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尚旅游(ID:trendstraveler),作者:张草原,内文配图:时尚旅游,头图来自:作者拍摄


在经历了过去的三年,我们才明白,以往日子里那种热闹的场面是多么可贵的日常。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工作之余往郊区去,甚至算着日子特意去赶集,感受着乡土的热闹场面,心中不自觉地会有一种开心、满足的快感,这样的行为方式让他们感到放松和治愈,于是,找个集市逛逛,很有必要。



一、赶集即赴圩



赶集,在南方的一些客家地方也俗称为“赴圩”或者“赴场”。


客家地区大部分地处山区,旧时候,客家人居住分散,平时难得聚在一起,于是,周围的客家人约定五天一轮的赶集日,即客家人说的圩日。


圩日以农历而定,每月日子尾数的一四七,或二五八,或三六九就是圩日。一个县,相邻的两个镇选的圩日一般不同,这个镇选一四七为圩日,另一个镇就会是二五八圩日或者三六九圩日,这样圩日不会重复。



圩日的不同能增加村民们交易的机会。许多的村民将自己家里种的粮食瓜果或者手工做的日用品拿去圩场上交易,也有商贩批发外面城市的商品运到圩场进行贩卖,在圩场上能看到村民们在四季更迭里的收获,也能看到城市里潮流的小玩意。


二、来马安圩镇看看




惠州马安圩场定的是二五八的圩。马安圩场的马安镇以闽南语、惠州话、客家话三种方言为主,它始建于明朝初期,距今有652年历史,这片土地一路以来的发展、村民们的生活习俗,以及三方方言背后各家族的变迁,从圩场上的风情就能窥见到一些。


圩场有很多看头,适合慢慢看,慢慢了解。



马安圩场街头是卖家禽的行,村民们养大的鸡鸭鹅在这里摆摊卖,商贩批发小鸡小鸭小鹅也在这里摆摊卖。有人买养大的家禽回家吃,有人买幼小的家禽回家养大,日子流水似的,一餐接一餐。


圩场摆小摊的人多,有些村民把自己家里吃不完的拿出来卖,于是在圩场上就看到了只有一点东西摆卖的摊。几把青菜,或者几斤芋头……



南方气候湿热,餐桌上常有汤。每种汤功能不一样,有下火的,有去湿的,有健脾的……圩场上看到有树根药草什么的,仔细问一下,很快就能知道这些东西煲汤的用处。


树根一样的是马苋头,那是清热解毒的,马苋头比较生长,圩场上一年四季都有;



卖菜的摊上还有几颗仙人球,仙人球去刺去皮切块煲汤,能消肿止痛还能清热解毒;


鸡骨草跟菜干摆放在一起一时之间不好辨认,跟骨头一起煲汤,汤甘甜还能除湿清热;一把车前草跟菜摆放在一起,不认识的人以为是菜,它是煲水喝的,能除湿利尿。


不逛圩场不知道原来有这么多日常常见的植物都可以用来煲汤,也疑惑,哪里来那么多湿气和热气要去除?但圩场上的村民没办法细致地解释给我们听,然而他们在路上走着的时候看到地上掉落有木棉花时不自觉地弯腰捡起来,问他们捡来有什么用,他们说:“晒干煲汤,去湿的。”




春季的圩场似乎充满着希望。


春季的圩场菜苗摊和果树苗摊多,站摊前的人都细细地看着菜苗的说明,盘算着自己家里的土地,最后一把把地买走菜苗。甘蔗也在这个季节扦插,看了甘蔗尾摊才知道,甘蔗是用甘蔗的尾部扦插进泥土才能长出根。但甘蔗尾最不好卖,因为附近就有水果摊,水果摊的地上一堆没人要的甘蔗尾……


三、马安圩镇的手艺人



圩场上还能看到手艺人。圩场上有剃头的手艺人,一辆摩托车装着他的行当,摩托车停靠在一边,地上摆一张凳子,客人来了时客人坐,没有客人时剃头师傅自己坐。剃头师傅刮头发用的是剃刀,找他剃头的也都是认识了几十年的老顾客,不用说话,坐下就知道彼此需要什么样的。编织手艺人的摊位就大了,地上摆放着他的手艺,精致且实用。


马安圩镇还能看到少见的阉鸡手艺人。




客家人有吃阉鸡的习俗。惠州有句俗语叫“生鸡鲤鱼俭百日,鹅羊狗肉俭三年。”生鸡即未阉的公鸡,老一辈的人解读说生鸡是“热毒”之物,不宜多吃,但阉鸡没事。公鸡学啼的时候就可以拿去阉了。


阉鸡师傅提前将工具泡在水里,捉住公鸡后,在鸡翅膀位置拔掉一点毛,从脸盆里捞起一把刀快速地在拔掉毛的位置开一条口,再用旷口器把口子旷大。用一根扁的铜质的工具将鸡子挑起,用镊子将一层膜夹破后,将镊子丢回盆里捞起一头系着细铜丝的长铁针工具。铜丝伸进口子里,捏着铜丝拉扯几下,便将鸡子割断。阉鸡比公鸡长得更快更大,肉质更嫩,逢年过节客家人的餐桌上少不了阉鸡。


手艺人守着自己的手艺,在时代的浪潮里守着自己的一口饭。


四、难得的风情




马安镇有林爷庙和谭公庙,林爷和谭公都是惠东人,后人因感恩感德立庙崇拜,都是本土的神仙。庙会祭祀需要烧纸马,于是马安街尾有纸扎店。




纸扎师傅手工制作纸马,用竹条编个框架,再糊上报纸,接着套上马头,再糊一层纸。纸马是庙会的祭祀用品,在庙会上烧掉,敬奉给神仙们。朴实的劳动人民,感恩,是一个关键词。


五、赶圩吃饱回家



圩场上好吃的店早就被方圆几里的人都熟知了。


马安林爷庙附近有家早餐专卖猪杂粥的店,料多肉鲜粥甜,吸引着十几公里外惠城区居住的人特意驱车过来吃一碗。店里还有粘米粉做的粄。




客家人的饮食习惯上偏咸口,跟客家地处山区高林有关,腌制能较好地储存食物,以及劳作的人咸食更能补充体内的盐分,咸食不需要额外花钱买白糖,更经济。但不妨碍客家人能用米食做出各种好吃的甜点心——粄。不同的稻米做出的粄口感和味道会不一样,但都得先将稻米浸泡,再研磨和压干水分,才能成为制作粄的粉团。店里的粄又糯又甜还不粘牙,吃一碗粥,再拎一袋粄回家,肚子饱了,时间也不早了。


站在圩场上,哪怕不走动,一场又一场的生命就在我们的眼前自动演绎。圩场上有劳作收获的喜悦,有等待播种的期待,也有生活难以言说的辛酸。


哪怕离开圩场,也忘不了那个一早卖四只鸡,蹲了一上午还剩四只鸡,实在卖不出去,站出来看着别人成交的那个男人的背影,一早上,他甚至头盔都没有摘。




也忘不了双手背在身后,如领导视察般的架势一圈圈逛菜摊,最后挑选了实惠又物美的菜的老太太,她拎着菜摇摇晃晃地穿行在圩场的街道上,像凯旋而归的士兵。



生活有许多面,有欢喜,有残酷,有痛苦……每一面都真实又日常,但这就是生活啊。那些以为离我们越来越远的生活其实从来没有消失,它一直存在着。那,一起去赴圩莫?


走吧!


内容已获独家授权,如需转载请联系原作者。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尚旅游(ID:trendstraveler),作者:张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