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说 (ID:globusnews),作者:张芷巍,责编 :张希蓓,原文标题:《520甜蜜危机,没有蜜蜂的世界怎么甜》,题图来源:视觉中国
在美国迈阿密一户人家的后院里,54岁的梅丽莎(Melissa Sorokin)迅速确定蜂巢的位置后,将一系列专业设备放在地上,开始了她的工作。
梅丽莎是一名养蜂人(Beekeeper),业余时间也为迈阿密地区的住户清理“定居”于房屋上的蜜蜂。为减弱蜂群的攻击力,她熟练地点起燃料,利用烟熏使它们安静下来。之后,她便轻轻将房檐锯开一个小口,移除了整个蜂巢。
相比于在原地将蜜蜂杀死的更“直接”的清理方式,为使蜜蜂能够随着蜂巢一起完整地转运到农场或乡下并继续在适宜环境中生存,梅丽莎这样的移除过程往往需要5个小时,显然费时费力得多。但是为了保护这些受到生存威胁的益虫,她坚持这么做着。
蜂群消失阴霾
迈阿密所在的美国佛罗里达州,养蜂业非常发达。在那里有650,000个蜂群,约占全美总量的五分之一,是蜜蜂保护相关讨论及行动的重点区域。
佛州的养蜂人常聚在John’s Drive-In餐厅,这其中,也有哈肯伯(Dave Hackenberg)的身影。哈肯伯不仅是东海岸最大的养蜂人之一,也是2006年第一位发现蜂群崩溃失调(Colony Collapse Disorder,一种工蜂种群突然消失,但蜂群附近并无死亡蜜蜂,在蜂箱里留下蜂王、未成年工蜂、幼虫以及蜂蜜和花粉储备,最终蜂群因储备资源枯竭而死去的怪异现象)的养蜂人。当时,他的蜂群有90%离奇死亡。
这可能跟杏仁种植有关。杏仁是美国特色农产品,2022年全球80%的杏仁产自加利福尼亚州,年产值为7,300万美元(约合5亿人民币)。
杏仁种植完全依靠蜜蜂授粉。种植杏仁的农户通常会支付高达200美元(人民币将近1,400元)一个蜂箱的费用雇佣这些“工人”,因此出租蜂群给加利福尼亚肥沃中央山谷中的大型农场,比出售蜂蜜更加有利可图。2020年,佛州有大约5,000名养蜂人,自2006年起翻了五倍,用于授粉杏仁的蜜蜂能占到七成。其中就包括哈肯伯的公司,自1971年以来他都会将冬季的大本营放在佛罗里达州戴德县。
不过有研究表明,如此跨越区域的授粉有更大概率使原本仅是区域性问题的螨虫和疾病,在全国范围内传播,进而导致蜜蜂等昆虫死亡。其次,不断扩大的杏仁种植面积以及广泛应用的机械化农业手段,使得土地及生物多样性减少,授粉这个自然界最精密的过程和规律也因此被破坏,进而极大影响蜜蜂的生存环境。
另外,杏仁种植是草甘膦杀虫剂剂量的榜首,年用量为100万公斤,覆盖85%的杏仁,而草甘膦对蜜蜂来说是致命的。
向气候变化发问
气候变化是造成蜜蜂种群减少的另一大诱因。
据韩国农业食品农村部统计,刚过去的2023年冬天,韩国有约100亿只蜜蜂消失,其中气候变化造成的春季提前变暖、气温不稳定以及极端天气频发等影响不容忽视。
英国伦敦大学学院的一项分析发现,在自然栖息地丰富的地区,昆虫数量平均下降7%,而在农业发达和气候变化大的地区,这一数量却高达49%。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更加频繁的暴雨等极端天气,让那些外出“务工”的蜜蜂们不得不缩减授粉时间,甚至还会因此找不到回巢的路。
更糟糕的是,由于动植物对气候环境变化反应速度不同,气候变化引发的“生态系统不同步现象(ecosystem out of sync)”还会导致蜜蜂与花之间的时差。这一现象在韩国尤为严重。因为根据韩国气象厅2009年公布的数据显示,1912年至2008年间,全球年平均气温上升了约0.7度,而朝鲜半岛则上升了高达1.7度。
国际环保机构绿色和平韩国办公室表示,气候变化导致春季提前变暖,但伴随着更多的“倒春寒”。这带来了一系列影响:一方面,花朵对气候变化反应更快,开花和凋谢的时间随着暖春变得更早了,这造成了那些“生物钟”还未完全调好的蜜蜂会因无法赶上这波花期而挨饿,同时,也导致了那些早开的花朵无法得到充足的授粉而结实不良。另一方面,当蜂王意识到天气转暖时便开始产卵。可是,更高频率的“倒春寒”常让温暖的春天突发寒冷。蜜蜂卵虫发育最适宜的温度在32至35度。反复的低温会破坏卵的活性、降低其存活率。
昆虫学家杰弗里·佩迪斯表示,不稳定的气候和降雨模式还会使秋麒麟草花粉中的蛋白质含量降低,进而导致蜜蜂的营养不良。除此之外,纽卡斯尔大学领导的研究小组在《自然科学报告》杂志上发表的研究结果显示,由螨虫引起的蜜蜂疾病,是受气候影响最大的,该类疾病会伴随气温升高而增加;蜂群感染欧洲臭虫 (EFB) 的风险,则也会随着降雨量增多而上升。
在中国,寻找中华蜂
栖息地丧失、气候变化、杀虫剂等因素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蜜蜂的健康。至今,有关当年蜂群崩溃失调(Colony Collapse Disorder)的具体原因仍未有定论。庆幸的是,蜂群崩溃失调现象在2007年后便有所缓解。但即便如此,包括佛州650,000个在内的全美蜂群,现仍每年有30~50%死亡比例。2019年4月至2020年4月,这一数字为43%。
在美国、韩国和欧洲养殖的多为意蜂,原产于意大利的亚平宁半岛,通常以强群的形式越冬。它们对大宗蜜源的平原地区的采集能力强,但由于饲料消耗量大,容易在蜜源贫乏时出现食物短缺的现象。意蜂在12~13摄氏度以上才能出来采蜜,对温度要求较高、适应性较弱,同时也存在定向力差、易迷巢,以及抗病抗螨能力较弱的问题。这些都使得意蜂在气候变化之下变得更加脆弱。
2022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全球已知有20,555个野生蜜蜂类昆虫物种(预计还有1万种待发现),中国目前已知野生蜜蜂有1,372种。同时,中国也是家养蜂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大数量的蜂群,有关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家养蜜蜂蜂群总数已达到920万群,占世界蜂群总数的13%。
其中,中华蜂是中国独有的蜜蜂品种。相较于意蜂,中华蜂采集力高、采蜜期长、抗螨抗病能力强以及消耗饲料少。它们还对当地环境适应能力强——7~38摄氏度时都可见中华蜂的采集活动——不仅能够在高温高湿情况下进行授粉行为,还能很好地利用冬天的蜜源植物。华北地区那些早春晚秋开花的树木,都需要中华蜂来授粉。甚至中华蜂在地形复杂、气候多变、雨雾多、早晚温差大和蜜源植物分散的山区都能繁衍不断。
中华蜂曾在20世纪初一度由于意蜂等西方蜜蜂的到来而急剧下降,种群数量减少75%以上,且密度较大的连续分布区不足10%,在北方地区几乎处于濒危灭绝状态。其原因包括外来病虫害、农户饲养新引进品种的偏好等。不过幸运的是,随着2005年北京房山区的自然保护区建成,2006年被列入农业部国家级畜禽遗传资源保护品种,中华蜂经历了一系列包括养殖策略、培育方法和环境治理等科学恢复,种群逐渐壮大。
在中国,中华蜂对本地植物授粉的广度和深度都更好,为高品质蜂产品和森林覆盖率等提供了一定保障。而且,因其对温度的强适应性,也为本地作物授粉正面临的不断增加的气候风险吃下一颗定心丸。在更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基础上,加以更合理的利用,像中华蜂这样的本地物种可以发挥优势,有潜力在地解决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一些难题。
变鱼“闹剧”夺回濒危物种权利
关注蜜蜂健康的各界人进行了许多尝试和努力,其中也不乏一些极为巧妙的办法。
绿色和平曾在美国发起“Save the Bees(拯救蜜蜂)”项目倡导不依赖化学产品并禁用7种农药,也曾在英国呼吁支持有机和可持续发展农业,避免过度耕地开垦和机械化农业应用,使蜜蜂丧失宝贵的自然栖息地和生活规律等等。
也有人用法律手段保护蜜蜂。去年9月,为帮助濒危的熊蜂(一种大型蜜蜂)寻求本州濒危物种法律的庇护,加州渔猎委员会和众多蜜蜂保护者一起,让熊蜂在加州成为了鱼类。
《加州濒危物种法》(CESA)中的“濒危物种”涵盖了鸟类、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或鱼类,但蜜蜂这样的昆虫类并没有出现在受保护物种的名单上。于是为了帮助熊蜂在法律里找到归宿,2019年6月,负责制定濒危物种名单的加州渔猎委员会和许多蜜蜂保护者一起,借助扩大法律解释的范围,宣布属于无脊椎动物的熊蜂,可以通过“成为”鱼类而获得法律的保护,并将其认定为候选物种。
因为在《加州濒危物种法》(CESA)里,鱼的定义里包括了野生鱼、软体动物、甲壳动物、无脊椎动物、两栖动物,以及这些动物的部分、卵或孢子——尽管鱼通常被认为所指水生物种,但在法律上,鱼可以具有在某个领域中特定的含义——这也使得“鱼”的范围可以有机会被解释得更广泛。
此举遭到了农业利益集团的反对和上诉,历时3年,加州第三地区上诉法院终于在2022年5月31日的裁决中称,尽管鱼这个词在口头上通常被理解为指水生物种,但立法机构在第45条中对鱼在定义时所采用的术语并没有如此限制。法院认为,加利福尼亚濒危物种法涵盖了脊椎动物,其中包括像熊蜂一样的无脊椎动物,这意味着熊蜂现在有资格被列入《加州濒危物种法》,该法律的保护措施同样适用于所有受该法律保护的物种。
2022年9月,加利福尼亚最高法院维持了上诉法院的该判决。濒危的三种熊蜂终于可以名正言顺地得到保护。
蜜蜂类昆虫在地球上已经存在了1.5亿年。全球蜂群的衰退,反映了人与自然的关系。希望我们不再把蜜蜂的死亡单纯地看作相关产业的生意成本,而是去关注到蜜蜂的健康问题,寻找有效的保护措施,即便可能有时需要把它们“当作”鱼类。
今天除了是5·20,还是世界蜜蜂日,保护蜜蜂,也是保护人类,之后的5·20,才可能更甜。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世界说 (ID:globusnews),作者:张芷巍,责编 :张希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