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周报(ID:yinyuezhoubao),作者:段伯阳,头图来自:《放牛班的春天》
难听,难懂。这似乎是现代音乐留给大多数人的第一印象。现代音乐与听众之间的隔阂,也成为学院派人士无法回避的问题。若问起现代音乐为什么难听,很多人的回答可能是:音响太刺耳、太不和谐。然而,重金属摇滚乐里也有很多刺耳不和谐的音响,但相比于现代音乐,金属乐的受众群体明显要多得多。“音响不和谐”显然不是现代音乐难听难懂的主要原因。那么到底为什么现代音乐如此不受待见?
我曾在一场现代作品音乐会后,询问一位民乐系同学的聆听感受,她坦言:“没太听明白。”我问:“怎么没明白?”她想了想说:“我找不着音乐的主题在哪。”这个回答给了我很大启发,相比于音响和谐度,“听不到主题”或许才是隔阂存在的主要原因。
我们回想一下《小星星》这首歌曲,它的旋律简单淳朴,即便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的人也能轻松记住。这样的曲子对听众来说绝不可能是难听难懂的。可以说,一首容易被人接受的音乐作品,它一定有一些“点”可以让听众迅速捕捉到。这个“点”有可能是清晰的旋律、明确的和声、独特的节奏等,正是这些“点”让音乐的整体轮廓变得清楚明晰、一目了然(这或许也能解释,为什么同样音响刺耳,重金属音乐却更易被人接受,因为它的旋律和声节奏仍然清晰,能让人轻易捕捉到点)。
更重要的一点是,我们自从出生之后接触到的大多是这种“清楚明晰”的音乐。在这样的熏陶下,自然会养成一种听觉习惯,潜意识里产生一种对音乐的基本认知——音乐就该拥有清晰可辨的旋律、和声与节奏。这对我们影响如此深远,即便是在音乐学院里,大部分人也对此深信不疑。假如你在音乐学院随机提问“一首音乐作品最重要的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回答“旋律”。似乎大家都默认了音乐必须有旋律,并且旋律的地位举足轻重。
但是,真的必须有旋律才叫音乐吗?
我们再来举一个例子:潘德烈茨基《广岛受难者挽歌》。暂且不提它那刻骨铭心的音响,假如你见识过本曲的乐谱,一定会印象深刻——它看上去更像是某种图纸。无论是从音响还是乐谱上看,旋律没有了,和声没有了,节奏也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这也能叫音乐?
《广岛受难者挽歌》乐谱第一页
这当然是音乐,只不过这种音乐不再致力于打造一个轮廓清晰的框架,有时甚至故意让轮廓变得模糊不清。因此,这是一种从根本上打破我们听觉习惯的音乐。而一旦音乐的轮廓变得模糊(没有传统意义上的旋律、和声或节奏),大多数听众就无法用平常的听觉习惯去把握那些“点”,继而就会觉得晦涩难懂,最终导致隔阂的产生。
并不是所有现代音乐都像“广岛”那么极端,只不过现代音乐独有的音乐语言与大众所熟知的音乐语言相去甚远。现代音乐在各方面都不符合大众对音乐的惯有认知和听觉期待,因此听众难以捕捉到“点”便成了普遍现象。
不难看出,现代音乐之所以受众面小,“难听”是其次,“难懂”才是最关键的。大多时候,现代音乐所传达的信息总给人一种讳莫如深的感觉,令人敬而远之。怎样中和这种矛盾(注意在这里我甚至不说“解决矛盾”,因为这个矛盾本质上是无法解决的),也是接下来我们要讨论的。
现在我们知道,面对现代音乐作品不能用传统的方式去欣赏。虽然很多现代作曲家依然遵循旋律+和声的创作理念,但其技法可能完全不同于传统。想要更好地欣赏现代音乐,有一个比较简单可行的方法,那就是多去了解“音乐背后的东西”——作品创作背景、创作时代、它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作曲家本人的背景等。简言之就是在听音乐之前,先把相关的文史资料查清楚。
诚然,这种方法有些舍本逐末,似乎偏离了音乐欣赏的初衷。然而据我的经验,太多现代作品如果不去事先了解其创作背景,单纯听音响实在令人提不起兴趣。我之前就有过这样的体验,因为学习的需要,我听了一些这辈子可能不会再听第二遍的现代作品。一开始听之乏味,但经过搜集资料、具体分析等过程,居然逐渐兴味盎然起来。虽然我今后仍不太可能反复聆听这些作品,但至少我明白了它是怎样写成的以及为什么要这么写。这对我来说足够了。
与其说探讨如何欣赏现代音乐,本文更像是在向大家解释如何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现代音乐。当你了解了作品背后的故事,或许就能得到新的启发。就好比,印象派音乐使用的是与传统功能和声完全不同的和声理念——它更多的是追求一种色彩性和声效果,导致的最直观结果就是“和声糊成一片”。了解这些知识之后再去欣赏印象派音乐,你就不会纠结于作品中是否出现了K46-D7-T这种问题了。同理,当你对一首现代作品的创作背景有了初步认知,再去听音响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对于听众而言,现代音乐的“难听”或许是无法避免的,但“难懂”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去弥补。甚至可以说,相比于单纯的音乐聆听,欣赏现代音乐更像是一种学习知识的过程。
需要说明的是:现代音乐与听众之间的矛盾无法解决。这是因为很多现代作曲家在创作时压根就不考虑听众的感受,这使得他们的作品与那些寻求音乐之美的听众产生了相当遥远的距离。但这并不影响听众从其他角度出发,去了解作曲家的想法和创作初衷。而在我看来,了解一个作曲家的想法没准比听他/她的作品要好玩得多。当你真正了解一个现代音乐作曲家的想法之后,即便听不进去他/她的作品,也会觉得醍醐灌顶——当然也有可能会觉得,哦,这些讳莫如深的玩意儿也不过如此。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音乐周报(ID:yinyuezhoubao),作者:段伯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