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真叫卢俊,头图来自:视觉中国


有过买房,当然也就有过卖房。买的时候可能只有一个简单的理由,但是当卖房的你想要做这个决定的时候,内心却有无数个权衡。记录一些我卖房的故事,分享给大家,或许也能给此时想要买房的你内心多一点勇气。


以下内容全部来自个人真实经历,多数也有主观或者复杂的背景,不做参考,但愿每个人都能看到一些有用的细节。


一、一套文旅


这是一次很魔幻的购房经历。


对于从业者来说,我一直践行的是,不同类型的产品都要有所涉及和体验。不仅看过,如果可以要真正拥有过。


大概五六年前,文旅小镇正在风生水起的时候,在一个让人向往的地方拥有一套房子似乎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所以当时我就购买了,还是个一线城市——北京。


那个时候构想的逻辑很简单,首先这个房子好歹也是在北京啊。第二,北京密云整体的景区文化很重,也算是北京的一个稀缺资源。日常过来游玩度假的人很多,以后自己也可以过来玩玩,哪怕不玩用来短租或者是长租应该也有需求。第三,大牌开发商开发的,怎么着项目老板会负责好好弄吧。


想到这三点当时就买了。我想很多人在考虑类似文旅地产的时候,或多或少也是这样的感性考虑。但是我想和大家分享后面的经历:


首先房子交付之后我一天都没有住过,而整个社区几乎95%的人都是和我一样的。这样的景区确实创造出了旅游需求,但是这背后却有两个前提,第一,有旅游需求不代表有大量的居住需求;第二,哪怕有居住,人家更愿意住酒店享受服务。


这合情也合理。


所以换句话来说,哪怕出租也是非常廉价的价格,反而会让房子内的设备损耗,严重影响了后期出售。而关于房子品质,包括开发商在后期承诺的运营服务,我只能说都是幻觉。


大概两年前我就想把房子处理了,而此时此刻根本不是价格的问题,而是市场同类供应的产品太多。也就是说,都是和我一样一天没住过的,想要拿出来卖的。大盘的宿命就是未来当你想卖的时候,总有人会比你便宜。所以如果你要变现,你的代价就是,比别人更狠,价格更合适。


我当然选择比别人狠,不论后面会怎么样也不会有任何的留恋。最后我看着拿着房产证换到钱的那一刻还是蛮感慨的,当时脑海里真正意识到纸上富贵这件事,任何的变现都要付出惨烈的代价。


最后的最后,还想和大家分享一句掏心话:一线城市都有犄角旮旯不值钱的地方,更别说其他地方。


二、杭州的酒店式公寓


我买过很多乱七八糟的东西,当然也包括酒店式公寓。当时选择买的根本原因不是因为他是酒店式公寓,而是因为杭州。那时候的杭州正在经历一个魔幻的上升通路,所有人感觉错过了这个城市就错过了一大波红利。


而那个时候我一个朋友正在操盘一个杭州副中心的商办类产品,问我有没有想过,我想了一会也准备买了。当时的目的确实很简单,第一代价可以接受,总价不贵,第二也想真实地感受下杭州的变化。


后续的情况还是不错的,第一,杭州在真实地兑现城市变化这件事。我买的时候还是四下荒地,也就三四年的时间,项目周边立起了三个综合体,并且引入了一些主力店。虽然周围看上去还是没有很多人,但是起码整体感觉在理论上有了越来越好的可能。


这套房子最后的反馈还算可以吧,100%的回报,大概四五年的时间。虽然比不上住宅,但作为买的时候就没啥预期的房子,这样的结果已经算比较满意。


而抛掉这套房子背后有两个原因:


第一是当时急需用钱,而这套房子因为是酒店式公寓类产品,理论上是最值得抛的;第二也是我个人的一个担心,杭州的疯狂是有目共睹的,但是杭州的疯狂全是依赖一个个概念撑起来的。概念支撑房价,但是房价需要概念变现才有意义。


我隐约觉得在一手房期间喊出未来二手次新价格的口号有点夸张,也不相信单纯的口号可以胜过规律。当然无意和大家讨论真相,但是我个人的资产决定还是这么做了。


在去化的时候同样也碰到了同质化产品供应严重的问题,我记得当时给了中介小伙伴额外一个小的服务费帮忙去化。结果当然是幸运的,房子很快就卖掉了,接我盘的是一个杭州中年大妈,她说当时有2个选择,一个是买我这个,一个是环沪买一套住宅,也不知道买完之后她的内心是怎么样的波动。


卖完之后,我内心的唯一感受就是:终于不用操心这套房子了。


三、老家的老破小


这件事还是我很主动且坚定的,大概在去年下半年,我和我老妈说:家里的那套比我还老的房子可以卖了。


前几年我给老妈在老家买了套房子,属于当地仅有的几个称得上高档的商品房小区,也算是住进了严格意义上算是社区的小区了,有绿化有物业有围墙。


那么之前我们住的房子也就空出来了,我妈问,房子要不要出租?


这是老人家的态度,对于她来说房子住这么久了或许有了点感情。另外确实地段非常好,有着当地最好的小学,然后隔壁就是菜场,走两步就是超市。一个县城就是三纵三横,而老房子就是在井的中间。对于一个县城来说,几乎所有的便利都在这里,我妈也觉得地段不可复制(这是她老人家的原话),有点不太想卖。


而我回复我妈的一句话就是:不要犹豫,立刻马上卖掉。


这是我给她的原话,因为我已经看到县城的终局。


县城在2016年经历最后一轮棚改之后,几乎已经透支完未来五年的房价基础,而县城随之而来的人口流失以及后继乏力,直接导致城市整体的接盘需求羸弱。这也导致了一个县城整体购买力不足,而唯一的需求都一窝蜂地进入到那个品相最好的小区里。


所以县城现在只有一个现象,最好的三个小区卖的死贵,其他的全部卖不掉。也因为如此,这套比我还要老的老破小在我眼里就是不值钱的。


和大家说说去化情况,还是比较艰险的。


一个理论价格挂牌之后,确实没有得到市场反应,后来我们选择降价,105万的房子降价到了99万。后来遇到一个外地考公务员到我们县城事业编制的人员,为了给小孩读书接盘了这套房子。这样的购买力迹象就可以看出,一个县城的老破小,市场需求量有多低。


最近偶尔听说老家的情况,听说这样的老破小挂牌的越来越多了……


四、上海一套普通的90平米小三房


嗯,这一套的挂牌也是特别玄幻,这是我人生中购买的第一套房子。小弟2008年入行,2009年买房,入行第一年就经历了行业一个超级大转弯,2008年的四万亿和2009年楼市的扶摇直上。而我的第一套房子在周浦,也是我当时公司自己代理的房子。


买这个房子的原因很简单,第一我在售楼处里见证了卖房像卖菜一样的卖掉,第二是我妈的生存焦虑怕我露宿街头所以强迫我买房。所以也就买了。


可以看出和很多第一次一样,第一次买房也是懵逼且无措的状态下进行的。2011年交房,2012年入住,一个普通打工仔的人生轨迹差不多也就由此有了路数。但是到了2015年,上海出台了一个大政策,对于首套认房补认贷,以及税费五改二。


当时的我还对这样的政策背后什么意义不太明白,但是那时候的我也开始反思,要不要在这样的政策背景下换房。最后也是坚定不移地把房子挂牌,而背后的理由远没有想象中的高大上。因为这套房子的首付是我妈给的,她老人家让我换。


当然结果是魔幻又美好的,换房的几个月上海楼市跟疯了一样进入了快车道,房东跳价的情况此起彼伏。而持币待购的我,看到了这样的趋势也快速地置换了房子。


虽然过程是焦虑魔幻的,但是通过置换也赶上了上海楼市这一轮快车道。更好的资产在这个周期内表现地更好,生活的舒适度和资产的增值性同时期在这个逻辑中得到了提升。


第一次置换和第一次买房一样,同样是懵逼且无措的,但正是因为经历过才知道,原来换房背后,更多需要的是勇气,而不是道理。也因为如此,未来的我对待房产也就有了更多的理性。


文章01、02、03的买房和卖房都在这个时间点之后,之所以能够买也能够卖,都来自第一次自己给自己的勇气。


五、小结


所以各位来看,不是每一次抛房子都是因为房子不好,而是在一个合适的时候做的一次决定而已。房子有好有坏,停留或者离开都有着那时那刻很特殊的场景,答案是不论如何我们要知道这样的过程以及让自己拥有做决定的勇气。


很多时候我们都听过很多道理,但却不敢迈出那一步,我们要做的,就是让自己尝试过第一次,这样你才知道第二次会有多美好。人生体验,大多如此。


最后说一句:我妈眼光真好,比我的眼光还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真叫卢俊 (ID:zhenjiaolujun0426),作者:真叫卢俊