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到访北京,这是五年以来,访问北京的最高级别美国官员。中国总理李强访问柏林,并开启第七届德中政府磋商。种种迹象显示,中国和西方的对话渠道正在逐步恢复。



《商报》发表评论称,经过过去几个月的严重对峙之后,中国同西方的关系出现了缓和的迹象: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到访北京,中国总理李强到访柏林。这篇题为《打破沉默》的评论认为,北京恢复同西方的对话,无论如何都是一件好事。

"重返外交轨道其实也是利益使然。五年来,这是美国政府高层首次到访北京。中美关系一度陷入破裂边缘,而面对中美两国就争夺世界霸主地位展开的激烈争夺,欧洲则显得无所适从。

半个世纪前,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北京之旅开启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融入国际社会及全球经济体系的进程。但如果将布林肯的北京之行同当年尼克松的访华行程相提并论,显然就属于一厢情愿了。

毕竟今天的情况同当年有着天壤之别。现如今,美国关注的已经不再是中国是否融入世界大家庭以及中西方开展合作的问题,而是如何有效遏制中国。美国民间和国会中的反华氛围从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



作为五年来访华的美国最高官员,美国国务卿布林肯同中国党和国家领导人习近平举行了会谈。

如果说严重对立的共和民主两党之间还有任何共识的话,那么,强硬的对华路线就是他们之间的唯一共识。北京在俄乌战争中所持的亲俄立场早已不再是问题的关键,美国所关心的更是如何在台海争端中采取更有信服力的威慑手段,以及如何在安全、气候以及贸易政策领域开展尚存希望的有限合作。因为,即便是美国,也不愿意接受世界经济被划分成两大阵营的场景。"

评论指出,比尔盖茨等一众美国经济界、科技界精英先后到访北京,这足以说明美国人并不希望同中国完全脱钩。

"在华盛顿同北京恢复接触的过程中,欧洲也能够扮演建设性的角色。即将开始的德中政府磋商的意义就不容低估。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提出的'不要脱钩,要去风险'的主张,应成为今后发展对华关系的最高原则。"

对于即将开始的德中政府磋商,柏林出版的《每日镜报》发表评论称,德国政府在同中国打交道时,长期以来奉行的一个原则是:回避敏感问题,强调双方共同点。但是习近平治下的中国,对内加强打压,对外更具侵略性。因此,德国红黄绿联合政府是时候亮明立场了:



中国总理李强访问柏林,并同德国总统施泰因迈尔举行了会谈。

"在同中国总理李强的会谈中,德国总理肖尔茨必须明确强调欧洲的利益所在,参与磋商的德国各部部长也应持同样的立场。去年十一月,肖尔茨就任总理后首次到访北京时,曾对'对台动武'的可能性提出警告。现如今更应明确这一立场:今年四月,德国外长贝尔伯克访问北京时就曾指出,一旦中国对民主台湾发动进攻,不仅会引发'恐怖场景',而且还将标志着现有德中关系的终结。同俄罗斯发动侵乌战争后一样,中国也将立即陷入孤立。

继续保持柔声细语、回避矛盾的对华路线,还是表现出自信的姿态,这是德国政府现在面临的选择。中国领导人在强调自身利益时,从不顾及对方的感受。强者才会得到尊重,有鉴于此,德国政府请拿出自信和勇气!"

东南亚:乐见美中修复沟通渠道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形容美中关系处在“悬崖顶端”之际,正赴北京访问的美国时任国务卿布林肯(Antony Blinken)究竟能否修复两国关系成为了世界瞩目的焦点。东南亚媒体观察认为,不可寄予太多期望,中美双方建立开放的沟通渠道,深化互信与理解已属不易。



泰国媒体报道,美国国务卿布林肯于 6 月18 -19 日期间访问中国北京,希望建立一个机制来管控最近升级的美中紧张局势,随着中美外交部长就解决双边贸易、技术与地区安全举行会谈的消息得到确认,媒体预期布林肯此行或将促成今年晚些时候美国总统拜登(Joe Biden)与习近平举行高峰会谈。美国将于今年底主办亚太经合组织会议(APEC),美国总统拜登先前表达希望在未来几个月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会面。

美国国务卿自 2018 年以来时隔 5 年后首次访华受到全球众多媒体的关注。随着近年来两国紧张局势的加剧,全世界大多数国家陷入了在中美之间选边站队的矛盾当中,人们普遍担心中美关系恶化会在更多层次引发更加深刻的影响。

尽管美国国务卿访华此行普遍被认为不会对解决中美双方的实质性问题取得突破性进展,然而中美两国之间维持沟通渠道,设定防止冲突的有效机制。这令担心亚太地区安全的诸多国家感觉服下了一剂定心丸。相关分析认为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关注点并不相同,华盛顿关注北京对于俄乌战争的态度,针对台海和南海稳定的考量以及智慧财产权政策等问题。北京则对缓减美国发动中美贸易战、针对中国展开技术围堵、试图斩断工业链以及设定种种发展限制更感兴趣。双方基本上是各说各话,唯一的进展是实现了高层官员的面对面交流。

泰国主流媒体报道布林肯访华消息时评论,两个超级大国因激烈竞争而导致关系冷淡,但双方高层接触同时也充满了机遇。马来西亚英文媒体《The Star》报道美国国务卿北京行称,尽管期待已久的访问表明两个超级大国在关系降至冰点后有意重新接触,但双方对两国关系取得重大进展的期望值并不高。两个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在从贸易到技术包括地区安全等一系列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导致两国关系不仅恶化到最低水平,而且处于高度敏感的阶段。

越南媒体报道称,中美两国外长在布林肯访华前进行通话,为中美恢复沟通开启信号,美国国务卿能否在北京见到习近平则可为两国关系发展前景定下“竞争但不起冲突”的主基调。相信布林肯此行能够促进中美最高元首在今年内见面,否则如果双边关系持续紧张,美国总统拜登可能成为中美关系正常化四十多年来首位没有访问中国的美国领导人。

新加坡华文媒体报道布林肯在访华前夕表示,此次访华旨在确保美中两国竞争不会演变成公开的冲突。相关分析指出,中美关系难有实质性转变。布林肯日前与访美的新加坡外交部长维文 (Vivian Balakrishnan) 共同发表讲话,后者表示希望美国在亚太地区既能保持强国地位,又能找到与崛起的中国相处共存的方法。

值得一提的是,跟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本月16日会见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Bill Gates)的高规格礼遇相比,外界观察到中国官媒刻意对布林肯访华进行了低调处理,愈发凸显了习近平关于“中美关系基础在民间”的讲话。一段时间以来中美外交关系脆弱而冷淡,但美国特斯拉执行长马斯克(Elon Musk )、苹果总裁库克(Timothy D. Cook)、摩根大通(J.P.Morgan)总裁纷纷造访中国,不断热络与强化彼此间的合作。菲律宾媒体评论称华盛顿和北京越来越多地示出意愿寻求更大的稳定,并在明年美国和台湾选举前看到了一个狭窄的窗口,但修复关系对于双方内部而言,各自都要应对来自强硬派强烈的施压。近年来,台湾问题日益成为外界观察中美关系发展的关键,北京宣称拥有治理台湾的主权,同时不排除动用武力。美国则急于防止可能发生的事件演变成军事对抗。

东南亚媒体纷纷回顾中美关系此前的周折,声称两国关系在去年 8 月跌至谷底,当时美国众议院议长佩洛西 (Nancy Pelosi)访问了自治的台湾。北京多次强烈警告后在台湾周边展开了大规模军事演习。去年11月美中元首在印尼峇厘岛会晤达成了增进沟通的承诺,然而两国关系于今年 2 月再次受到考验,当时美国击落了一个据称进入其领土的中国间谍气球,导致布林肯最后一刻推迟了他的中国访问行。北京方面否认“间谍气球”一说,暗讽美国在自编自演。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在布林肯抵达北京前向美国喊话“放弃以强势姿态与中国打交道的幻想。”北京希望与美国在彼此保持历史文化、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差异的前提下“获得尊重”,同时将与美国存在分歧的台湾问题列为核心关切议题。习近平提出的中美关系准则为: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

外界观察发现,中国驻美大使在悬空四个月后,新大使谢锋于5月23日抵美履新后,两国关系似乎出现了拜登所言的“解冻”。但就在布林肯访华前夕,美国白宫国家安全顾问沙利文(Jake Sullivan)于6月16日访问日本东京时表示,布林肯的中国之行旨在控制局势升级,就美国外交政策而言这并非重大事件,白宫更加关注印度总理莫迪 (Narendra Modi) 下周走访华盛顿迎来的美印关系“转折时刻”。对此媒体普遍反应沙利文刻意淡化布林肯访华成果的背后,清晰反映出美国对于亚洲地区的战略布局仍以拉拢亚洲盟国遏制中国为核心。印度作为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结盟的印太战略(Indo‐Pacific)成员之一正被赋予越来越重要的战略角色。沙利文在日本期间还会见了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的国家安全官员,随后前往新德里,敲定莫迪的访美细节。

据报道,作为拜登政府关注与亚洲盟友保持亲密关系的一部分,布林肯在 20 小时的跨太平洋旅程中与日本和韩国外长通了电话。此前美国公布 “华盛顿宣言”(Washington Declaration)的内容之一,就是帮助日本、韩国、台湾、菲律宾和其它国家提高安全防御能力。泰国学者提供观察意见指出,美中自1979年建交以来签订的“美中科技协议”(STA)即将在今年内到期,双方是否续签这项协议可作为观察中美关系发展的风向球之一。

专家评布林肯访华:对话是好的 但安全风险并未消失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国问题专家蓝普顿教授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表示,布林肯访华的积极方面包括,增加了两国首脑年底会晤的可能性。但双方并未就军事领域建立互信和沟通措施达成一致。

习近平长桌会晤布林肯

德国之声:您认为布林肯此行是对近期中美关系带来的一个突破吗?

蓝普顿(David M. Lampton)教授:我认为是个积极进展。过去,这样的会晤时常是结果好坏参半,有时甚至在会晤后出现公开的争吵。从这一角度来说,这次的会晤后,公开的声调是积极的。我想,他们至少是建设性地讨论了议程问题。但我认为,美中关系之间的根本现实并未因此而改变,也没有解决任何重大的议题。

德国之声:因中美高层沟通的渠道受阻,有担心认为两国之间特别在安全事务上出现擦枪走火的风险增加。您认为,这次的会晤在这方面带来某些改善吗?

蓝普顿教授:首先,据我们所知,布林肯国务卿在新闻发布会上说,双方没有在军事领域就建立互信和沟通的措施达成一致。他希望未来能予以实现。我认为,中国对美国的台湾政策、在相关海域的巡航等非常不满,因此,想要保持对美国施压。美国希望中国军方能提供某种保证,而中国军方不愿这么做,--我想,习近平不想这么做。所以,中国是在实施一种高风险的政策,是美国人所不乐见的。

德国之声:从美方角度来看,除了希望中国军方提供某种保证、或者说可预测性之外,还有其它诉求吗?

蓝普顿教授:我想,美国政府希望能继续保持在台湾问题或者军事或限制科技输出方面现有的做法,而中国希望美国改变其中一些做法。布林肯或者说美国政府希望推行一种合作加竞争的政策。我想,中方是认为其中竞争的成分太过有进攻性,合作的成分太弱。我想,在美国,随着2024总统大选的来临,政府不想被视为软弱、向中国作出让步。所以,美国的内政也让政治家不大愿意采取灵活的立场态度。事实上,两国内政都在推动着外交政策。对习近平而言,他讲到美国对中国的压制和围堵战略,再加上中国国内的民族情绪高涨。他也不能面对国内特别是军方和情报部门(而作出让步),这是他政治生存的基础。

德国之声:您刚才提到布林肯此行对重大具体问题没有带来改变,您所指是比如台湾问题或者芯片的限制吗?

蓝普顿:对,我想强调的是,布林肯访华的一个积极方面是,增加了习主席与拜登总统年底会面的可能性。此外,财政部长、商务部长现在有可能也会前往中国。我希望他们二人能促进两国的经贸关系。比如,2017、2018年,在特朗普总统任下,我们实施了关税,而在拜登任下,这些关税保持或者加强。经贸关系是很重要的。而现在,比如财政部长耶伦,她在拜登内阁中明显是主张推动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的。

虽然深层的问题没有解决,但首先必须同意相互对话。那么深层的问题是什么呢?两个国家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都是让本国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希望将美国军事力量驱离中国的海岸。美国则希望保持其前沿性的主导地位。

德国之声:那是否就是中方所称美国对中国进行压制和围堵吗?布林肯国务卿在新闻发布会上否认了这一点。

蓝普顿教授:布林肯在新闻发布会上提到"脱钩"与"去风险"的区别。我想"脱钩"意味着断绝一切经济联系,"去风险"意味着让供应链多样化。而在中国政治上,在中方看来,这两个概念基本上都被翻译为"围堵"(containment)。现实中,美国对中国企业实施制裁,这在中方看来像是经济上的"围堵",而中方也予以报复。经济事务与安全事务是相互关联的。因为对中国的军事忧虑,我们限制技术的输出,而我们越这样做,对中国来说看上去就越像是一场经济战。我认为,在经济上可以做的是:在通胀的年代,对比如说低成本的中国产品实施关税并无好处。我觉得在这一点上,我们可以开始尝试改善双边经贸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