国、奥地利,捷克勉强维持在前十的水平,还不如美国,比例不到4%。

等到2005年以后,好家伙,凯尔纳的PPF集团开始发力,等到2011年,捷克已经成为斯洛伐克最大的外资来源国。



第三在政治军事领域,两国的关系愈发紧密。

说起来很搞笑,两国都将驻对方国家的大使视为一个重要职位,都是由相当显赫的人士出任。2013年,捷克竟然委任利维亚·克劳索娃担任驻斯洛伐克大使,这个克劳索娃是谁呢?正是上文中那位克劳斯的夫人。

两国所有新当选的总统、总理和外长的首次出访都是前往对方的首都。两国内阁还定期举行双边会议。

在大学层面也有高度的交流:两个国家的公民都可以免费在另一个国家学习——捷克语和斯洛伐克语相互通晓这一事实促进了这一点。超过25000名斯洛伐克学生在捷克学习,占捷克学生总数的10%以上。

军事上双方都加入了北约自不必提,还在北约的合作领域之上,建立了一系列的军事合作项目。文章开头所述的联合防空协议便是一个例子,而游走两国政坛促成此事的人是前捷克信息部长弗拉基米尔·姆利纳日,他的另一个身份是凯尔纳的高级顾问。



根据布拉格STEM实证研究所去年11月份进行的一项民意调查,91% 的斯洛伐克人和 87% 的捷克人仍然认为自己是最亲密的盟友。凯尔纳也真是没白忙活。

不过,这份民调凯尔纳本人没看到,2021年3月27日,美国阿拉斯加州南部克尼克冰川地区一架观光直升机坠毁,机上5人死亡、1人重伤。万幸的是,死得五个人里,有凯尔纳一个……



顺便提一句,凯尔纳这厮在中国也有布局产业,叫作捷信消费金融,是个做小额贷的公司,业务覆盖中国312个城市……

当然,他人虽然死了,捷克老板们推动捷克与斯洛伐克一体化的事业还在继续,努力推动了国家解体,又在解体之后重新推动一体化,整件事除了透着一股黑色幽默以外,还让我们更加明白一件事——风云变幻之际,很多资本家自作聪明,以为自己是最有智慧最有理性的人,必能靠自己独特的聪明才智在亲手缔造的“新世界”独占鳌头。

然而要真是智慧理性,能干出这么荒唐的事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