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数读 (ID:datablog163),作者:与惜,数据:乐乐,设计:Kwon、姜姜、起司司,题图来自:视觉中国


4 月了,又一年考研季落下帷幕,有人欢喜成功上岸,有人遗憾错失梦校……


但最近的一个消息,让所有大学生都心头一紧:根据北京市教委最新数据,北京今年的硕博毕业生人数将超过本科生[1]


考研热还在一年年升温,去年考研人数直逼 500 万 [2],研究生学历这么快就“通货膨胀”了?


本以为拼命考上研究生就能更好找工作,但种种因素似乎都在证明,读研也没法保证一个安稳的未来。考研,真的不值得了吗?


学历倒挂,硕博也开始“贬值”了


对这几年的大学生而言,本科毕业去工作,成了一件需要心理建设的事。


一边是铺天盖地“全寝保研”“考研逆袭”的榜样模范,一边是“ 985 毕业送外卖”“211 高材生 0 offer”的就业焦虑,双重夹击下,大学生们不得不加入卷学历的赛道。


更为炸裂的是,千辛万苦考上的研究生,也不像过去那样珍贵了。根据北京市教委的数据,在北京市今年的 28.5 万毕业生中,预计将有 16.08 万的硕博毕业生,13.61 万的本科毕业生 [1]


不读研深造,正成为少数北京大学生的选择。


实际上,自 2020 年以来,北京已经连续三年出现“预计研究生毕业人数超过普本”的现象 [3]。尽管在延毕等因素影响下,实际毕业的研究生人数还没有反超普本,二者的差距却在不断缩小。


这一现象也不局限于北京。根据麦可思研究院统计,从 2022 届情况来看,至少有 12 所 985 高校存在硕博毕业生数量反超本科生的“学历倒挂”现象。


例如上海的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都位列研本比前十名。



研究生的蓬勃增长,与中国的扩招政策紧密相关。


其实,自研究生招生制度恢复以来,全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规模一直在不断增加,特别是 1999 年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的 20 年,硕士研究生年招生人数增加了 14 倍 [4]


2019 年,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 51.6% [5],根据国际标准,中国高等教育已经步入普及化阶段 [6]


这两年,扩招更是进入了快车道,2020 年的招生人数突破百万大关,增长率达到了 20.74% [7] 。去年招生人数达到 124.25 万人,比十年前整整翻了一番 [8]



扩招,不单单是数量的增长,内部结构也在发生转变,就业应用导向的专业型硕士越来越吃香了。2020 年,国家提出要在五年内将专硕的招生规模扩大到总体的三分之二左右 [10]


专硕的含金量和社会认可度渐渐提升,让许多缺乏学术热情、又想提高学历的人也对考研产生了兴趣。


这条赛道不再只有醉心学术象牙塔的准科研选手,而涌入了更多迷茫中摸索未来的大学生。


上辈子毁灭世界,这辈子考研还债


然而,扩招的速度比不上考研热的增速。尽管敞开的门更宽敞了,往里挤的大学生也更多了。


过去大三开始备考已经算是早鸟,而现在大一就开始搜集保研攻略、制定考研计划的人已不在少数。


到了考研季,图书馆和自习室更是挤得满满当当,无论凌晨或深夜、楼道或阳台,总能看到考研人刷题背书的身影。


根据教育部数据,2023 年考研人数 474万,而 2022 年毕业本专科生为 967.3 万人 [11]近乎一半的毕业生都加入考研队伍。虽然比去年增长势头有所放缓,但要知道,三年前这一数字还只有 341 万 [12]


而从整体的录取率看,成功“上岸”的比例基本稳定在 25% 左右。落榜的大多数,还需要在二战、春招、考公、出国等选项里摸索自己的出路。



尽管录取率没有太大的波动,分数线却有涨有跌,每年牵动着百万考生的心。


其中人文社科类基本上年年高涨。就业压力下,文科生往往需要刷学历提高竞争力。


也有不少跨考生为了避开数学选择新传、教育等文科专业实现转型。结果是水涨船高,分数线普涨。对金融、法学、新传等“卷王专业”而言,几十甚至一百多人共同争抢一个录取名额也并非稀罕事。


为了稳妥上岸,部分考生甚至愿意“逆向考研”,以比本科院校更差的学校作为目标。根据新东方的调研,23 届考研学子中有近两成选择“降级逆考” [13]。在“诸神厮杀”的向上通道外,他们从清北到普本、从 985 到双非,但考上总比没书读强。


一年高过一年的报考人数与分数线,并不是劝退考研的唯一原因。在一篇篇上岸选手的经验贴之外,各种吐槽考研不值得的言论也开始流行。



强度胜高考的学习过程,焦虑又孤独的备考时光,充满不确定性的结果和未来,以及长痘脱发、熬夜失眠、经济支出……种种因素的叠加,让考研成了一场充满痛苦的历练。


而读研本身的价值,也开始被质疑和解构——研究生毕业还是找不到好工作,还要读吗?逆向考研后的生活,真的能提升自己的能力吗?拼命考上的研究生,难道真的不值钱了吗?


遍地研究生,或许只是假象


满屏的焦虑风气,似乎磨灭了考研与读研的意义。


实际上,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广的空间,就会发现,研究生整体规模的增长,并不意味着学历的绝对贬值。


北京和上海硕博毕业生数量接近本科生,主要是因为这两个地方“双一流”重点大学比较集中。东部地区有着超过 60% 的“双一流”院校和超过 70% 的“双一流”学科 [14]


而相比普通高校,重点高校拥有较多的学位授予点,单个授予点招生数量也更多。


哪怕从数量上看,中国研究生培养规模仍有上升空间。2021 年,中国每千人注册研究生数约为 2.4 人 [15],而美国约为 9.4 人 [16],韩国约为 6.3 人 [17]


放眼全国,6 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研究生学历的比例不到 1%,北京也不到 10%。尽管 2021 年北京的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中硕士生有 11.0%,湖北却只有 1.4% [15]



因此,说硕博学历已不值钱还为时尚早。


而无论你的目的是追逐科研理想、实现名校梦,还是提升求职面试的竞争力、拓宽职业发展的可能性,研究生生涯都能给予你更多经验和资源,丰富人生的广度和厚度。


就从最明显的薪资来看,研究生比本科生普遍拥有更高月收入。


根据麦可思研究院对 2016 届大学毕业生的跟踪调查,毕业五年后学历提升者的月收入明显高于未提升者,在“双一流”院校中,二者的收入差距近 1000 元。


同时,学历提升人群的平均就业满意度(82%)也高于未提升人群(75%),学历提升带来的从业幸福感更强。



不过,读研也存在时间成本的问题。


在你忙于读文献、做实验、发文章的三年间,那些本科即工作的同学已经度过了职场的新人期,收获了三年的工作经验,有的或许已经升职加薪。读完研出来再就业,与当初的本科同学可能会有点差距。


考研到底值不值?


这个问题,似乎没有统一的答案。但可以确定的是,考研的经历,会让你更加了解自己——能力与不足、兴趣和偏好、抱负与追求……


无论最后有没有走上读研道路,这些无形的经验都会陪伴着你,走向更广阔的人生。而任何提升自我的努力,都势必伴随着成长的苦涩。


当就业市场传来明确的信号,岗位门槛越来越高时,大多数人其实是被动加入这场考研竞赛,为之后的求职就业增添砝码。


尽管两三年后出来,该卷的还得继续卷,读研还是能为迷茫焦虑的大学生们提供一个缓冲期。毕竟,生活艰难,“逃向”考研不可耻,也确实有用。


参考文献:

[1] 何蕊. (2023). 北京硕博毕业生人数首超本科,专家提示:切忌盲目追求高学历.  北京日报. Retrieved 24 April 2023 from

https://news.bjd.com.cn/2023/04/05/10388599.shtml.

[2] 程旭等. (2022). 全国报考人数 474万寒冬里,2023年研考暖心开考. 中国教育报.  Retrieved 24 April 2023 from http://paper.jyb.cn/zgjyb/html/2022-12/25/content_618341.htm?div=-1.

[3] 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2023). 北京教育事业发展统计概况. Retrieved 24 April 2023 from

http://jw.beijing.gov.cn/xxgk/shujufab/tongjigaikuang/.

[4] 王乐美. (2023). 硕士研究生扩招现状与高等教育公平研究. 现代商贸工业.

[5] 教育部. (2020). 2019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6] TROW M. Problems in the transition from elite to mass higher education[M]. Berkeley:Mc Graw-Hill,1973:7.

[7] 教育部. (2021). 2020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8] 教育部. (2023). 2022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9] 教育部办公厅. (2016). 教育部办公厅关于统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管理工作的通知. Retrieved 24 April 2023 from

http://www.moe.gov.cn/srcsite/A22/moe_826/201609/t20160914_281117.html.

[10]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 (2020).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方案(2020-2025). 

[11] 国家统计局. (2023). 中华人民共和国202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12]樊未晨. (2019). 考研报名人数屡创新高 今年突破三百万. 中国青年报. Retrieved 24 April 2023 from

http://zqb.cyol.com/html/2019-12/19/nw.D110000zgqnb_20191219_1-04.htm.

[13] 新东方. (2023). 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 

[14] 唐广军&王晴. (2022). 数说2012—2021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基于供给、规模与结构的视角. 研究生教育研究.

[15] 国家统计局. (2022). 中国统计年鉴2022. 

[16] National Center for Educational Statistics. (2022). Characteristics of Postsecondary Students. Retrieved 24 April 2023 from

https://nces.ed.gov/programs/coe/indicator/csb.

[17] 韩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 (2022). Retrieved 24 April 2023 from

https://kess.kedi.re.kr/eng/index.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网易数读 (ID:datablog163),作者:与惜,数据:乐乐,设计:Kwon、姜姜、起司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