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鸡蛋荒冲上热搜,吓得队长赶紧买了两个茶叶蛋压压惊。



这还是曾经那个嘲讽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的台湾吗?台湾人怎么就没蛋吃了呢?

队长仔细查了一下,全台鸡蛋批发价已经涨至55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就是12.47元。我在广州的超市里买鸡蛋,零售价都没这么贵,也就10块左右。台湾鸡蛋的批发价竟然比广州的鸡蛋零售价还要贵了。

队长又查了一下,台湾鸡蛋零售价已经完全失控了。因为买鸡蛋的人太多,卖鸡蛋的就坐地起价,有卖80台币/斤的,有卖100台币/斤的,还有卖到120台币/斤了,最夸张的是卖到800台币/斤。



为了尽可能地贴切于现实,队长帮大家换算一下。1台斤等于600克,大陆这边一斤等于500克,1人民币等于4.41台币。120台币去买一台斤的鸡蛋,就约等于22人民币/斤,价格相当于大陆鸡蛋的两倍以上。

队长的第一感慨是,台湾人民真有钱,竟然去高价抢购鸡蛋。要是大陆鸡蛋卖到20块钱一斤,价格都比猪肉贵了,大概普通家庭就不吃鸡蛋了,改吃鸭蛋或者别的什么蛋。毕竟,这只是鸡蛋啊,又不是抢发烧药,又不是抢抗原,一个鸡蛋有啥好抢的?能吃就吃,没得吃,就少吃点嘛。



台湾人还是收入高,连鸡蛋都舍得高价抢。要是换成收入低一点的普通人家,谁舍得高价抢鸡蛋啊?

以前,队长不懂,为什么台湾的专家会说:“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这么弱智的观点,怎么会有人相信?怎么会有舆论市场?队长今天仔细研究了一下,终于想明白了。



大陆人看台湾专家的“茶叶蛋论”,会觉得可笑。但在台湾,首先,鸡蛋是最日常的消费品。你可能无法想象,台湾人有多能吃鸡蛋。台湾每年的鸡蛋消费量是80亿颗,是全球最能吃鸡蛋的地区,平均每人每天吃一颗鸡蛋。

“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是说给台湾人听的,不是说给大陆人听的。那么,如何能让台湾人有一种强烈的代入感呢?那就是从台湾人最日常的生活中去切入。比如,你是一个台湾人,你每天最少吃一个鸡蛋。你在家看电视,电视里的砖家说:“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你一想到自己每天都有鸡蛋吃,而大陆人却连茶叶蛋都吃不起,你就会不自觉地代入:“啊,大陆人好可怜,也太惨了吧!”



再加上台湾对大陆实施长期的抹黑式舆论宣传,大部分台湾人又没来过大陆,“大陆人吃不起茶叶蛋”的言论就很容易在岛内形成大量传播,给台湾人造成一种“大陆穷到茶叶蛋都吃不起”的错觉。台湾人看大陆人时,就会有一种居高临下的视角,既能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又能让台湾人更自信了。

这种舆论宣传模式,在大陆也有,但我们的对象是美国。比如有个叫陈平的大V,家人都移民美国,自己也在美国买了小别墅,然后在国内却宣称:“2000元人民币比3000美元过的幸福,美国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你一想到自己在大陆领2000人民币的工资比美国人领3000美元的工资过得还要更幸福,一种自信,一种自豪感便会油然而生。

紧接着,他们告诉你:中国人,要自信,不许跪!

这不叫实事求是,这叫愚弄大众。

在台湾人鸡蛋荒这个事上呢,许多大V也和台湾专家一样高潮了。他们立马鼓吹,台湾人吃不起鸡蛋了,台湾人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我们赶紧统一台湾,让台湾人吃上鸡蛋。



这不是实事求是,这是自我高潮,是台湾专家的大陆翻版。

鸡蛋是一种廉价的生活消费品,而非必需品。价格过高的时候,人们普遍的选择是,那就不吃了,或者吃点别的。当鸡蛋价格飙升,还有人一直抢购,本身就说明,这些人收入还挺高的。

那么,台湾的鸡蛋荒是怎么形成的呢?队长仔细总结了一下,大致有三个原因:

一是,台湾人对鸡蛋的需求量太大了。台湾人每天的鸡蛋消耗量是2200万颗,而台湾人口一共才2300万。除了抱在怀里的婴儿,几乎每个人每天都要吃鸡蛋。从这就能看出,台湾对鸡蛋的热爱,已经变成了一种生活习惯。一天不吃鸡蛋,就觉得不对劲。



二是,为了预防禽流感扩散,台湾扑杀了100多万只鸡,这导致台湾鸡蛋的产量下滑。鸡不够了,蛋也就不够了。

三是,受俄乌战争影响,全球饲料价格上涨,养鸡户利润被压缩,减少了养鸡规模,不养那么多鸡了。其实乌克兰还是欧洲第一大鸡蛋出口国,乌克兰每年鸡蛋产量141亿颗,但现在受战争影响,鸡蛋产量严重下滑。

乌克兰的鸡蛋供应不上去,国际市场上鸡蛋供应也短缺了。其实除了台湾,美国也缺蛋了。大家会发现,缺蛋的都是发达国家或者发达地区。因为欠发达国家或者地区鸡蛋不够吃时,大家就不吃了。

为了缓解鸡蛋荒,台湾紧急从澳大利亚进口500万颗。台湾的鸡蛋缺口可以缓解,但鸡蛋价格短期内降不下来。



其实,鸡蛋和猪肉一样,都是周期性产品。只不过,鸡蛋的周期性比猪的周期还要短一些。即便台湾现在开始增加母鸡养殖,在规模饲养条件下,3个月就可以开始下蛋了。

到6月份时,台湾的蛋荒也就过去了,鸡蛋价格也会回归正常水平。台湾鸡蛋荒的本质是还是符合周期性规律的。

我们没有必要在蛋周期的规律之外,去嘲讽台湾人的鸡蛋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