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蓝图。

面对新蓝图、新目标,如何更好地实现发展,如何让发展更多惠及民生?不断改善老百姓生活?

我国经济复苏时间或将提前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实现5%左右的经济增长速度。

一位经济专家告诉中国新闻周刊,5%以上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合理可期的。设置这一目标承担着信号传递的功能,它是一个风向标,指引着我国在经济向好的过程中将要保持什么样的力度和方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冯文猛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经济增长是稳就业保民生的前提,全力推动经济复苏正当其时。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亚洲太平洋部主任克里希纳·斯里尼瓦桑在国际金融论坛日前举行的会议上表示,中国经济的快速反弹将对亚太地区整体经济复苏产生巨大推动。

斯里尼瓦桑称,据IMF评估,中国经济每增长1%,将带动亚洲经济整体增长0.3%。中国是亚洲大多数国家的重要贸易伙伴,中国的旅游业有助于促进泰国和越南等国家的经济增长。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王一鸣在第五届全球财富管理论坛上表示,目前我国经济明显转暖,多项指标反弹回升,今年中国有望实现5%以上的增长。

IMF在今年1月底将中国的经济增长预期上调了0.8%至5.2%,理由是中国比预期更早重新开放,私人消费出现反弹。

斯里尼瓦桑表示:“因为中国经济快速反弹,IMF已经调整了对中国经济整体复苏时间的预测。IMF认为中国将在今年上半年迎来经济整体复苏。此前,IMF预测中国经济复苏的时间是2023年下半年。”

更为看重发展质量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高质量的增长更是我们今天追求的目标”,上述专家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2022年3%的增长率总体上是一个有质量的增长。

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在疫情期间,我国保持货币政策的相对稳定性和财政政策的预算平衡,保持着较为克制的经济政策,实现了没有水分的3%的增长率。二是我国很好控制住通货膨胀的势头。

他表示,实现高质量的增长,需要在两方面重点突破,一是持续优化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调结构的目的,包括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带来的矛盾;二是如何进一步促进内需、促进消费,以发挥消费的引擎作用。

冯文猛表示,发展质量是我国更重要的目标,其中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增长要更多惠及民生,核心要看老百姓生活有没有改善。

值得关注的是,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2023年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推动高质量发展,需要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多领域、全方位地体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对此,植信投资研究院副院长刘涛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今年政府工作报告将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摆在更加重要的地位,明确提出“推动发展方式绿色转型”“生态环境质量稳定改善”“推动重点领域节能降碳”等。

“所有事情都表明,高水平的生态环境保护不仅不会阻碍经济的发展,而且会为经济的发展增添新的动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生态环境部部长黄润秋在3月5日的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这十年,我们在经济上实现增长的同时,污染物的排放也在持续大幅度降低。低水平粗放式的发展道路,这显然是走不通的,资源环境的承载力也不允许,因此我们必须要走人与自然和谐的和谐共生的现代化道路,这完整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与西方的现代化的本质区别。接下来我们将继续推进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如何增加更多合力?

2023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强各类政策协调配合,形成共促高质量发展合力。

斯里尼瓦桑认为,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将有益于刚刚起步复苏的中国经济。中国不断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也将有助于释放中国市场的消费能力,推动中国实现从投资主导增长向消费主导增长的发展模式转变。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负责人、首席分析师杨畅告诉中国新闻周刊,现阶段政策的主基调是“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保持政策连续性针对性”,财政货币政策围绕“稳中求进”主基调进行发力,围绕20大报告确定的重点结构性方向、产业发展方向,展开政策支持与配套。

王一鸣认为,提振市场主体信心是让政策有效转化为经济增长动能的重要前提。只有增强信心,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更好地形成发展合力。

为此,他建议,一要抓好稳经济政策落实,依法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确保各种所有制经济权利平等、机会平等、规则平等,提振企业和企业家信心,增强经济重启的内生动力。二是通过扩大公共服务支出提高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能力,合理增加消费信贷,支持住房改善、新能源汽车等消费,提振消费者信心。三是下决心放开市场准入,鼓励和吸引更多民间资本参与国家重大工程和补短板项目建设,提振投资者信心。四是进一步扩大市场准入,落实外资企业国民待遇,加大知识产权和外商投资权益保护力度,增强外资企业对我国营商环境的信心。

3月5日,科技部部长王志刚在两会部长通道上表示,“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说法已经提了很多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企业是科技创新主体”,加上了“科技”,使得企业在国家创新体系中的地位、角色、使命任务、科研活动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科学研究的主体,需要进一步突出企业的主体作用。科技部通过增加企业全过程参与创新、打造更加公平的生态等举措,不断加大力度支持。

王一鸣表示,如果能够加大改革开放的力度,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市场预期持续改善,实际增速有望高于预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