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记得前几年,“中年人保温杯”一度登上热搜,保温杯就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有人说其实这事儿谁也不能笑话谁,因为就算不是保温杯,中国人的杯子也是千奇百怪的容器,里面或许装着枸杞,或许装着各种各样的茶叶,或许装着胖大海/牛蒡/决明子/胎菊,还有那些更奇怪的玩意儿。“什么都能拿来泡水喝”,也算是悠久传统。
至于保温杯,它只是个一不小心被推上热搜的载体。它的广泛使用,只是人们为了随时随地喝到有热度的东西,不管里面泡了啥。当然,相比看起来更年轻的户外水壶,一脸老成的保温杯承载了一种更重要的心理需求,那就是对“热水”的信任。
“多喝热水”是一句网络老梗,它最早出自微博上的女性吐槽,指不管是感冒、大姨妈、头痛、吃坏肚子、累了,抑或其它各种病症,男朋友都只会一句万能回复“多喝热水”。某网站的“女孩最讨厌的十句话”调查中,“多喝热水”居然排名榜首,排名高于“你又怎么了”“呵呵”“以后再说”“都是我的错”“随便”“还在吗”“吃了没”“你忙”“早点睡”。
不过以此批评直男,男生也会觉得挺冤枉——这明明是爸爸妈妈从小教的嘛!
中国人对“热水”的执念,可以说到了一种相当偏执的地步。孩子要喝热水,大人要喝热水,老人要喝热水,喝冷水会怎样?各种问题说出来能吓死你。
有人会说,喝热水是中国传统呀。这话也纯属扯淡,以古代人的条件,风餐露宿之时,哪有机会喝什么热水,在河边溪边扒拉几口才是常态。就算是在家里,也不是人人有条件喝热水。当然,有条件的会将水烧开,虽然当时的人们并不清楚这样做的原理,但已经发现它可有效减少染病可能。
但中国人真的普遍将喝热水视为“准则”,还真不是什么传统。它其实与时代进程有关。晚清民初,西方细菌学说传入中国,也让饮用水的清洁理念开始流行。上世纪30年代,霍乱一度肆虐,公共卫生宣传力度加大,使“喝热水”更加深入人心。上世纪50年代的“爱国卫生运动”则使得“喝热水”深深进入国民记忆。
所以,中国人对热水的执念,最初是与水质有关。严格来说应该是喝开水,“热白开”和“凉白开”都行,但近年来却转向偏执,片面强调“喝热水”。
与此相反,西方人习惯喝凉水,甚至冰水,日本人也是如此。1883年,袁枚的孙子袁祖志游历欧洲,就记录了中国人喝热水、西方人喝凉水的文化差异:“中土戒饮凉水,以防坏腹,泰西务饮冷水,以为除热。”
相比早早知道将水烧开的中国人,古代欧洲人并不懂得烧开水,因此经历过中世纪肆虐的疫病。不过,步入近现代文明社会后,通过对抗霍乱等疫病,欧洲人开始对饮用水极为重视,后来更是达到了自来水可直接饮用的标准,日本对自来水的安全检测更是严苛。
如今中国家庭的自来水虽然仍然无法直饮,但随着社会进步,人们获取洁净饮用水的渠道已经非常丰富了。但许多人仍有喝热水的执念,甚至有些人出门在外,连矿泉水也要倒在酒店的电热水壶里煮开了再喝。
很多人在这事儿上还有一套中医理论,什么寒啊、凉啊、虚啊之类。你如果跟他说老外都喝凉水,他们会告诉你中国人跟老外体质不一样,老外能喝不等于中国人能喝,何况老外现在喝得欢,以后肯定受罪。还有人说,老外整天吃热性食物,必须喝凉水中和一下,如果吃凉性食物,再喝凉水,身体就会垮掉。
如果你再告诉他,即使大冬天去日本,端上来的肯定也是凉开水甚至冰水,而且大家都是东亚人,体质差不多。另外,如果按照他们的寒凉理论,日本人经常吃鱼生,据说都是寒凉的,可是再喝凉水也没垮掉啊。他们就会告诉你,眼光要放长远,日本人这么干,身体肯定好不了,就像日本小孩大冬天还光着腿一样,以后肯定要吃苦头。
如果你继续告诉他们日本人的平均预期寿命排名世界第一,他们又会愤愤然告诉你,日本人活到八十岁又怎样?如果你坚持喝热开水三万六千五百天,你就能长命百岁!我掐指一算,果然说得一点也没错啊。
其实食物的所谓凉性热性,人体的所谓寒热,都是中医玄学化的代表作。当然,你无法唤醒那些装睡的人。
其实,东西方体质差异论肯定站不住脚,日本人、韩国人能适应喝凉水,中国人没有任何理由无法适应。另外,认为老外吃的都是所谓“热性食物”,也完全站不住脚。且不说这个寒热理论本身的荒谬,单说欧洲人的膳食摄入,就相对更科学,营养更均衡,肉类固然不少,但蔬果平均摄入量其实大大高于国人,而且还是不破坏营养成分的沙拉。
反观中国人,许多地区的饮食重油重辣,即使是不重油重辣的地区,在蔬菜的烹饪方法上也往往强调“熟”,大大破坏了食物的营养成分。如果真按某些人所说的寒热理论,其实中国人反而更适合喝冰水才对。
其实中国人喝热水,多少跟担心水质的传统思维有关,觉得不烧开就没法喝。但烧开水不等于要喝热水,喝热水之所以变成某些人口中包治百病的玄学,既是以讹传讹,也是伪科学大行其道的表现。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那些原本是废话的常识 (ID:feihuayuchangshi),作者:叶克飞,编辑:二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