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90后带娃
一向不惯着!
所以我们经常看到网友评论90后育儿:
“用魔法打败魔法”
只是
我们的方法用对了才是魔法
用不对
可能就是...魔鬼
最近,一条#妈妈半夜带娃暴走#的视频讨论热度很高,也是这个视频,让一向被吹捧的「反向育儿」遭到了“质疑”。如果你是这个妈妈,你会怎么做呢?
01
无度的反向育儿
是种“变相惩罚”
视频中显示凌晨2:30,这位宝宝并不想睡觉,只想出去玩。
于是视频里的妈妈问孩子:就是不睡觉对不对,就要出去玩是不是……一直玩到天亮可以吗?
孩子回答:可以。
图源:@上游新闻
然后妈妈就在深夜带着孩子出门了,出去之后看到街上一个人都没有,妈妈问:别人都在睡觉,你为什么不睡觉呢?
孩子依然坚持:不要睡觉。还在空无一人的大街上跑跑跳跳,十分开心。
妈妈说:“你记着你现在开心的样子啊。等会你哭的时候,就想一想现在开心的时候。可以吗?”
凌晨4点左右,孩子想回家了。妈妈开始“平静地”拒绝。孩子张开小手想要过去抱妈妈,妈妈也接连后退。
图源:@上游新闻
同时妈妈反复跟孩子强调,出门前已经约定了要玩到天亮才能回家,所以不到天亮就不能回家。
哪怕期间孩子说“我小手冷,我想让妈妈给我暖一会”。并几次表达:不想让妈妈拍了。
视频最后,孩子“终于”愤怒又崩溃地哭了起来「我要妈妈牵我回家」,妈妈“赢了”。
这个视频评论区里很多人夸赞妈妈情绪稳定,另一部分人,却看到了妈妈温柔坚定的表象之下“平静的崩溃”...
看起来理智,实际上是在“较劲”。反向育儿一旦失去了分寸,就会成为变相惩罚。
育儿本质也会从「让孩子自己体验后果得到“教训”」变成「让孩子对权力低头 」。
02
反向育儿错了吗?
反向育儿本身还是有可取之处的,也可以作为一种育儿方法。父母适当放手,让孩子自己承担成功与失败的结果,被自然结果教育。
上海师范大学儿童发展与家庭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蔡丹教授也曾说过:“反向育儿是一种有效的育儿方式,但前提是父母真的信任孩子,支持孩子。”
孩子在“碰壁”中不断纠正和调整自己,作为家长我们要帮孩子创造好这个试错的环境。
既然反向育儿没错,那错的是什么呢?
蔡丹教授表示:“如果家长的目的是故意惩罚孩子,抱有一种“看你出糗”的敌对心态,就是一种不恰当的育儿方式。”
这正是视频里妈妈出问题的地方。
其实,在孩子表达自己小手冷、想要回家睡觉的时候,就已经体验到了结果:
晚上出来很冷;街上没有人;商店都关门了;除了在街上走什么也做不了...
事情本可以到此结束了。
但妈妈坚持走到天亮,在孩子不想被拍时还要继续,并将孩子如何“投降”的过程发到网上。
这种情况下,家长其实是在等着孩子“出糗”,再趁机教育孩子。
本质是出于对孩子的怀疑和不信任,这样也很容易引发孩子的敌对情绪。
视频里,孩子面对妈妈接连的拒绝,开始嘴硬,继续说自己不回去睡觉。
直到最后实在坚持不了,开始变得愤怒,想要动手打妈妈,被妈妈训斥这样不对,转而崩溃大哭“服软”。
孩子一定是无力的,只有两三岁的她,彻彻底底地体验到了被“权力”制服的感受。
03
反向育儿
怎样避免“用力过猛”
既然反向教育是让孩子被自然结果教育,那么家长就不要对结果做
过于强势的干涉
。
像这位家长,因为孩子喜欢玩游戏,就让孩子休学一周,强制打游戏。
这种“以毒攻毒”的方式更像是一种惩罚和虐待,孩子3天崩溃了4次,这个结果,成为了家长的“战利品”。
最终,孩子会厌恶游戏,但可能会更厌恶你;会对游戏没兴趣,可能对学习也没了兴趣。
作为家长,我们对反向育儿要有更“成熟”的理解,“用魔法打败魔法”和“走孩子的路让孩子无路可走”,可以作为调侃,但绝不能成为育儿时的“准则”。
想要避免“用力过猛”,家长需要注意这几点:
1
判断可行性以及后果
上面我们说,家长要帮孩子创造好“试错”环境。所以我们需要确保这个后果不会损害孩子的身体以及心理,在安全的的状况下进行。
比如孩子想碰刚接完热水的杯子,我们判断,孩子摸一下杯子的外壁不会造成烫伤。这时候我们可以把住杯子,保证杯子不被打翻,让孩子去摸一下杯子外壁,体验到“烫”的感觉,孩子就不会再去碰热水了。
再比如孩子回家一直玩,不爱写作业,每天都要被家长催着把作业写完。我们判断,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不催孩子,后果要么是孩子大晚上赶作业,要么是第二天被批评。这种情况下,也可以选择让孩子体验下放任自己玩耍的后果。
这就是家长需要把握好的尺度,孩子需要被自然结果惩罚,而不是被家长惩罚。
2
适当的提供帮助
放手让孩子去尝试,不意味着家长需要“消失”。我们仍然承担着对孩子的保护和引导的作用。
之前的一个新闻:3岁女孩执意要在0度气温里穿公主裙出门,妈妈放行。
这种情况下,家长放孩子体验的同时,可以拿上个厚衣服和热水壶,当孩子意识到冷的时候,迅速给孩子进行保暖。这样的帮助,就是恰到好处的。
让孩子体验失败,不是为了证明我们的正确
。家长要及时发现孩子的求助信号,同时不要去奚落孩子。
孩子意识到自己“错了”的时候,是会感到“难为情”的,如果再施加嘲讽,孩子只会感到自己的“自尊”无处安放。
3
体验过后,记得沟通
如果孩子比较小,体验过教训以后,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些安抚,也要告诉孩子自己为什么要让他去这样体验,希望孩子以后可以怎样做,完成一个正向引导。
大一点的孩子,经历过教训之后,我们可以问问孩子:
在体验过程中,有哪些感受?
现在的你,觉得这个事情好不好呢?
中间有没有想让爸爸妈妈帮忙的时候?
以后想怎么做这件事?
沟通可以可以帮孩子建立更完整的体验过程,也能帮我们察觉到孩子的情绪,更好地引导孩子对挫败的事情形成积极的理解。
最后,还是要说一下,以上只是对视频中妈妈教育方式的探讨,对于这个妈妈本人,我想很多宝妈还是充满“理解”的。
没有人敢说自己是“完美的育儿者”,大家都是摸着石头过河。这位妈妈对「温柔坚定」的坚持,说明她对自己的育儿方法还是“有要求”的。
只是这个时代,人们很容易被一些定义或标签洗脑。这会让我们“死板”地坚持某些理念,丧失对尺度的判断,把事情做“过”。
既然如此。
不如当个能哭能笑能生气的真实的妈妈,跟孩子一起崩溃大哭,再一起收拾好情绪去沟通,最后用一个拥抱去“和解”,这种真实的体验或许也很不错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