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周报(ID:yinyuezhoubao),作者:高东峰,原文标题:《“取消简谱”建议的背后:一味追随狭隘“专业标准”的音乐教育 | 争鸣》,头图来自:《放牛班的春天》


“建议取消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简谱的使用。”全国政协委员、全球音乐教育联盟主席王黎光如此建议,三线城市的我在2023年的春天里不寒而栗。


我的孩子正在上小学,喜欢体育,这不由得我联想:会不会也有体育专家在举世瞩目的两会上建议“取消中小学体育课中跨越式跳高的使用”?


在音乐文化领域,我不知道哪种记谱方式“更科学”或是否适合用“科学”来定义,但在专业运动领域,背越式跳高比跨越式跳高更科学却是显而易见。但如果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取消跨越式跳高”,只能“背越式跳高”,那么我只好费劲巴拉给他转校。因为,我无法认同这样学校的教育理念。


教育的使命并不是传授知识,而是发展学生。一百多年前杜威提出的这一观点早已成为基础教育的基本理念,在ChatGPT等人工智能广泛应用的今天,更应澄清而不是混淆这一基本理念。就体育而言,我的孩子喜欢蹦蹦跳跳,跳高对他来说是一个有趣的可以强健体魄的游戏,他愿意尝试背越式跳高我当然支持,但学校却不能不顾所有孩子是不是适合、有没有动力、要不要成为专业跳高运动员而决绝地“取消跨越必须背越”。


毕竟,基础教育中的体育乃素质教育,是为了支持孩子体、知、情、意、行的综合发展,而不是拿到更高的“运动成绩”。我的孩子又不要成为跳高运动员,为什么一定要学习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尚不知能否基本掌握的“背越式”跳高?用多出来的时间与小伙伴打打篮球、斗斗街舞、练练行进乐队“不香吗”?


王委员提出“让音乐教育与世界同行”,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近年来面对新形势一直在推广“教育生态”理念和“文化多样性”活动。如果非要说“音乐是世界语”,那么我们不妨看看“语义明确、富于逻辑、容易掌握”的“世界语”(Esperanto)本身的观念和遭遇:世界语一开始就宣称并不取代其他语言,世界语发明至今140年依然少人使用。


“参差多态,幸福之源”,我们的孩子面对的一个人群多元的世界,而基础教育的一项重要作用即是发展学生的多元文化理解能力。具体到音乐领域,音乐是历史的、社会的、文化的产物,世界并不是只有一种音乐。乐谱是对音乐的符号记录,也是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多样性的音乐文化必然发展出多样的记谱方式,这里不应强调谁是“唯一正确”,而要看什么样的乐谱适宜什么样的人群需要和音乐类型,不可一种乐谱垄断而应多元共存。


对西方古典音乐专业人士来说,五线谱或确是一个较好的记录工具。但是对中国戏曲或曲艺来说,五线谱或不如简谱。


首先,五线谱方便转调却不方便移调,而戏曲、曲艺转调少,移调却是常规操作;其次,五线谱也不方便在上面标记多样的唱法、润腔、表演、走位等符号。对古琴音乐来说,则是减字谱或简谱更为合适,因为古琴不像钢琴以多声部为能事,并极少与大型乐队合作,对它来说标记演奏手法比标记音高更为重要。对中国民歌来说,还可以没有谱,从而获得更多的即兴创造和发展可能,比如“《茉莉花》家族”“《孟姜女》家族”等就是如此形成的。对现代音乐和电子音乐来说,各种“加料谱”可能更为适合。


作曲家舒泽池指出,对于占人口99%以上的非专业人士来说,“在他们喜闻乐见的音乐范围内,简谱传达的信息并不比五线谱少。”(数字音乐课程《简谱学习二十课》前言)并且,简谱乃基于相对音高的调式感,五线谱则基于绝对音高的固定音高感,前者更为契合普通人的天然音乐感知能力,为人们乐见喜用。“没有‘绝对音感’是个缺陷,而没有‘相对音感’则不仅仅是缺陷,而是带有根本性质的缺失。”


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不仅不应“取消简谱”,还应该使用多样的图形谱、舞谱、唱腔谱等来丰富学生的感知力、表现力和创造力。卡尔·奥尔夫用一系列著述和实际行动坚持,“音乐并不是目的,而只是激发儿童心灵力量的一个手段。”奥尔夫提出“原本性音乐”概念,为基础音乐教育带来一场脱胎换骨的革命。原本性音乐是“整体艺术”,除了音乐之外也包括舞蹈、美术、语言、动作、美术等。


原本性音乐教育注重节奏、即兴、迭加更甚于和声、现成作品、固定成型,在中国更适合使用简谱:简谱更容易为学生掌握;简谱留白更多,更方便添加其他图示,比如润腔图示、舞蹈图示、表演图示、节奏图示、游离于十二平均律之外的音图标、歌词字符、台词字符……原本性音乐教育的图谱更像一张生成的思维导图,而不仅是一张规定音高的乐谱。


在中小学,音乐教育首先是“教育”,然后才是“音乐”,对于音乐教育,音乐专家并不见得比基层教师的见识更高明。乐圣贝多芬对侄子卡尔的音乐教育就是例证,何况基础音乐教育还不属于专业音乐教育。


就像基础教育应该避免专业运动家式的“体育”一样,中小学也需避免专业音乐家式的音乐教育,从观念上将“音乐中心”转向“学生中心”,发展适宜学生全面成长的音乐教育,而不是一味追随狭隘“专业标准”的音乐教育。如果专家真心关注基础音乐教育,更应该关注如何通过音乐活动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而不是紧抱专业主义目标以至于要来“取消简谱”。


我害怕的,其实并非“取消简谱”,而是其深层的“目中无人”的教育理念和伴随的以知识为名实则反人文的教育管理、教育行为和教育评价体系。我在这里阐述简谱的好处更不是为了“取消五线谱”,无论哪种谱子,无论有没有生命力,都应该是一个自然而然的过程,而不可由行政指令来“一刀切”。


假如我孩子所在的学校“取消跨越式跳高”我还可以费费事用转学来回应。假如“取消跨越式跳高”成为国家政策,我们又该如何是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周报(ID:yinyuezhoubao),作者:高东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