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进口低迷,主要受到原油价格同比下跌的影响。



4月12日,在江苏连云港准备装船出口的车辆。图/视觉中国

得益于汽车出口的强劲增长、以俄罗斯为代表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的持续发力,也受益于去年二季度基数下修的加持,2023年4月中国出口延续了较为亮眼的表现。

据海关总署5月9日公布的数据,按美元计价,今年4月中国出口同比增长8.5%,进口同比增长-7.9%,贸易顺差902.1亿美元,同比扩大82.3%。

亮眼的外贸数据背后,我们也应看到:东南亚对出口的拉动出现大幅下滑,仍展现出全球制造业走向衰退对外需的整体压制;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持续收缩,外围“卡脖子”的不利影响已然显化。中国需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激发出口结构转化的红利。

4月份出口在产品结构上,主要依赖于机电产品(拉动5.8个百分点)和劳动密集型产品(拉动1.3个百分点)拉动。主要产品中,汽车及零配件出口表现亮眼(拉动2.7个百分点),手机和自动数据处理设备对出口的拖累明显收窄,但钢材、服装、塑料制品和农产品对出口的贡献下降较多,集成电路对出口的拖累进一步扩大。

出口在国别结构上,高度依赖于除美欧日韩和东盟以外的国家(拉动7.9个百分点),特别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东盟和韩国对中国出口的拉动相比前两个月均出现了大幅下降,体现出全球制造业走向衰退情况下,东南亚进口需求并不稳定,2、3月份的高增长可能主要与此前积压订单有关。

根据海关总署发布的1月~4月人民币计价出口额计算,“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拉动达到8.2个百分点(1月~4月出口增速为10.6%)。“一带一路”沿线表现最突出的:一是,俄罗斯对4月中国出口的拉动进一步上升到2.1个百分点,其影响不可小觑;二是,新加坡的贡献从上月的1.2个百分点下降至0.6个百分点,增长的脉冲明显减弱。

此外,二季度中国出口的同比增速还受到基数下修的加持。根据海关总署公布的出口离岸价的调整数,3月到6月的出口数据基数下修幅度逐月扩大,在分析二季度出口数据时需要适当考虑到其对同比读数的支撑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出口数据的以下两组分化:一是,机电产品的高增长vs高新技术产品的负增长,历史上二者走势高度一致,但从去年6月开始产生了系统性差异。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收缩与进口的收缩相联系,外围环境对中国中长期产业升级、科技突围的不利影响值得警惕。二是,加工贸易的负增长快于非加工贸易,近十年来,加工贸易在中国出口中的占比持续下降,今年4月占比为19.2%,而2012年4月占比为43%。中国作为“世界工厂”的角色已经发生了极为显著的变化。

今年4月份,中国进口低迷主要受到原油价格同比下跌的影响,外围“卡脖子”和汽车进口替代也产生了显著影响。

4月原油对中国进口同比增速的拖累达到4.4个百分点,占到进口增速的一半以上,而原油进口的同比增速下降几乎主要是由于价格同比下跌。此外,集成电路和汽车对4月进口的拖累也分别达到3.5和1.1个百分点。对4月进口产生较大拉动的商品包括:医药材药品、煤、成品油、飞机和农产品,均为进口实需较大的商品。

在发达经济体需求收缩的大趋势下,要想稳住外贸(或者说避免外需过快收缩),需要持续发挥出口结构转移的红利——克服中美经贸冲突影响、寻求扩大与其他政治友好国家经贸往来。政策层面,4月28日中央政治局会议继续强调“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这次会议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第四项重点工作“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扩展为“要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体现了更强的政策愿景。

(作者钟正生系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璐系平安证券宏观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